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醫經卷》:《中醫必讀百部名著》。《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匯古代名醫巨匠臨證經驗,集當今專家學者集體智慧,有針對性地從數以萬計的醫著中精選書目百種,採用最佳版本為底本,認真校勘,合理注釋,撰寫導言。添加按語,分門別類,結集出版,以方便讀者學習和使用。一卷在手,可以獲得一把打開某個領域知識大門的鑰匙;全套在握,可以獲得一組破解整箇中醫學發展的密碼。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醫經卷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16
- 品牌:華夏出版社
- 作者:牛兵占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04394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醫經卷》由華夏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陰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亡)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陰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亡)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文摘
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運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各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無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硌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陰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而皆焦,發始白。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運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各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無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硌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陰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而皆焦,發始白。
序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對治學之道的高度總結。讀書與實踐,更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大法寶。歷代醫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名著,這些名著既是歷代醫家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中醫藥學術經驗的積澱和理論的升華。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學術、根基深厚的中醫藥理論體系,蘊藏於歷代醫藥典籍之中。博覽群書,精研覃思,從中汲取前人的寶貴經驗和學術精華,是造就自身良好學術素質的必由之路。
縱觀古往今來的名醫巨匠,無不是通過熟諳典籍、躬身實踐而登上中醫藥學術高峰的。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是在書的催化中,錘鍊為萬代永傳之宗師的;藥聖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是在書的滋養中,磨礪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說,凡有成就的名醫和學者,儘管他們各自的成長道路不同,或家傳,或師承,或自學,但“學經典,讀名著”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已經證明,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診療經驗,是每位醫家成功的門徑。不讀書,就談不上紮實的繼承;無繼承,學術的發展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無從奢談創新和進步。
經典著作不僅是理論家的治學根底,更是臨床家的活水源頭。誠如徐靈胎所言:“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歷代名醫都把讀熟、背熟經典名著作為治醫、行醫的一項基本功。已故名醫岳美中先生亦曾頗有體會地說道:“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即來,到臨床套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證時就難以得心應手。”“學醫必須讀書”,早已成為醫家之共識。
實踐告訴我們,中醫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讀書、臨證、師承這三大要素。讀書是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學術的重要源泉。臨證是體驗中醫、運用中醫學知識實現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徑。師承是按照中醫學自身規律傳承和發展中醫學術的學科特色。這三大要素,互相關聯,各有側重,不可偏廢。但三者之中,讀書是最基本的路徑。只有多讀書,才能加深對中醫藥學的認識,才能增強對其內涵的領會,才能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如果讀書太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則難以登堂窺奧,臨證則辨證不精,用方不活,僅能知常,而難達變,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是很難的。
有鑒於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在華夏出版社的密切配合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發起“學經典,讀名著”的大型讀書活動,旨在培養、發現並推出一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以更好地促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我完全贊同並大力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積極推動這項活動的開展,希望全國中醫藥行業共同關注醫學名著的閱讀,分享閱讀的收穫和快樂。
