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黃顙魚是硬骨魚綱、鮎形目、鱨科;分布於中國珠江水系、海南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間黃顙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概述,識別特徵,地理分布,廣西分布區,
概述
拉丁科名:;鮎形目; 鱨科;Osteichthyes;Siluriformes;Bagridae拉丁屬名:硬骨魚綱;鮎形目; 鱨科;Osteichthyes;Siluriformes;Bagridae
種 學 名:Pelteobagrus intermedius
識別特徵
背鰭條ii—7;臀鰭條ii—18—20;胸鰭條I—7;腹鰭條i—5。鰓耙14一17。游離脊椎骨37——39枚。體長為體高的3.1—4.4倍,為頭長的3.5—3.8倍,為尾柄長的5.8—7.1倍,為前背長的2.4—2.7倍。頭長為吻長的2.9——3.3倍,為眼徑的5.1—6.5倍,為眼間距的2.1—之.5倍,為頭寬的1.2—1.6倍,為口裂寬的2.1—2.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一1.9倍。體延長,前部略粗壯,後部側扁。頭較大,向前縱扁,頭頂大部裸露,上枕骨棘接於項背骨。吻部背視略圓。口大,下位,弧形。頜齒與脖齒均細尖,絨毛狀,形成帶狀。眼較小,側上位.眼間隔稍乎。前後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前線有鼻須,後伸可及眼後緣。鬚根細弱,頜須多數不達胸鰭基部;外側領須長於內側額頜,後伸可過腮孔。腮孔大。鰾1室。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背鰭短,位前,骨質硬刺前線光滑,後緣有弱鋸齒,起點約在體前部2/3處,距吻端大於距脂鰭起點。脂緒短小,位於臀鰭上方,基部位於背鰭基後端至尾鰭基中央,後緣游離。臀緒中等大,起點與脂瞎起點相對或略後,至後鰭基的距離賂小於距胸鰭後端。胸鰭硬刺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線者細小,後緣者大,鰭條後伸不及腹鰭。腹鰭起點位於背鰭基後端垂直下方稍後,距胸緒基後端大於距臀鰭起點。
肛門至腹鰭基末端等於至臀鰭起點之距離。後好深分叉。活體背部暗褐色,腹部色淺。背鰭前有一鞍狀淺色斑,體中部和後部有淺色橫條紋,背鰭下方和臀鰭上方各有一個大的暗色斑塊。為底層小型魚類,經濟價值不大。
地理分布
分布 珠江水系、海南島。
廣西分布區
南寧市區 武鳴 隆安 賓陽 橫縣 陽朔 臨桂 靈川 岑溪 蒼梧 合浦 東興 欽州市區 貴港市區 桂平 平南 玉林市區 博白 賀州市區 鐘山 富川
編號: | 6593 |
拉丁目名: | SILURIFORMES |
中文目名: | 鮎形目 |
中文科名: | 鱨科 |
拉丁科名: | Bagridae |
中文屬名: | 黃顙魚屬 |
拉丁屬名: | Pelteobagrus |
拉丁種名: | intermedius |
定名人: | (Nichols et Pope) |
年代: | 1927 |
中文名: | 中間黃顙魚 |
ogenus: | Pseudobagrus |
原始文獻: | Bull. Am. Mus. nat. Hist. 54(2):331. |
模式產地: | 海南島那大 |
俗名: | 大頭黃,黃牯,黃 |
生境: | 為底層小型魚類 |
國內分布: | 珠江水系, 海南島 |
特有: | y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鮎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