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眼科學是是中醫臨床學科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基礎上利用眼部疾病的發生髮展和體內臟腑經絡的功能關係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辨證、治療與預防的專門學科。它的任務是防治眼病,維護人體視覺器官的健康。中醫眼科,是中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臨床學科。

基本介紹

發展簡史,萌芽時期,奠基時期,獨立發展,興盛時期,衰落復興,經典著作,診斷概要,內治概要,外治概要,

發展簡史

中醫眼科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的形成和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以及整箇中醫學的發展息息相關的。雖然它的發展歷史是連貫的,但從發展狀況與學術特點來看,大體又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時期、奠基時期、獨立發展時期、興盛時期、衰落與復興時期等。

萌芽時期

(上古一南北朝)
中醫眼科的萌芽時期遠在上古,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商、周、秦、漢諸代。這一時期,祖先通過一段漫長而原始的、一症一藥、對症治療眼疾的年代之後,開始向著探索眼的解剖結構、生理病理,乃至辨證論治的方向進步。如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目”、“疾目”等記載。至春秋時期,《詩經》和《書經》等又有目盲的記載,並根據其症狀不同,分別採用“瞽”、“蒙”、“瞍”等詞加以區分,對防治眼病的醫藥知識不斷增加和積累,並開始從實踐上升為理論,載人醫藥書籍,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過,中醫眼科尚無比較系統的理論,也無收載和論述眼病的專書。所以說,當時的眼科尚處於萌芽時期。

奠基時期

(隋朝一唐朝)
《千金要方》隋唐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中醫學發展很快,成績顯著,眼科學也迅速成長。這一時期,在許多全書,方書中已有集中記載眼科病因證治的文獻,主要的如《諸病源候淪》、《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而且有了比較著名的眼科專書,如《龍樹眼論》、《劉皓眼論準的歌》等。唐代從事醫療保健和醫學教育的太醫署,分科較細。五官病從此正式從內、外科劃分出來,自立為“耳目口齒科”,也就是我國早期的五官科。這為下一步眼科分化為專科打下了基礎。由於眼科理論與臨床治療的發展,尤其是晚唐出現《龍樹眼論》之後,對眼的解剖、生理等基礎理論的認識較前深入、系統,對相當多的眼病在診斷與內治,外治及手術等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這些都為中醫眼科進一步發展為獨立的專科奠定了基礎,故稱奠基時期。

獨立發展

(宋朝一元朝)
由宋至金元時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較大的發展。當時大規模地編輯整理醫書,大部分眼科文獻都保存於方書與全書之中。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世醫得效方》等皆有專論眼科的篇章,眼科專著《秘傳眼科龍木論》、《銀海精微》等也成書於這一時期。宋代開設太醫局從事醫療及醫學教育。下分九科,其中開設了眼科。從此,歷代眼科皆獨立成科。由於宋元時期的發展,中醫眼科已逐漸形成了本學科的理論體系與診療特點,所以有了分化為專科的條件。眼科獨立之後,學有專攻,又大大地促進了中醫眼科學術和技術的發展。

興盛時期

(明朝一清朝·鴉片戰爭以前)
明、清兩代,是中醫學發展的興盛時期,眼科也不例外。有關眼科的醫藥著述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各代。影響較大的如《原機啟微》、《本草綱目》、《普濟方》、《證治準繩》、《審視瑤函》、《目經大成》等。眼鏡在我國使用較早,早期稱為“空空格”。在明初由藝衡《留青日札摘抄》及屠隆的《文房器具箋》都有記載,主要用於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細書”。張自烈《正字通》則明確指出:“空空格,眼鏡也”。此後,漸稱眼鏡。總之,由於明清時期的中醫眼科,在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方面都有很大發展,眼科文獻的數量與質量大大超過以前各代,所以說是中醫眼科最興盛的時期。

