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正骨療法(石氏傷科療法)

中醫正骨療法(石氏傷科療法)

中醫正骨療法(石氏傷科療法),上海市黃浦區傳統醫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正骨療法(石氏傷科療法)
  • 批准時間:2008年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醫療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中醫正骨療法又名“傷科”或“骨傷科”。在古代農業社會,骨傷的發病率很高,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而當時醫療條件很差,農村邊寨交通閉塞,一旦發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難,於是實踐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點的村落和城鎮,幾乎都會出現一兩個醫治骨傷的土醫生和土辦法,正骨療法成為我國分布廣泛、流派紛呈的一種中醫療法。
中醫正骨療法的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骨的生理和骨傷病理按中醫理論有獨到的認識,二是手法的妙用,三是藥物的特色,這三點結合在一起常常形成一種獨特的療法和某個著名的流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術交流的廣泛深入,中醫骨傷療法有一種趨同傾向,但某些著名傷科專家和著名傷科流派的地域特色、手法特色和用藥特色依然存在,與西醫骨傷科相比較,中國正骨療法仍有其獨特的優勢。
  石氏傷科療法為石蘭亭於1880年所創,熔傳統武術整骨手法與中醫內治調理方法於一爐,是中醫骨傷科獨特的診治方法,發展至今已傳承五代。
  
  

醫療特徵

石氏傷科以“十三科一理以貫之”的中醫理念運用於中醫骨傷科,極具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價值。石氏傷科在理論上重視整體觀念,強調氣血兼顧、內外結合,創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在診治上強調筋骨損傷,三期治療;內傷症治,需辨臟腑氣血;陳傷勞損,審因度勢。在手法上,強調“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細而正確”的準則,總結十二字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在用藥上,重視方隨症變、藥隨病異,並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總結出了三色敷藥、消散膏、麒麟散、新傷續斷湯等一系列名方驗方。

傳承保護

由於西醫手術的衝擊,中醫傷科特別是最具特色的手法操作等非藥物療法日趨萎縮;因中藥成藥的開發要求和西藥研製一樣標準,使得不少中醫藥製法療法湮沒不彰。在此狀況下,石氏傷科陷入了後繼乏人、後繼乏術的困境,急需加強保護。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中醫正骨療法(石氏傷科療法)》項目評估合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