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學(書籍名稱)

中醫心理學(書籍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心理學是中醫學的分支學科,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在中醫學思想指導下,吸取心理學的“影響”,突出中醫特色,有別於醫學心理學的新興學科。 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源於《黃帝內經》,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則為心神疾病的防治確立了完整的體系。以後,又經孫思邈張子和李時珍葉天士等歷代醫家的闡發運用,世代傳承。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心理現象,治療身心疾病。中醫心理學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中醫學的二級學科。目前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首次組織開設了中醫心理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旨在重複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在中醫心理學領域的的專業優勢,培養兼具中醫與心理學知識的綜合型人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心理學
  • ISBN: 9787117089937
  • 定價:19
  • 開本:16
中醫心理學概述,現代對中醫心理學的發掘與研究,中醫心理學(董湘玉著),內容簡介,目錄,中醫心理學(張伯華著),現代中醫心理學(王米渠著),中醫心理養生談(吳中雲著),內容簡介,《中醫心理養生談》目錄,

中醫心理學概述

概括起來有以下諸種理論:
形神合一論——中醫學中的“形”與“神”是一個對立統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質“神”是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內經》稱“陰陽不測謂之神”。在人體;“神”用來說明複雜的生命活動及各種各樣的生命現象,中醫認為“神”不能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形神俱備是人體生命的象徵、形神分離就意味著死亡。
心主神明論——中醫學認為“神”的一切活動都由心來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醫學中“魂”“魄”“意”“志”均屬神的範圍。“魂”是指在“神”的指揮下的一種快速反應,亦步亦趨的低層次的精神活動;常和睡夢有關。“魄”是指與生俱來的一些本能活動和感覺功能。“意”和“志”則是指記憶力和記憶力的保存。
心神感知論——中醫認為人體所有感知覺都由“心神”主導,並通經絡與感覺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聯繫。
五臟情志論——是研究情志活動與臟腑關係的理論。“喜、怒、憂、思、恐、”稱之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類情感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情志變化。中醫學認為情志活動是內臟機能的反應,是以臟腑為物質基礎的,情志活動與五臟的關係為: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當臟腑功能發生變化時,人的情志也相應變化。如肝氣盛時人易怒;心氣盛時人易喜;肺氣盛時人易悲;腎氣虛時人易驚恐等。情志過急,又會傷及內臟。如暴怒傷肝;過喜傷心;憂愁傷肺,思慮傷脾,驚恐傷腎等。
陰陽睡夢論——是以陰陽學說為理論,從形神統一的唯物觀出發來解釋人體的睡眠及夢境。夢是一種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動,中醫認為做夢時是人處在靜中有動,陰中有陽的狀態。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動常常在睡夢中反映出來,如“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等。對於和人體疾病號有關的夢,中醫認為“淫邪發夢”這種夢亦有一定規律,如病在上多夢騰飛,病在下多夢墜落,病在膀胱多夢入廁,病在前陰多夢性交。(有時是人類本能欲望的反應)陰氣盛多夢涉水;陽氣盛時多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格鬥廝殺等。實際上沒有無夢的睡眠,但如果出現惡夢不斷,驚起夢遊,夜夜夢遺等就是病態了。

現代對中醫心理學的發掘與研究

儘管中醫心理學有著久遠的淵源,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醫心理學卻並未被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來加以研究。直到1980年,中醫心理學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來。如果將中醫心理學概念的正式提出作為學科建立的標誌,那么,中醫心理學還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
自1980年之後,有關中醫心理學的研究逐漸活躍起來。
1982年,成都中醫學院成立了中醫心理學研究組。
1984年,福建和江蘇省分別召開了中醫心理學專題討論會。
首屆全國中醫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於1985年召開,到2006年,已舉辦了11屆全國或國際中醫心理學研討會。
1992年,中國中醫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2006年6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國際中醫心理學學術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收集了來自中國、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泰國、英國、日本、德國、韓國等十幾個國家的近300篇論文。
經過這些年來的發掘、整理、研究,中醫心理學已逐漸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學術體系,並出版了一批中醫心理學專著。已出版的中醫心理學專著包括:王米渠《中醫心理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馬朋人、董建華《實用中醫心理學》(北京出版社,1987年),王米渠《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張伯華《中醫心理學》(科學出版社,1995年),聶世茂《黃帝內經心理學概要》(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6年),王米渠《中醫心理治療》(重慶出版社,1995年),張子生《歷代中醫心理療法驗案類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潘菽、高覺敷《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朱文鋒《中醫心理學原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王米渠、黃信勇《中醫心理學計量與比較研究》(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年),等等。以中醫心理學為基礎的心理養生方面的著作也已出版了多部,並產生廣泛影響,如楊力著《楊力心理養生忠告》(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吳中雲著《中醫心理養生談》(農村讀物出版社,2008年)。
此外,在西醫心理學的一些專著中,也介紹了中醫心理學內容,如陳力《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年);關於心理障礙疾病的一些專著,如龔紹麟《抑鬱症》(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也介紹了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中醫心理學(董湘玉著)