衰落復興

(清朝·鴉片戰爭以後至今)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的百餘年間,由於國家政治腐敗,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社會經濟瀕臨崩潰,中醫事業隨之凋零,中醫眼科學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也由興盛轉向衰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中醫眼科才枯木逢春,得到迅速發展。由於西醫眼科的傳人和影響,為以後眼科的中西醫結合創造了條件。當時這一類的中醫眼科代表有山東博興的魏儒正(1847-1929)亦是魏氏中醫眼科的創始人。年輕行醫,晚年總結編撰了《眼科集要》。《眼科集要》是集中醫眼病學診斷、治療的專業著作,《眼科集要》是當時的眼科集大成之作 ,具有極高的史料和中醫眼科學參考價值。清末民初其子魏純訥繼承父業,晚年著有《眼科臨症錄》等重要醫學著作,並將其繼承並發揚下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魏氏中醫眼科第三代傳人魏士臣正式繼承祖業,在中醫眼科的基礎上引入西方醫學診斷方案和治療理念,廣泛開展了中藥的植物學、鑑別診斷學、化學、藥理學及臨床醫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成為當時眼病專科的革新理論家。其他記載有徐庶遙著的《中國眼科學》、陳滋著《中西醫眼科匯通》等。唐容川所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也包含有關眼科方面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黨的中醫政策振興了中醫,中醫眼科隨之迅速發展。1955年起,北京等地先後成立中醫研究院所,設立中醫眼科研究室和臨床科室。1956年起,全國各省市相繼成立高等中醫院校,設立眼科教研室和附屬醫院眼科的門診及病房。魏氏中醫眼科也是在國家的政策下重新建立。1975年由魏士臣獨立創辦。魏士臣之子魏鴻友根據國家衛生部《名老中醫帶高徒》檔案精神,經本縣衛生行政部門批准,1978年跟隨家父魏士臣潛心學習中醫理論、辯證技巧、並加上自己在臨床中不斷總結、探索。對於中醫眼科內外眼病的治療有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由於天賦甚高加上後天的刻苦學習僅用四年時間便將魏氏中醫眼科的歷代傳人總結的秘方、驗方.辯證技巧全部掌握。學習期滿後,先後在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現已獨立從事中醫眼科臨床三十餘年。

