中陳家峪村隸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6公里,三番嶺南面,汶河北岸。村呈方形,東與上陳家峪相接,西鄰小陳家峪,北隔泰萊高速公路與姜莊、地理溝相接,南靠八里嶺。地處丘陵,現有耕地630畝,120戶人家,共有461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陳家峪村
- 人口:461口人
- 耕地:630畝
- 人家:120戶
歷史沿革
據《萊蕪市志》載,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中陳家峪村隸屬萊東縣鵬山區;1950年隸屬礦山區;1958年隸屬礦山人民公社;後改稱城區辦事處;1992年建立地級市隸屬萊城區城市街道辦事處;2000年至今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
中陳家峪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中陳家峪村是聞名的支前模範村,村里曾多次組織擔架隊隨軍出征。許多熱血男兒踴躍參軍參戰,英勇抗敵。1946年,“大動參”時,中陳家峪村就有12名青年報名參軍,他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不怕流血犧牲。有的多次立下戰功,有的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中陳家峪村歷史悠久,村民世代在這片沃土上耕讀繼世,繁衍生息。村民歷代以農業為主,主要出產小麥、玉米、地瓜。解放前由於地少人多,加上天災人禍,所產糧食不足以餬口。村民多做小本生意,賺取蠅頭微利,以補家用。解放前村里就有饃饃坊、豆腐坊等麵食店。村里王家綠豆丸子價格低廉、鬆脆可口,名聞周圍村莊。
解放後,中陳家峪人才開始當家作主人。面對家底薄、自然條件差、糧食產量低等困難,中陳家峪村人艱苦奮鬥、團結互助,攜手戰勝一切困難。1954年,加入初級社。1956年,進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民歷經各種農業組織形式幾經奮鬥,但生活仍不富裕。為了徹底改變一窮二白的狀況,1972年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戰。人們深翻整平土地以求提高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當時人們提出,在整治土地的戰鬥中,地凍三尺,雪下一丈,寒風刺骨,不當敗將!人們硬是肩挑人抬小車推,苦戰一冬春,終於整出了“地平如鏡,土細如面,埂直如線,能排能灌”的百畝良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了確保糧食穩產高產,人們又開始打治水之戰。全村人在村東攔河截流,鋪設地下管道300多米建起了第一座揚水站,使200多畝旱地變為水澆田。1978年又在村北建起了第二座二級提水的揚水站,使全村50%的耕地得到了灌溉。1982年,在村南小河旁打大口井一眼,鋪設地下管道500多米。1990年,又在孝義河以東大故事橋南打機井一眼,鋪設管道800米,投資60000餘元,從此徹底解決了中陳家峪村耕地用水的問題。全村土地全部都變成了水澆田。從此,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開始走向富裕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早日發家致富,村民廣開財路,大搞多種經營,村里創辦了粉皮加工坊兩處,磚瓦窯一處,彈花坊、磨麵坊、掛麵坊各一處。近幾年,養殖在中陳家峪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全村已有肉食雞養殖專業戶8個,雞舍面積達萬餘平方米;養豬專業戶3個,藍狐場1處。由於中陳家峪人懂得挖掘財源,多業並舉,所以財源滾滾而來,人們開始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中陳家峪村地靠萊蕪市高新經濟開發區內,交通四通八達,座座工廠拔地而起,成了城市裡的農村,農村裡的城市。中陳家峪村正藉助經濟開發區的強勁東風,加快建設和發展。
人文自然
據《萊蕪市志》載,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中陳家峪村隸屬萊東縣鵬山區;1950年隸屬礦山區;1958年隸屬礦山人民公社;後改稱城區辦事處;1992年建立地級市隸屬萊城區城市街道辦事處;2000年至今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
中陳家峪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中陳家峪村是聞名的支前模範村,村里曾多次組織擔架隊隨軍出征。許多熱血男兒踴躍參軍參戰,英勇抗敵。1946年,“大動參”時,中陳家峪村就有12名青年報名參軍,他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不怕流血犧牲。有的多次立下戰功,有的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中陳家峪村歷史悠久,村民世代在這片沃土上耕讀繼世,繁衍生息。村民歷代以農業為主,主要出產小麥、玉米、地瓜。解放前由於地少人多,加上天災人禍,所產糧食不足以餬口。村民多做小本生意,賺取蠅頭微利,以補家用。解放前村里就有饃饃坊、豆腐坊等麵食店。村里王家綠豆丸子價格低廉、鬆脆可口,名聞周圍村莊。
解放後,中陳家峪人才開始當家作主人。面對家底薄、自然條件差、糧食產量低等困難,中陳家峪村人艱苦奮鬥、團結互助,攜手戰勝一切困難。1954年,加入初級社。1956年,進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民歷經各種農業組織形式幾經奮鬥,但生活仍不富裕。為了徹底改變一窮二白的狀況,1972年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戰。人們深翻整平土地以求提高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當時人們提出,在整治土地的戰鬥中,地凍三尺,雪下一丈,寒風刺骨,不當敗將!人們硬是肩挑人抬小車推,苦戰一冬春,終於整出了“地平如鏡,土細如面,埂直如線,能排能灌”的百畝良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了確保糧食穩產高產,人們又開始打治水之戰。全村人在村東攔河截流,鋪設地下管道300多米建起了第一座揚水站,使200多畝旱地變為水澆田。1978年又在村北建起了第二座二級提水的揚水站,使全村50%的耕地得到了灌溉。1982年,在村南小河旁打大口井一眼,鋪設地下管道500多米。1990年,又在孝義河以東大故事橋南打機井一眼,鋪設管道800米,投資60000餘元,從此徹底解決了中陳家峪村耕地用水的問題。全村土地全部都變成了水澆田。從此,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開始走向富裕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早日發家致富,村民廣開財路,大搞多種經營,村里創辦了粉皮加工坊兩處,磚瓦窯一處,彈花坊、磨麵坊、掛麵坊各一處。近幾年,養殖在中陳家峪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全村已有肉食雞養殖專業戶8個,雞舍面積達萬餘平方米;養豬專業戶3個,藍狐場1處。由於中陳家峪人懂得挖掘財源,多業並舉,所以財源滾滾而來,人們開始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中陳家峪村地靠萊蕪市高新經濟開發區內,交通四通八達,座座工廠拔地而起,成了城市裡的農村,農村裡的城市。中陳家峪村正藉助經濟開發區的強勁東風,加快建設和發展。
歷史文化
人物事件
李愛群 四平街戰役犧牲
史文祥 曾任某師政委,犧牲於湖南邯州
李子云
二、歷任村支書
1949年-1966年 尚曰收
1967年-1972年 許思柱
1973年-1991年 呂寶珍
1992年-1997年 呂化珍
1998年一 呂化泉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66年 呂寶祥
1967年-1972年 呂寶祥
1973年-1991年 呂化珍
1992年-1997年 呂化泉
1998年- 尚憲法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尚雨明 曾任某部政治處王任,已故
呂化亭 曾任勝利油田副總指揮,離休
尚慶友 新泰市紀檢委副書記
尚憲民 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尚慶俊 萊蕪十七中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