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崛起

中部城市崛起

《中部城市崛起》由陳憲石章強、王贇贇等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4年出版。

《中部城市崛起》全景式呈現中部6省28城崛起邏輯,旨在為其他城市發展提供戰略指引。全書從歷史變遷、區位空間、發展政策、產業體系等方面對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主要城市進行了分析,講述了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國意義。本書還從城市的產業、園區、企業、文旅等角度,為中部城市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引。

圖書目錄,出版背景,專家推薦,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中部城市崛起》圖書目錄
第1章 中國城市發展的空間演化
1.1 中國城市的集聚發展
1.2 中國城市的集群發展
第2章 三晉大地的城市演進與發展
2.1 晉商帶動山西城鎮化體系的形成
2.1.1 交通城鎮的崛起
2.1.2 礦業城鎮的興起
2.1.3 金融城鎮的發展
2.1.4 消費城鎮的繁榮
2.2 從“以商建城”到“以產設市”
2.2.1 工業化帶動山西資源型城市的興起
2.2.2 資源型城市的形成
2.2.3 資源城市亟須轉型升級
2.3 不破不立,城鎮體系再造三晉強市
2.3.1 強省會戰略升級
2.3.2 資源型城市轉型
2.3.3 縣域消費品牌建設— 以餐飲為例
2.4 “一主三副”的城市格局
2.4.1 太原:強化太原都市圈,推動晉中城市集群發展
2.4.2 大同:提升區域合作,立足“樞紐”定位
2.4.3 長治:向東開放,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區域次中心城市
2.4.4 臨汾:發展樞紐經濟,建設陸港城市
第3章 皖江兩岸異軍突起的城市
3.1 安徽:10 年沉潛,蔚然起勢
3.2 合肥:風投之城,“賭運”亨通
3.2.1 創新之都
3.2.2 “次次押對的賭城”
3.2.3 合肥的可借鑑之處
3.3 蕪湖:觸底反彈,WUHOO 起飛
3.3.1 痛定思痛,創建“1% 工作法”
3.3.2 體量不大,實力很強
3.3.3 工業立市,強企強城
3.3.4 創新迭出,體制長青
3.4 滁州:黑馬之城,極速追趕
3.4.1 普查發現的巨大黑馬
3.4.2 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
3.4.3 依託資源建設光伏全產業鏈
3.5 安慶:宜城宜業,絕地反擊
3.5.1 魄力十足“自曝家醜”
3.5.2 灑掃庭除,外聯老鄉,廣納英才
3.5.3不僅“活”人,還要“活”財
第4章 贛鄱流域綻放“五朵金花”
4.1 邊緣化的千年強省
4.1.1曾經的國家經濟命脈
4.1.2 長期的人文昌盛之都
4.1.3 區位上的東南形勝之地
4.2 從一主兩副到強省會
4.2.1 從“一主兩副”到“強省會”
4.2.2 強省會已成為中西部相對落後省份的現實選擇
4.2.3 強省會的底層邏輯:做強而非做大
4.2.4 強南昌以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4.3 從強省會再到“五朵金花”
4.3.1 江西省產業布局的空間特徵
4.3.2 “1+ 4”五朵金花— 南昌為核,環贛四極
第5章 中原古城再奏發展“交響曲”
5.1 有歷史溫度的中原大地
5.1.1 自然地理
5.1.2 歷史淵源
5.1.3 發展格局
5.2 從大省會到古都雙核
5.2.1 中原城市群戰略凸顯鄭州中心城市地位
5.2.2 多個副中心共同推動下的中原城市群
5.2.3 古都雙核成為河南省發展的重要動力
5.3 火車拉來的中原大城
5.3.1 火車拉來的交通樞紐
5.3.2 背靠腹地的中原大城
5.3.3 正在崛起的工業城市
5.4 影響未來人口集聚的牡丹花城
5.4.1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的龍頭
5.4.2 歷史名氣大於現實的古都
5.4.3 生態資源豐富的北方“水城”
5.4.4 影響人才集聚的未來節點
5.5 古城的微光
5.5.1 鋼鐵支撐的豫北古城
5.5.2 借勢而為的八朝古都
第6章 大武漢支撐中部強省的半壁江山
6.1 從“湖北新政”走出來的大武漢
6.1.1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6.1.2 張之洞推動中部第一 次崛起
6.2 從“大武漢”到“一主兩副”
6.2.1武漢:“1+ 8”城市圈的失與得
6.2.2 襄陽:漢江流域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
6.2.3 宜昌:從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
6.3 城市集群打造湖北經濟發展“黃金三角”
6.4 武漢都市圈:武鄂黃黃走向同城一體化
6.4.1 武漢:打造都市圈的兩大抓手
6.4.2 鄂州:打造中國“孟菲斯”
6.4.3 黃岡:打造為武漢東部生態文旅城
6.4.4 黃石:承接武漢產業轉移
第7章 長株潭都市圈引爆湖湘城市發展
7.1 三湘大地的“人”與“城”
7.1.1 環而不閉的三山四水之地
7.1.2 歷史機遇帶來的興盛
7.1.3 “霸蠻”托起的城市靈魂
7.2 從長株潭到多點開花的城市發展
7.2.1 長株潭一體化
7.2.2 從“五區一廊”到“3+ 5”城市群
7.2.3 從都市圈到深度集群發展
7.3 長株潭都市圈的戰略升級和聚焦突圍
7.3.1 三城交匯的地理空間布局
7.3.2 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高地
7.3.3 網紅文旅奏響文化凱歌
7.3.4 以“3+ 5”為主導的城市集群
7.4 長株潭都市圈引爆湖湘大地
7.4.1 長沙:超級網紅城市和全球工程機械之都
7.4.2 株洲:軌道交通動力裝備之城
7.4.3 湘潭:機電輕工基地
7.4.4 岳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和省域副中心
7.4.5 衡陽:產業轉移橋頭堡和省域副中心
第8章 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國意義
8.1 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國呼喚
8.1.1 東西聯動發展的連線紐帶
8.1.2 聯通南北的重要紐帶
8.1.3 貫穿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考量
8.1.4 “一 帶一路”產業轉移的承接分流
8.1.5內外雙循環的樞紐節點
8.2 產業是中部崛起的動力來源
8.2.1 先進制造業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基本盤
8.2.2 現代服務業促進新消費分級和新業態創新
8.2.3 新型農業帶動鄉村振興和農文旅升級
8.3 園區是中部崛起的支撐載體
8.3.1 經開區和高新區形成工業聚集
8.3.2 新城新區打通產消城一體化
8.3.3 度假區、景區和農業園區帶動文旅農餐食
8.4 品牌是中部崛起的超級 IP
8.4.1 產業品牌是“路子”
8.4.2 城市品牌是“面子”
8.4.3園區品牌是“里子”
8.4.4 企業品牌是“旗子”
8.4.5 文旅品牌是“調子”
8.5 中部城市正在崛起
8.5.1 引爆省會
8.5.2 打造副中心
8.5.3 搞活縣域經濟
索引
後記

