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大成

中醫養生大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養生大成
  • 出版社: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716頁
  • 開本:16
  • 品牌: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張志斌 曹洪欣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53767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醫養生大成(第1部)(套裝共3冊)》立足嚴謹的中醫養生文獻挖掘整理研究,而不是海選中國古代各種養生法,更不去迎合某些市場運作而故弄玄虛,而是致力於交給讀者一部能夠較準確體現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著作。《中醫養生大成》首次系統梳理了中醫養生的概念,使之與道家養生區別開來,首次從理論上對中醫養生的概念、方法、內容做出較為系統的歸納,剔除不屬於中醫養生的內容,澄清人們對於中醫養生的認識,為科學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翻開《中醫養生大成(第1部)(套裝共3冊)》,給你呈現最齊全的養生著作、最權威的養生解答,是研究者深入的基礎,是關注者信賴的標桿。

作者簡介

曹洪欣,教授,博導。前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臨床與信息)合作中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主要從事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病、中醫理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中醫藥發展戰略等研究工作。先後承擔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十餘項。科研成果先後6次獲得國家級獎項。主編《溫病大成》獲得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
張志斌,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主任委員,資深醫史文獻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研究所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中醫醫學史、中醫文獻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主編《溫病大成》獲得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

圖書目錄

《中醫養生大成1(上)》目錄:
黃帝內經素問
養性延命錄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天隱子養生書
養生辨疑訣
養生類纂
養生月覽
攝生訊息論
保生要錄
延壽第一紳言
調燮類編
攝生月令
混俗頤生錄
三元延壽參贊書
壽親養老新書
泰定養生主論
山居四要
四時宜忌
臞仙神隱·上卷
太上保真養生論
彭祖攝生養性論
抱朴子養生論
孫真人攝養論
四氣攝生圖
安老懷幼書
推蓬寤語
醫先
養生類要
養生四要
遵生八箋
攝生三要
攝生要語
尊生要旨
類修要訣
類修要訣續附
厚生訓纂
攝生要義
攝生集覽
香奩潤色
養生膚語
明醫選要濟世奇方·癸集後
清寤齋心賞編
東坡養生集
養生君主論·上卷
壽世青編
長生秘訣
石成金醫書六種
頤養詮要
修真秘旨
壽世傳真
老老恆言
洗心篇
養生至論
衛生要訣
一覽延齡
橘旁雜論
怡情小錄
頤身集
延命金丹
護生寶鏡
養病庸言
中外衛生要旨
養生保命錄
養生秘旨
養生三要
聾叟卻老編
附:
養生秘錄
保全生命錄
延壽新法
……
《中醫養生大成1(中)》
《中醫養生大成1(下)》

