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產物學說

中間產物學說

1913年生物化學家 Michaelic和 Menten提出了酶的中間產物學說。他們認為:酶降低活化能的原因是酶參加了反應,即酶分子與底物分子先結合形成不穩定的中間產物(中間結合物),這箇中間產物不僅容易生成,而且容易分解出產物,釋放出原來的酶,這樣就把原來活化能較高的一步反應變成了活化能較低的兩步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間產物學說
  • 外文名:Intermediate product theory
  • 學科:冶金工程
  • 領域:冶煉
  • 套用:酶
  • 中間產物:中間結合物
簡介,中間產物學說是科學的推斷,中間產物學說是酶學中最具強有力的概念,酶和底物過渡態複合物,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

簡介

1913年生物化學家 Michaelic和 Menten提出了酶的中間產物學說。他們認為:酶降低活化能的原因是酶參加了反應,即酶分子與底物分子先結合形成不穩定的中間產物(中間結合物),這箇中間產物不僅容易生成,而且容易分解出產物,釋放出原來的酶,這樣就把原來活化能較高的一步反應變成了活化能較低的兩步反應。由於活化能降低,所以活化分子大大增加,反應速度因此迅速提高。如果以E表示酶,S表示底物,ES表示中間產物,P表示反應終產物,其反應過程可表示如下:E+S→ES→E+P。
該學說的關鍵是認為酶參與了底物的反應,生成了不穩定的中間產物,因而使反應沿著活化能較低的途徑迅速進行。事實上,中間產物學說已經被許多實驗所證實,中間產物確實存在。

中間產物學說是科學的推斷

中間產物學說是科學的推斷,其表達形式簡明形象,易教易學。由於研究手段的現代化,中間產物學說已不再是一個假說,而是一個科學的推斷。其中心內容可用表達式:E+SE.SP+E表示,形象生動地講清這一學說已不是花時費勁的事。

中間產物學說是酶學中最具強有力的概念

中間產物學說是酶學中最具強有力解釋作用的概念,應成為教學的中心。加強基本概念的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酶學中酶的活性中心、酶原及酶原激活、同工酶、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等概念作為教學的重點便是適應了這一教學規律。中間產物學說對這些概念均具有解釋作用,按照“中間產物學說酶的活性中心酶原及酶原激活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的教學順序逐步講解有關內容,並以中間產物學說為同化核心,這樣學生容易形成完整牢固的酶的概念,使學習達到高效率的遷移。

酶和底物過渡態複合物

中間產物學說提出的酶和底物過渡態複合物(E.S),不但能用X衍射方法所檢測,而且由此形成的過渡態理論正不斷得到廣泛的套用。使學生確信這一過渡態化合物的存在,進而提出酶的活性中心概念,可以使之具體化、形象化、清晰化,對進一步同化其它概念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

競爭性抑制、非競爭性抑制的教學更需要用中間產物學說進行解釋推論。講清這兩個概念通常要從抑制劑(I)與底物(S)的結構關係,(I)與酶(E)的結合部位改變底物濃度對抑制作用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這些方面的比較、推論都離不開中間產物學說表達式。只有這樣才能講清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性抑制的含義,才能借用化學平衡的原理解釋兩種抑制作用的作用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