經典著作

1、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針刺療法等已有初步的論述。所載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眥瘍、目下腫、目不明、目盲、視歧等30餘種。
2、大約編著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藥已達70餘種,可用於治療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證候。而且不少藥物至今仍為眼科所常用。
3、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在闡述全身性疾病時,涉及到目赤、目黯、目不識人等20佘種眼部病症。但是仲景從整體觀念出發,參合全身脈症,辨證淪治,為後世治療眼病結合全身證候辨證論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4、隋代,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該書在目病諸候一卷內,集中收載三十八候,包括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對於突眼、近視以及一些與全身性疾病相關的眼病也有了記載,而且對症狀描述和病源探討都比前人前進了一步。
5、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竅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讀細書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種因素,以及預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項,還首次記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療方面,記載了神曲丸等81首內服及外用的藥方,並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動物肝臟的明目作用。此外,還介紹了熏洗、外敷、鉤,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針灸、按摩療法。所以,該書對後世眼科發展頗具影響。
6、王燾著《外台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經論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輕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數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輕觸:眼之黑白分明,肝管無滯,外托三光,內因神識,故有所見。在論述病源方面提出:綠翳青旨(相當於青光眼)之類眼病“皆從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獨到見解。而且指出,該病初發即須速治,病成則不復可療。在眼病論治方面,謂治腦流青盲眼(相當於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後豁若開雲而見白日”。這是中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7、《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可惜原書早巳失傳,僅有日本人輯錄於朝鮮《醫方類聚》的輯本。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所述病因病機與《諸病源候論》相似,多主風熱;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如眼瞼、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餘種。治療方面,不僅重視藥物,還記載有多種手術療法,如首次提出對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對“瞼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術治療,而且對“開內障用針法”的敘述也較前人詳細。
8、《劉皓眼論準的歌》是晚唐時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專書,又稱《劉皓眼論審的歌》(《宋史》)。全書為詩歌體裁,便於記頌。現存《秘傳眼科龍木論》中《龍木總論》之“審的歌”,即來自該書。書中所載的“五輪歌”及將72種眼部病證按內、外障分類的方法,對以後的中醫眼科影響深遠。
9、宋初編成的《太平聖惠方》100卷中,眼科兩卷總結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並有所發展。將所收載的500多首處方按主治證候分類,而且對每類證候的病因病機都作了扼要的闡述。眼科五輪學說在該書首次見到運用,並以“眼通五臟,氣貫五輪”強調了眼與整體的密切關係。書中除對內治和外治的大量記載外,對金針撥障等手術的介紹也比較詳細。
10、此後一百多年,又有《聖濟總錄》,全書200多卷,有論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聖惠方》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寫成12卷,包括眼病58門,手術2門,記載眼病用方750多首,內容較為豐富。至於眼科用藥,見於宋代著名官方藥書《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種,其中還吸收了一些外來藥物,如沒藥、龍腦香等。
11、元代危亦林編《世醫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點闡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其次分別敘述眼科72證的證治,內容簡明扼要而實用。