書 名: 中醫心理學
作 者:董湘玉
中醫心理學(書籍名稱)
出版時間: 2007
ISBN: 9787117089937
開本: 16
定價: 19.00 元

內容簡介

本教材在寫作思路中始終貫徹理論闡述與實際操作並重的原則,著重在提高本教材的臨床指導價值上下功夫。在具體組織各章節的教學內容時,合理掌握理論闡述的深度和層次,儘量使基礎理論貼近臨床實際,提高教材的可讀性和實用價值。在教學框架設計方面,強調教師易教和學生易學,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鍛鍊,在要求對中醫心理學基本知識、關鍵技術等有效掌握和了解的基礎上,注重學生中醫心理治療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錄

第一章中醫心理學概論
第一節中醫心理學的概念
第二節中醫心理學簡史
第三節學習和研究中醫心理學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章中醫心理學理論基礎
第一節形神合一論
第二節心主神明論
第三節心神感知論
第四節五臟神志論
第五節人格體質論
第六節陰陽睡夢論
第三章中醫心理學臨床基礎
第一節中醫心理疾病的病因病機
第二節中醫心理疾病診法與辨證
第三節中醫心理疾病治療原則
第四章心理疾病中醫常用治療方法
第一節意療
第二節中醫行為療法
第三節氣功療法
第四節音樂療法
第五節針灸療法
第六節藥物療法
第五章常見中醫心理疾病
第一節郁證
第二節卑栗
第三節不寐
第四節髒躁
第五節百合病
第六節梅核氣
第七節癲狂
第六章中醫心理養生
第一節中醫心理養生原則
第二節中醫心理養生常用方法
第三節中醫個體心理保健
主要參考書目
……

中醫心理學(張伯華著)

書名:中醫心理學(中國傳統醫學叢書)
作者:張伯華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1995)

現代中醫心理學(王米渠著)

書名:現代中醫心理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
中醫心理學(書籍名稱)
作者:王米渠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中醫心理養生談(吳中雲著)

書名:中醫心理養生談作者:吳中雲
中醫心理學(書籍名稱)
ISBN:9787504850294
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2008)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介紹了中醫心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中醫心理養生以《黃帝內經》為源頭,淵源久遠、內涵豐厚。本書介紹了中醫心理養生的12種方法,包括品德修養、順時調神、悅納自我、節制欲求、調節情志、清靜養神、調節個性特徵等。
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是物質生活高度豐富的時代。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也大幅度地增大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各種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本書結合當代人的心理問題,探討了中醫心理養生方法在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心理養生中的套用,並探討了女性的心理養生。  中醫心理養生方法可為當代人的心理養生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本書內容豐富、文字通俗,可作為各界人士進行心理養生的參考讀物。

《中醫心理養生談》目錄

第一章 內心世界:陽光與陰霾
第二章 孔子和老子的心理養生之道
第三章 中醫心理學:植根於傳統文化沃土的醫學奇葩
第四章 情志與健康
第五章 中醫心理養生的出發點和原則
第六章 中醫心理養生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擺脫抑鬱情緒 享受心理陽光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養生
第九章 中年人的心理養生
第十章 女性的心理養生
第十一章 老年人的心理養生
第十二章 歷代名醫名人的心理養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