出版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演進的一個重要邏輯是城市化。城市崛起潮起東部,尤其是東南沿海。早期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計畫單列市都在東部地區,主要在東南區域。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有15座在東部。
近年來,中部城市的突進式發展引起了國人的關注。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3座中部城市——武漢、長沙和鄭州,還有位列第21位的合肥。它們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帶領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中部城市崛起將全面帶動中部崛起,並將與東西部聯動,實現區域板塊的協同發展。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區處於承接東西、縱貫南北的中軸位置,區位優勢明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商品糧、農產品生產基地,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占據著重要位置。中部地區以占全國10.7%的土地面積,養育著占全國26.5%的人口。2022年,中部地區GDP占全國GDP的比重為22.15%,相比2017年增加了6.3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和市場潛力等在全國有著重要地位。
中部城市崛起意義重大。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看,國內大循環需要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而中部地區的人口和市場規模巨大,且具有樞紐地位,發揮著關鍵作用。如果中部的商品要素能夠順暢流動,生產要素能夠最佳化配置,將極大地促進中國經濟有序循環,內外協同,合力共進。從聯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上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雙城城市圈四極組成的菱形中,作為核心,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是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樞紐。從中國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中部地區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
2019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昌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他就做好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提出了八點意見: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最佳化營商環境,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擴大高水平開放,堅持綠色發展,做好民生領域重點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這是推動中部崛起再上新台階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指出的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無疑牽住了中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製造業是立國之本、 強國之基,是發展實體經濟的著力點。如果沒有足夠的產業競爭力支撐,那么中部地區將無法承擔起國內大循環“中軸、樞紐”的重任。不同於東部建立起來的與國際產品分工體系相銜接的製造業體系,中部城市群應該發揮後發優勢,著眼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部地區要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加強城市間、地區間的聯結和溝通,有意識地推進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規劃建設。在都市圈、城市群的框架下,確立各自的分工與責任,以實現 在更大空間範圍的協同發展和資源最佳化配置。通過加強城市間的合作與互動,形成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專家推薦

作為優質資源要素的集中承載地,城市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源。陳憲教授團隊提出,在城市化和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背景下,中部崛起戰略的核心在於城市崛起。這一觀點更加鮮明地揭示了城市的特殊位勢和超凡能量,對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具有積極意義。——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 范恆山
區域經濟發展一直在地理和政策兩股力量的影響下不斷演化。中國的中部也是一個差異特別大的區域,每個省和省內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故事。這本書講了每個具體城市的經驗,是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珍貴素材。——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陸銘
《中部城市崛起》深入剖析了中國中部地區城市的增長及其轉型過程,全書沿著歷史脈絡,圍繞中部典型城市的產業演變和政策評估兩大核心維度進行了系統研究。作者通過細緻的分析,不僅深入揭示了中部城市崛起的多重因素,也為理解這些城市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的複雜發展過程提供了獨到的視角。這本書對於城市規劃者、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人員而言,是一部透視城市發展多元維度的重要讀物,無疑將成為理解和研究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南昌大學教授、副校長 劉耀彬
“城市崛起”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中部城市崛起》一書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體現在:一是從過去、現在、未來維度,揭示了中部中心城市嬗變規律、實踐熱點和發展趨勢;二是探討了強省會、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戰略的實踐成效與治理之策;三是研判了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國呼喚”和“中國意義”。——武漢大學教授、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吳傳清

作者簡介

陳憲
出生於上海,現居上海、深圳兩地。曾為知識青年、鐵路警察。高考後先後供職於三所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
石章強
正高級經濟師、錦坤品牌創始人、上海市工商聯執委。擔任新華社品牌工程專家委員、工信部專精特新評審專家、國家名片提名人和終審評審。獲評上海十大青年高端創意人才、上海現代服務業優秀青年企業家、中國十大品牌專家。
王贇贇
出生於上海,祖籍南通,經濟學博士。現任職於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從事區域經濟與全球城市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