12、由宋元醫家輯成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是一本著名的眼科專書。全書分10卷,卷1—6主要載列眼科“七十二證方論”,每證方論以下附有“審的歌”;卷7為諸家秘要名方;卷8為針灸經;卷9—10為諸方辨論藥性。書中主要內容是按內、外障分類記敘72種眼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並介紹了古代金針撥內障以及鉤、割、鐮、洗等手術方法,對後世很有影響。正文10卷之後,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問”,具體內容與前面“七十二證方論”並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輪”之後,首次較詳細地述及眼科“八廓”,雖然八廓不如五輪學說有影響,但是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3、《銀海精微》為宋以後的人託名孫思邈撰成的眼科專書。該書首先敘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和中醫眼科辨證的一些基本理論,接著列敘了80餘種眼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並附有眼病簡圖。此外,還初步介紹了按五輪檢查眼病的順序和方法。此書辨析證情比較明白,內治的不少方藥也比較精簡實用,外治還採用了點、洗、劇、烙、夾等法,對金針撥障(開金針)的手術方法描述尤詳。
14、金元時代,醫學流派主要以劉完素、張從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為代表。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的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目赤腫翳膜皆屬於熱,主張降心火,滋腎水,用藥偏重寒涼。張從正繼承劉氏主火之說,並有所發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張以祛邪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內傷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脾虛影響五臟六腑的精氣不能上貫於目,則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養氣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認為相火為元氣之賊,陰虛則火動,治病重用滋陰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病不外虛實二因,眼目昏花屬腎水虧虛,眼目腫痛屬肝經風熱,內治虛者宜滋腎陰,實者當散風熱,虛實相兼者則散熱滋陰。以上四家學說雖各有所長,但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原則,後人合理運用,進一步豐富了眼科的理論和實踐。
15、跨元、明兩代的眼科名醫倪維德著《原機啟微》一書。其上卷按病因將眼病分為18類,理論聯繫實際,詳細分析病機,辨證論治;下卷論方劑配伍,後附治療眼病40餘方,並有方義說明。這是闡述理論比較系統的一本眼科專書。
16、清朝年間,中醫眼科要以山東博興眼科名醫魏儒正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詳細記錄敘述中醫眼科對於各類疑難眼病的詳細辯證技巧及論症法則,內容精簡實用,並配以繪圖加以說明,內治以臟腑經絡調理為主、外治以熏、洗、點、撥為主,是一部綜合性的理論解釋、實用技術較強的一部眼科專著。
17、清末民初,魏氏中醫眼科第二代傳人魏純訥子承父業,17歲便從父學醫。由於父親的身教言傳,五、六年時間即掌握了診治眼病的技能,並能把祖傳驗方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取得顯著療效,聲譽漸高。
魏純訥常說:“學貴博而能長,未有不博而能長者也。”他認為,眼雖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臟六腑緊密相關。眼科是在內科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打好內科基礎,是學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專著,而且精心研讀《內經》、《傷寒》、《金匱》、《溫病》等醫著。因而眼科、內科俱佳。
魏純訥行醫40餘載,對中醫眼科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的醫學遺產,把寶貴的臨床經驗留給後人,他將平時收集的200餘例疑難病例整理成《眼科臨症錄》,對病因、病機、辯證論證、治則、方藥等都做了詳細記錄。他為了將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父親畢生的經驗融為一體,50餘歲時,著手對《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暫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續未完,在日軍掃蕩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純訥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18、建國初期,魏氏中醫眼科第三代傳人魏士臣原濱州市博興縣人民醫院眼科專家。從事中醫眼科臨床工作50餘年,他不但對中醫眼科有深厚的造詣,而且對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在廣大人民民眾中有較高的聲譽。任縣歷屆政協常委,1—9屆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兩次出席省和地區召開的眼科學術交流會,曾被邀請去濱州醫學院中醫班進行中醫眼科學講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協召開的各界人士交流大會。1967-1969年利用三年時間將平時積累的經驗及秘方編撰而成《中醫眼科集腋》一書流傳於後。《中醫眼科集腋》是一部中醫眼科學著作,對於以後的中醫眼科學發展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診斷概要