序言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21世紀第一個十年已經過去,隨著人類回歸自然和崇尚天然潮流的興起,醫學朝向健康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全球性衛生工作的戰略重心也由治療疾病向提高健康素質、減少疾病發生轉移。我國《黃帝內經》提出的中醫“治未病”這一原創理念,以及由此不斷豐富發展的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體現了東方文明動靜結合的哲學思維、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理念、獨特而多樣的保健技術與方法,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中醫養生不僅在維護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已經發揮並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可為實現衛生工作戰略“重點前移”提供思維創新源泉。
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我們對中醫養生類古籍進行了調研。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薛清錄主編,2007年版,後簡稱《總目》),現存歷代養生相關著作約574種,其中“養生通論著作”300種,“導引氣功”148種,“煉丹”37種,另有食療食養著作89種。再加上散見於各綜合性中醫書籍、叢書、類書中的有關內容,涉及養生理論的古籍約600種。目前對於此類古籍的整理、利用做得還很不夠,有很多寶貴的養生知識有待挖掘。近幾十年來,雖然陸續出版了一些養生學著作,但總的看,很多集中在“氣功”方面,而真正能夠體現中醫養生理論的多數著作,還是深藏在圖書館中,尚不能得到推廣和套用。至今尚未見到大型中醫養生學古籍叢書點校出版。鑒此,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和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面推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岐黃工程”中《古醫籍搶救工程》計畫的實施,我們決定編纂一部大型中醫養生叢書。經過深入思考與反覆論證,以《中醫養生大成》命名。編撰的總體思路:並非拘泥於形式與用辭,而是立足嚴謹的中醫養生文獻挖掘整理研究;不是海選中國古代各種養生法,更不去迎合某些市場運作而故弄玄虛方法,而是致力交給讀者一部能夠較為準確體現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著作。
生命是如此美好而短暫,死亡是一個不避免的生命終結。因此,如何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並不僅僅是醫學的研究命題。歷史上,除醫家之外,道家、佛家、儒家、方士,以及其他不同階層的人群,都會在“養生”一名之下,探索並實踐各自的方法,以達到不同的目的。既有強身健體、減少疾病、延年益壽的期望,也有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甚至也有借養生為名,縱慾宣淫、聚徒斂財,施行邪術的惡劣行徑。然而,真正形成理論,並有大量專著,主要是中醫養生與道家養生。這兩種養生理論的根本區別在於,中醫養生追求的健康長壽,而道家養生追求的不死成仙。這兩種不同的目標,成就了兩種不同的養生理念與方法。
近年來,我國的養生活動比較活躍,各種食療、藥膳、氣功、房中等方面的書籍大量出現,良莠畢集。其中不乏非常優秀的著作,但也較為普遍地存在中醫養生與道家養生的混淆,甚至有些不屬於中醫領域的文獻,也打著中醫養生的名義。因此當某些養生方法出現偏差或問題的時候,也有人歸罪於中醫,嚴重損害了中醫的形象和聲譽。我們之所以將這部著作稱之為《中醫養生大成》,目的之一是希望還中醫養生一個純真面貌。
我們期望將純真的中醫養生理論分離出來,但不可否認,這種分離難度很大。由於中醫學是植根於中華文化土壤中的醫學科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既有自然科學的內涵,也有豐厚的人文科學底蘊。在中醫學形成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古代儒、道、佛等各家文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與交流,是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存在,故難分彼此。在醫學史上,有許多著名的跨文化學者,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亦道亦醫者如葛洪、亦僧亦醫者如鑒真、亦儒亦醫者如陳修園等,不勝枚舉。更何況源於中華哲學思想的一些經典概念,在各學派之間,可能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例如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提出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這樣一種有利於健康的精神狀態,道家稱之為“存想”,佛家稱之為“禪定”,儒家稱之為“靜坐”。歷史上,中醫學是一門包容性極強的學科,它不斷從儒、道、佛學中吸取精華而充實自身。在中醫養生學著作中存在著許多來自於佛、道、儒的內容,並且已經成為中醫養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中醫養生與道家養生截然區別,但進行有效分離還是有規可循的。首先,我們要明確中醫養生的內涵。根據《中醫藥學名詞》(2006年版)給“中醫養生學”所下的定義是:“研究中國傳統保健理論與方法和套用的中醫學科”;給“養生”所下的定義是:“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等方法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作為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學科之一,中醫養生理論有著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那就是來自於《黃帝內經》的“治未病”思想。一般認為,中醫“治未病”,包括三種境界:其一為未病先防,即治理健康、保全長生與慎微杜漸,先病而治;其二為既病防變,先變而治,控制病情發展;其三為愈後防復、即調理病癒後狀態,防止病情復發。前者屬於中醫養生內容,後二者則屬於治療範疇。元代名醫朱丹溪對此有一個很好的評價,他說:“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金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
