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新探

中醫五行新探

《中醫五行新探》是張其成教授主編的,以五行—五臟模型為主要研究對象,考查了五行的源流、內涵、特徵及其五臟配屬演變的基礎上,分別介紹了該模型的實質、特性、意義及其在養生與診療中的套用,進而探討了中西醫的本質區別及其未來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五行新探
  • 作者張其成
  • ISBN:9787513237567
  • 類別:中醫思想文化叢書
  • 定價:46.00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9-0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出版背景,

內容簡介

《中醫五行新探》是張其成教授1999年博士後論文《中醫五行一五臟模型研究》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
《中醫五行新探》分為六章。第一章從時間與內涵兩個角度考查了五行的起源與流變;第二章從哲學的角度比較分析了五行的內涵與特徵;第三章介紹了五行從哲學向醫學的滲透過程,即五行與五臟的配屬;第四章主要從理論上探討了五行一五臟模型的實質、特性、意義;第五章則主要從實踐上介紹了五行一五臟模型在診療與養生中的套用;第六章在對五行一五臟模型作了依託於客觀事實的思考的同時闡述了筆者關於中西醫的本質區別及其未來發展的看法。
光陰荏苒,回想當年撰寫論文時還是不惑,如今已近耳順,對老師、對家人、對同事、對學生的感激也隨著時間的沉澱越發濃郁。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王洪圖教授、錢超塵教授,他們不僅在課題立項、學術研究上給我以精心指導,而且對我的生活也照顧有加,使我不僅感覺到知識的洗禮,還常常感到一種父輩的關愛。同時要感謝王永炎院士、魯兆麟教授、王玉川教授在研究上給予我的指導、幫助與啟發。還要感謝內經教研室的老師們及學校和基礎醫學院的其他老師、同道,是你們讓我度過了愉快而充實的兩年時光,至今難忘!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我的學生張徽、丁立維在整理,補充資料工作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目錄

第一章五行的起源與流變
第一節殷商時代
一、殷商甲骨文“四方”說
二、殷商甲骨文“四時”說
三、殷人甲骨文“五”數觀
四、殷商大墓明堂的“亞”形構造
第二節西周時代
一、《尚書》“五行”說
二、《逸周書》五行說
第三節春秋時代
一、《左傳》《國語》五行說
二、《孫子》《墨子》五行觀念
第四節戰國時代
一、《管子》五行說
二、《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五行說
三、思孟學派五行說
四、鄒衍五行學說
五、帛書《易傳》五行說
第五節秦漢時代
一、倫理五行說
二、象數五行說
第六節隋唐時代
第七節兩宋時代
第八節明清時代
小結
第二章五行的內涵與特徵
第一節五行的內涵
一、五行指“五材”
二、五行指“五性”
三、五行指“五常”
四、五行指“五德”
五、五行指“五類”
六、五行指次序
七、五行指五類事物或五種屬性之間的複雜關係
八、五行指五類事物在四時十二個月中的生長過程和不同狀態
九、五行是一種多級多路的反饋聯繫,是一種內穩定器模型
十、五行是一個描述自然循環運動或周期運動、維持動態平衡的多體穩定系統
十一、五行是一種嚴密的高級邏輯聯繫
十二、五行是認識宇宙生命非線性現象的簡單而有效的思維模型
第二節五行的特徵
一、五行模型是思維模型,而不是物質模型
二、五行表示的是關係實在、功能實在,而不是物質實體、形態
第三節五行與氣、陰陽、八卦的關係
第三章五行與五臟的配屬
第一節今古文經學五行—五臟配屬說
第二節《管子》五味—五臟配屬說
第三節《黃帝內經》以前醫家五行—五臟觀念
第四節《黃帝內經》五行—五臟學說
第四章五行—五臟模型的建構
第一節五行—五臟模型的實質
一、五行—五臟模型是“象”思維在醫學上的具體落實
二、五行—五臟模型是內外同構、時空合一的藏象模型
三、五行—五臟模型是哲學與科學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二節五行—五臟模型的特性
一、整體性
二、全息性
三、時序性
四、模糊性
第三節五行—五臟模型的意義
一、從現代科學角度考察
二、從臨床實踐的角度考察
第五章五行—五臟模型的套用
第一節五行—五臟模型在診療中的套用
一、在望聞問切中的套用
二、在理法方藥中的套用
三、在針灸推拿中的套用
第二節五行—五臟模型在養生中的套用
一、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二、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三、飲食有節,脾土安和
四、調息寡言,肺金自全
五、怡神寡慾,腎水自足
第六章對五行—五臟模型的思考
第一節五行—五臟模型的不足
一、五大功能系統的不足
二、五行之間關係的不足
第二節對五行—五臟模型的反思
一、模型與原型:中西醫的本質區別
二、五行—五臟模型能不能代替人體生命原型
三、實驗實證的方法是否適合於五行—五臟模型
第三節中醫發展之路
一、認清中醫學的本質
二、修正五行—五臟模型的研究思路
第四節優勢發展論
一、中醫現代化悖論
二、中醫的優勢
三、未來醫學的構想
結語
附:本書所引甲骨數目簡稱表

出版背景

天佑中華,賜我中醫。三皇肇始,五帝開基。千年傳承,護佑蒼生;世代堅守,保民健康。大醫國風,乾坤浩蕩!醫魂仁心,山高水長!
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也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
當今時代,中醫遇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生死存亡的危機。如果我們還不能把握機遇,還不能贏得挑戰、戰勝危機,那么中醫很可能將不復存在!我們這一代人將愧對歷史,愧對未來!
如何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如何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如何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未來對我們的期盼,需要中醫藥行業內外各界人士一起努力、聯合攻關、協同創新。
當然,首先要解決的是中醫藥學思想文化基礎問題,要理清本源,搞清楚中醫的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搞清楚中醫的思維方式,搞清楚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人文與科技)的關係。因為就中醫的命運而言,從根本上說中醫的興衰是中華傳統文化興衰的縮影,中醫的危機是中國傳統文化危機的縮影,是否廢止中醫是“中西文化之爭”社會思潮的重要環節……如何發展中醫已經不僅僅是中醫界本身的事,而是整個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炎黃子孫及有識之士的使命和擔當。
本叢書立足於整個思想文化大背景,對中醫生命哲學、中醫象數思維、中醫精神文化、中醫陰陽五行等內涵問題,中醫與易學、中醫與儒釋道、中醫與古代科技、中醫醫事文化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有的是歷時二十餘年的論文彙編,有的是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結題成果,希望能為釐清中醫思想文化源流、揭開中醫文化神秘面紗、展現中醫文化神奇魅力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