眼科的診斷,是從整體觀念出發,對眼病進行診察與判斷的方法。診察與判斷是理論聯繫實際診斷眼病的兩個重要環節。正如《審視瑤函·棄邪歸正論》所說:“夫有諸中然後形諸外,病既發者,必有形色部位之可驗,始知何髒何腑,某經某絡,所患虛實輕重,然後對症醫治。首先,應全面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廣泛收集病情,然後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對患者的症狀和體徵,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去偽存真,進行分析歸納,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繫,辨清眼病的病因、病位及其病變性質等,抓住疾病的本質與主要矛盾,繼而作出正確的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並可對眼病的轉歸和預後作出估計。 診斷眼病,不但要運用中醫診斷疾病的一般規律,而且還必須結合眼科的特殊情況進行。尤其在當代,隨著現代科學檢查設備與技術的引進,中醫眼科的診法和辨證已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得到了深化和發展,其專科特點更加顯著。本章主要介紹眼科的常用診法與辨證方法。

內治概要

1、疏風清熱法主要是用具有辛涼解表作用的藥物組成的方劑,通過疏風散熱,解除風熱所致眼病的治法。主要用於外感風熱眼病。如起病突然,胞瞼浮腫,白睛紅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癢眼痛,眵淚並作,羞明怕日,眼閉不開等,間或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脈浮數等全身症狀。在外感眼病中以外感風熱最為多見,故眼科疏風清熱法套用範圍較廣。如風重於熱,流淚症狀較重,或星翳浮起,可配伍適量的辛溫解表藥使用,以加強祛風止痛、祛風止淚、祛風退翳之功。間有風邪不挾熱而挾寒、挾濕的,證中少見,但不可不注意辨證而靈活變化。
2、祛風散寒法是用具有辛溫解表作用的藥物組成的方劑,通過祛風散寒,解除風寒所致眼病的治法。主要用於外感風寒之眼病。如目睛疼痛,羞明流淚,或目睛生翳,伴有鼻流清涕,頭痛,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緊等。
3、瀉火解毒法是用性質寒涼的方藥,通過瀉火解毒,清除邪毒的治法。主要適用於外感火熱之邪,或臟腑積熱上攻之眼病。如胞瞼紅腫如桃、瘡瘍癤腫、白睛混赤、黑睛潰陷、黃液上沖、瞳神緊小等。常伴有疼痛拒按、羞明怕熱、熱淚如湯,或眵多粘結等眼部症狀及口渴、便秘、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眼病熱證較多,故眼科瀉火解毒法為常用之治法。在具體套用時,必須根據臟腑辨證,靈活掌握。如邪傳陽明,胞腫赤痛,口渴喜飲,大便秘結之腑實證,則用瀉火通腑法;抱輪紅赤,黑睛生翳,目珠疼痛,苔黃脈弦之肝火上攻證,則用清瀉肝火法等。本法為寒涼直折之法,容易損傷脾胃陽氣,故不能久用,並要根據病情輕重和體質強弱,慎重選藥。又因藥性寒涼,久用可致氣血凝滯,翳障難退,故對黑睛疾病,套用本法必須掌握尺度,以免流弊。屆虛火者,則禁用此法。
4、滋陰降火法是用滋養陰液、清降虛火的方藥,解除陰虛火旺的證候,從而達到明日效果的治法。主要適用於陰虛火旺的眼病。臨床表現多有起病較緩,症狀時輕時重,病程長而易反覆發作的特點。如目珠乾澀、白睛微赤、黑睛星翳乍隱乍現、瞳神幹缺、視瞻昏渺等。常伴有頭暈、口乾、潮熱、顴紅、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等全身症狀。本法在具體套用時,尚須進一步辨證,例如黑睛生翳,抱輪微赤,煩躁易怒,屬肝經虛火;兩眥血脈稀疏,心煩失眠,屬心經虛火;白睛淡紅,鼻乾咽燥,屬肺經虛火;瞳神幹缺,眼底少量出血,耳鳴腰酸,五心煩熱,屬腎經虛火等。宜結合臟腑所屬,選方用藥。 5、祛濕法本法是用具有祛濕作用的方藥,通過祛除濕邪以治療眼病的方法。適用於濕邪外侵或濕濁內蘊所致的一切眼病。如胞瞼水腫、瞼弦濕爛、胞內粟瘡、白睛污黃、翳如蟲蝕、混睛障、雲霧移睛、視瞻昏渺等,常兼有頭重如裹,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胸悶食少、腹脹便溏、四肢乏力,或咳吐痰涎等,皆可用本法治療。濕邪侵襲的部位和兼邪各有不同,故所用具體治法也有區別。如風濕犯眼,胞瞼濕癢,則用祛風勝濕法;濕熱上攻,黑睛潰爛,則用清熱祛濕法;痰濕阻絡,胞生痰核,則用化濕祛痰法;濕濁上泛,視網膜水腫,則用利水滲濕法等等。濕證眼病比較頑固,祛濕法久用又易耗陰傷津,故要根據病情輕重與患者臟腑陰陽氣血的情況而慎重用藥。陰虛血少與津液虧損者,尤宜注意。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