他明確指出“治未病”的三層涵義,強調就中醫養生講,《素問·四氣調神論》論述十分明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明確提出“治未病”的科學內涵,即順從自然之道,使“苛疾不起”。要求醫生指導人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身體素質,從而達到不得病的目的,使人們能在健康自然的狀態下,“盡終其天年”,也就是使不同個體都能達到其最長的自然壽命。中醫養生防病理論與實踐,主張調動人體的自身功能,對內杜絕內傷疾病形成原因,對外防範外邪入侵,有效地實現醫療衛生戰略重心前移的目標。
因此,我們把握中醫養生的原則是:以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養生防病理論與方法主體,凡是以不死成仙,以及享樂宣淫為目的的內容,均不屬於中醫養生範疇。例如,“煉丹”類著作,大多屬道家養生的內容。因為無論是外丹還內丹,均以長生不死為目的。所謂外丹,是指將各藥物(主要是礦物類藥物),放在鼎中,以火來煉製,以圖最後能煉成丹藥,而人吃了這種丹藥則可以得到礦物類堅固耐久的特性而長生不死。(所謂內丹,是指利用各種修煉功法,以人體作為“爐”和“鼎”,以體內的精氣作為“藥物”,運用“神”作為“火”去燒煉,使“精、氣、神”相交,聚結成“物”,就是“內丹”,亦屬所謂的“不死之道”。)對煉丹的認識,明代著名醫藥出版家胡文煥明確表示:“內丹成就能有幾?外丹我心亦不喜。惟曉人生天地間,順受其正而已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指出,煉丹服石“求生而喪生,可謂愚也矣”。
為了能從理論上對中醫養生的概念、方法、內容做出較為系統歸納,剔除不屬於中醫養生的內容,澄清人們對於中醫養生的認識,為科學構建中醫養生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按照這種原則,結合《古醫籍搶救工程》計畫的要求,我們收錄著作的時間段,為清末之前,即1911年之前。內容上不收錄:①道教以長生不老為目的的煉丹(含內丹外丹)書籍;②以渲染房中技巧、追求淫樂、采陰補陽為目的的房中書籍;③以不死成仙或否定醫藥作用等事涉邪術的書籍;④受國外與西洋理念影響的衛生類書籍。
為了保證叢書的質量,也不收錄:⑤沒有原創意義,屬於全盤抄襲的養生書籍;⑥以救荒、長生辟穀為目的的相關本草書籍;⑦以技擊為主的武術書籍。
如此選擇,中醫養生內容範疇相對清晰,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形成本書的三個分部。
第一,日常養生通論。包括七方面內容:趨安避險、順應四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精神恬惔、小勞無極、養老哺幼等。一般中醫養生書籍中,對“趨安避險”論述得相對較少,其實這是中醫養生理論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所謂養生是相對於外部環境而言的,趨安避險包括居處的選擇、水源與環境的衛生,以及有效地防範一切可能的危害。北齊顏之推說:“慮禍求福,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認為養生必須先留心防備禍患,求得平安,保全生命,這才有生可養,才談得上延長壽命。同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過嗜厚味及過分安逸的生活習慣,並且在傳染性疾病流行之際,做好各種隔離防範工作,以預防各種急慢性疾病的侵害,也屬於趨安避險的範疇。
第二,食養藥養。飲食對於人之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飲食是人每天的必須攝入,古人十分重視飲食調養的作用與飲食不當的危害。唐代孫思邈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認為食療勝於藥療。某些藥物具有補益作用,合理套用可以強身健體,減少疾病,延年益壽。這是自古至今藥物養生的依據,沿用不衰的藥茶、藥膳都是由此而產生。有時適當的藥茶、藥膳也可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希望通過服用某些藥物(藥餌)以求長壽或長生,這種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在歷史長河中,曾有過許多延年不老之品,多收錄在道家的養生書中,或在醫方本草書中也有記載。需要指出的是,鑒於當時古人的思維與認識,有些飲食禁忌的提法及飲食調養的方法可能不被現代人所理解。此外,由於道家養生藥的影響,在“食養藥養”這一部書的部分著作中,也可能留有服食避谷的內容,這是需要讀者在使用時加以注意的。
第三,吐納導引。包括各種吐納行氣,導引按摩的內容。吐納就是吐故納新,指呼吸運動;調息就是運用意念調整呼吸,這一類內容常被稱為“氣功”。雖然“氣功”這一名詞當今相當普及,但本叢書仍然不與收錄。原因有兩條。其一,在古代文獻中,通過調整呼吸達到靜心寧神的這一類養生方法,並沒有用過“氣功”這樣的詞來概括,而常稱之為“行氣吐納”,作為一部古籍整理著作,使用古人的提法完全合乎學術要求。其二,“氣功”本來就是一個晚近名詞。而近些年來,有人借用“氣功”這一名詞,鼓吹的靜功能移神動物,動功能穿垣斷壁,甚至能遠距離發功奪人神思、替人療病,用此類的荒誕神話以沽名釣譽。為了避免誤解,我們這部古籍整理著作更注重學術嚴謹。
需要說明的是,在少數古籍中,也可能仍然含有某些不合適的,本屬於淘汰範疇的部分內容。但是,只要此書大部分內容是健康有益的,我們還是予以選錄。同時,道循古籍整理的原則,為了保持古籍的完整性,避免文獻的支離破碎,對那些不盡合適的內容不予刪除。我們會在“內容提要”或者“校後記”中提出研究者的觀點,也相信讀者的鑑別能力。
最後,我們希望與讀者共享研究成果。文獻研究是一個十分艱辛的工作,我們將把這個過程以最簡潔的語言收入每一種養生學著作的“校後記”中,與讀者分享我們文獻研究的成果。“校後記”將包括該書的現存版本考查與選擇版本的依據、內容提要以及作者生平與相關學術源流的考證等,也會將我們研究工作中尚存的未解決問題如實地告訴讀者。相信會有助於讀者加深對相關著作及其學術背景的理解,同時,也期望讀者對我們研究工作提出寶貴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