中醫典籍,浩如煙海。學會為了組織這次讀書活動,按照名老中醫推薦、參編人員精選、有關專家把關、藏書部門和出版社提供服務的原則和程式,從歷代流傳廣、社會影響大、臨床實用價值高的古醫籍善本中確定百部左右,編成這套《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考慮到讀者閱讀方便,儘量採取合併同類、合理集成的形式,把百種古籍分為醫經、傷寒、金匱、溫病、方劑、本草、診法、針灸、推拿按摩、養生、醫案、醫論醫話、通用臨床及臨床各科若干個類別,部帙較大的圖書,則單獨成冊。每書均採取書前寫導讀,隨文做注釋,分章(節)加按語的體例,幫助讀者儘快了解內容、掌握重點,並解決閱讀上的困難。導讀主要介紹作者生平、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及影響、本次校注整理的原則和方法等。其中重點內容是古籍的學術價值及影響,特別是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指導作用;還刻意引證了古今名醫對該書的評價,以現身說法的形式把讀者帶進書中來。對原文的整理以點校為主,注釋簡明扼要,減少過多過繁的考證。按語則緊扣各書的內容,以自然章節、門類為單位,通過簡潔的文字表述,把學術亮點突出出來,對讀者真正起到輔導作用。從整體水平上看,這次出版的每類書籍既是該領域歷代醫籍的精萃,又是該學科學術構成的主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永久的收藏價值。
中醫之計人為本,人才之計書在先。希望中醫藥院校廣大師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根據本叢書所收書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制定自己的讀書計畫,在讀書過程中汲取歷代醫學之精華,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弘揚華夏傳統文化、為振興祖國中醫藥學而努力提高每一個中醫藥工作者的學術素養。
“書到用時方恨少”。讓《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陪伴我們的一生,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讀書成為指導和提高中醫藥實踐能力的源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2007年4月23日
縱觀古往今來的名醫巨匠,無不是通過熟諳典籍、躬身實踐而登上中醫藥學術高峰的。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是在書的催化中,錘鍊為萬代永傳之宗師的;藥聖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是在書的滋養中,磨礪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說,凡有成就的名醫和學者,儘管他們各自的成長道路不同,或家傳,或師承,或自學,但“學經典,讀名著”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已經證明,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診療經驗,是每位醫家成功的門徑。不讀書,就談不上紮實的繼承;無繼承,學術的發展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無從奢談創新和進步。
經典著作不僅是理論家的治學根底,更是臨床家的活水源頭。誠如徐靈胎所言:“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歷代名醫都把讀熟、背熟經典名著作為治醫、行醫的一項基本功。已故名醫岳美中先生亦曾頗有體會地說道:“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即來,到臨床套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證時就難以得心應手。”“學醫必須讀書”,早已成為醫家之共識。
實踐告訴我們,中醫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讀書、臨證、師承這三大要素。讀書是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學術的重要源泉。臨證是體驗中醫、運用中醫學知識實現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徑。師承是按照中醫學自身規律傳承和發展中醫學術的學科特色。這三大要素,互相關聯,各有側重,不可偏廢。但三者之中,讀書是最基本的路徑。只有多讀書,才能加深對中醫藥學的認識,才能增強對其內涵的領會,才能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如果讀書太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則難以登堂窺奧,臨證則辨證不精,用方不活,僅能知常,而難達變,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是很難的。
有鑒於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在華夏出版社的密切配合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發起“學經典,讀名著”的大型讀書活動,旨在培養、發現並推出一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以更好地促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我完全贊同並大力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積極推動這項活動的開展,希望全國中醫藥行業共同關注醫學名著的閱讀,分享閱讀的收穫和快樂。
中醫典籍,浩如煙海。學會為了組織這次讀書活動,按照名老中醫推薦、參編人員精選、有關專家把關、藏書部門和出版社提供服務的原則和程式,從歷代流傳廣、社會影響大、臨床實用價值高的古醫籍善本中確定百部左右,編成這套《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考慮到讀者閱讀方便,儘量採取合併同類、合理集成的形式,把百種古籍分為醫經、傷寒、金匱、溫病、方劑、本草、診法、針灸、推拿按摩、養生、醫案、醫論醫話、通用臨床及臨床各科若干個類別,部帙較大的圖書,則單獨成冊。每書均採取書前寫導讀,隨文做注釋,分章(節)加按語的體例,幫助讀者儘快了解內容、掌握重點,並解決閱讀上的困難。導讀主要介紹作者生平、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及影響、本次校注整理的原則和方法等。其中重點內容是古籍的學術價值及影響,特別是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指導作用;還刻意引證了古今名醫對該書的評價,以現身說法的形式把讀者帶進書中來。對原文的整理以點校為主,注釋簡明扼要,減少過多過繁的考證。按語則緊扣各書的內容,以自然章節、門類為單位,通過簡潔的文字表述,把學術亮點突出出來,對讀者真正起到輔導作用。從整體水平上看,這次出版的每類書籍既是該領域歷代醫籍的精萃,又是該學科學術構成的主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永久的收藏價值。
中醫之計人為本,人才之計書在先。希望中醫藥院校廣大師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根據本叢書所收書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制定自己的讀書計畫,在讀書過程中汲取歷代醫學之精華,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弘揚華夏傳統文化、為振興祖國中醫藥學而努力提高每一個中醫藥工作者的學術素養。
“書到用時方恨少”。讓《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陪伴我們的一生,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讀書成為指導和提高中醫藥實踐能力的源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200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