6、止血法本法是套用具有止血作用的方藥,以中止眼部出血的治法。適用於各種出血症的早期。諸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視網膜出血、脈絡膜出血及外傷出血等。根據不同的出血原因,止血的具體治法也有不同。如血熱妄行者,宜清熱涼血止血;虛火傷絡者,宜滋陰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者,宜益氣攝血;眼外傷者,宜祛瘀止血等。本法屬急則治標之法,僅用於出血階段,若出血已止,而無再出血趨向者,當逐漸轉向活血化瘀治法,以促進瘀血的吸收。 7、活血化瘀法是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藥,改善血行,消散瘀滯,促進眼部瘀血吸收的方法。主要適用於有血流不暢,或瘀血停聚的眼病及眼外傷。如胞瞼青紫腫硬、白睛溢血、白睛紫脹腫起、眼內各個部位的瘀血、視網膜血管血流瘀滯或阻塞、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臨床上套用時,常配伍行氣導滯藥物,以提高療效。本法不宜久用,以免耗傷正氣,對眼部既有瘀滯,又見氣虛證候者,用活血祛瘀力量峻猛的方藥應該慎重,必要時可配伍補氣藥物同用。孕婦忌用本法。
《本草綱目》《本草綱目》
8、疏肝理氣法是用具有疏肝解郁、調理氣機作用的方藥,以改善肝氣鬱滯的病理情況,從而達到明目作用的治法。廣泛適用於因肝氣鬱結而致氣機不調的一切內外障眼病。肝開竅於目,由於郁怒傷肝,疏泄失職,肝氣鬱結使眼部氣機失調而導致目疾者,頗為常見。其中尤以青風內障、綠風內障、視瞻昏渺等內障眼病為多。故無論內外障眼病,兼有脅脹、胸悶、噯氣、咽部似有物阻、急躁易怒、脈弦等症者,皆可用疏肝理氣法治之。郁久化火者,宜酌加清火之晶,以清肝解郁;肝鬱兼有血虛與脾氣虛弱者,宜與養血健脾藥同用。由於理氣藥物多辛燥,故對陰虧之人須慎用或注意配伍。
9、益氣養血法是用具有補養氣血作用的方藥,消除氣血虛弱的證候,從而達到明目作用的治法。主要適用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氣血不足的眼病。多為慢性內外障眼病而兼有氣血不足的全身症者。如眼胞重墜、久視眼脹、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外觀端好,目無神彩,視物漸昏等。因氣血相依,關係密切,故益氣與養血往往同用,但根據氣血偏虛程度上的不同,又有所側重。如睜眼乏力,常欲閉垂,舌淡脈弱者,偏於氣虛,應以益氣為主;若因失血或久病,頭暈眼花,不耐久視,心悸失眠,多夢易醒,舌淡脈細者,偏於血虛,應以養血為先。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補氣養血時,常要兼顧脾胃。如屬虛實夾雜,則可攻補兼施或先攻後補、先補後攻。邪氣亢盛而無虛候者,忌用本法。
10、補益肝腎法是用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方藥,以消除肝腎虧虛證候而達到明目作用的治法。適用於肝腎不足的眼病,以成年人居多。凡見眼乾澀不舒,哭而無淚或冷淚長流,白睛微赤,黑睛邊緣陷翳或星點雲翳時隱時顯,外眼端好而視物昏朦或夜視不見,而兼有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夜間口乾、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等,皆可用本法治療。至於腎陽偏虛,腰膝酸冷,夜間尿多,畏冷脈沉者,則當重在溫補腎陽。凡實證忌用本法,濕邪未盡者不宜早用。 11、軟堅散結法是用具有祛痰軟堅、消滯散結作用的方藥來治療眼病的方法。主要適用於眼科疾病出現之痰濕互結、氣血凝滯的證候。如胞瞼腫核、白睛結節隆起、眼內陳舊滲出及機化物形成等,可用本法消散之。一如為氣血凝聚者,必須與理氣活血藥物同用;痰濕互結者,則應加強祛濕化痰藥作用。
《黃帝內經》《黃帝內經》
12、退翳明目法是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藥,以消除黑睛翳障,從而達到明目作用的眼科獨特治法。僅適用於黑睛生翳者。退翳之法,須有層次,如病初起,星翳點點,紅赤流淚,風熱正盛,當以疏風清熱為主,配伍少量退翳藥;若風熱漸減,則應逐漸過渡至退翳明目為主。病至後期,邪氣已退,遺留翳障而正氣已虛者,則須兼顧扶正,結合全身證情,酌加益氣養血或補養肝腎之品。黑睛屬肝,不少清肝、平肝、舒肝藥物亦有退翳作用,故可配伍套用。黑睛生翳後期,以退翳為主,用藥不可過於寒涼,以免邪氣冰伏,氣血凝滯,翳不易退。若白翳光滑如磁,為氣血已定,用藥難以消散,故退翳必須及時。

外治概要

外治法:眼科外治法是運用具有祛風、清熱、除濕、活血通絡、祛瘀散結及退翳明目等各種不同作用的藥物或手法,從外部直接施治於眼部的方法。在臨床套用甚為廣泛。常與內治法密切配合,外障眼病尤其如此。外治法種類很多,除冷敷、熱敷等純物理療法外,還有藥物配合的外治法,如用眼藥水、眼藥粉點眼,眼藥膏塗眼,藥物熏洗、外敷等,還有用器械配合的外治法,如鉤割、針撥、劇、熨烙等。現代中醫眼科積極改進傳統的外治法1、點眼藥法本法是將藥物直接點於眼部,多用以消紅腫、去眵淚、止痛癢、除翳膜。適用於外障眼病及部分內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藥水、眼藥粉與眼藥膏三種。滴眼藥水將藥物配成水劑套用,點眼藥粉將藥物製成極為細膩的粉末後套用。塗眼藥膏將藥物配成膏劑套用。現一般皆用軟管藥膏。
扁鵲扁鵲
2、熏洗法是利用藥液煮沸後的熱氣蒸騰上熏眼部;洗法是將煎劑濾清後淋洗患眼。一般多是先熏後洗,合稱熏洗法。這種方法除由於藥物的溫熱作用,使眼部氣血流暢,能疏邪導滯外,尚可通過不同的藥物,直接作用於眼部,達到疏通經絡、退紅消腫、收淚止癢等效果。適用於胞瞼紅腫、羞明澀痛、眵淚較多的外障眼病。
3、敷法分熱敷、冷敷、藥物敷三種。熱敷熱敷能疏通經絡,宣通氣血,有散瘀消腫止痛之功。適用於外障眼病伴有目赤腫痛者,亦可用於眼外傷24小時後的胞瞼赤紫腫痛及較陳舊的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者。一般分濕熱敷和乾熱敷兩種。冷敷冷敷具有散熱涼血、止血定痛之功。適用於胞瞼外傷後24小時內的皮下出血腫脹,亦可用於眼部之赤腫痛甚者。一般用冷水毛巾或冰塊橡皮袋敷之。藥物敷法藥物敷法是選用具有清熱涼血、舒經活絡、散瘀定痛、化痰軟堅、收斂除濕、祛風止癢等各種作用不同的藥物,直接敷於胞瞼及其附近皮膚上的方法。適用於各種外障眼病。胞瞼疾患與外傷用之為多。敷藥時
4、沖洗法:結膜囊沖洗法是用水或藥液直接沖洗眼部的方法。沖洗的目的是除去結膜囊內的眼眵、異物或化學物質等,適用於眵淚較多的白睛疾患、結膜囊異物、手術前準備及眼化學傷的急救措施等。淚道沖洗法是用水液沖洗淚道的方法。它多用來探測淚道是否暢通及清除結膜囊中積存的分泌物,適用於冷淚症及漏睛症患者,或作為眼內手術前的常規準備。
5、劇洗法劇法:是以鋒針或表面粗糙之器物輕刺或輕刮患處的治法。劇後用水洗去毒血瘀血,故合稱劇洗法。本法具有直接對病變處祛瘀消滯、散邪泄毒、疏通局部氣血的作用。如器物經藥物浸泡後用之(如烏賊骨浸泡於黃連水後),則藥物能直接深達病變組織內部,起協同治療作用。本法適用於胞瞼內面有瘀積或有粗糙顆粒的疾患。如胞瞼腫硬、椒瘡、粟瘡、胞肉膠凝、瞼停瘀血等。
6、鉤割法本法是以鉤針挽起病變組織,用刀或鈹針割除的治法。主要用於切除胬肉及其他眼部贅生物。鉤割時必須避免損傷正常組織,尤其不能損傷黑睛。清晨空腹及過勞時不宜手術,以防暈倒。此法已被現代有關翼狀胬肉單純切除或切除後結膜辦轉移修補術等術式取代。
7、熨烙法本法是以特製之烙器或火針熨烙患部的治法。常於鉤割後繼用火烙,其目的在於預防病變復發,且有止血作用。此法類似目前臨床習用的熱灼止血法。
8、其他外治法:球結膜下注射本法是將藥物注射人結膜下的方法。它多用來治療黑睛深層病變及其他眼內病變,起到滴劑較難達到目的的治療作用。球後注射本法是將藥物注入眼球後部的方法。多用來治療眼底病變,或用於內眼手術的麻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