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舊的交匯:文學評論選集

中西新舊的交匯:文學評論選集

《中西新舊的交匯:文學評論選集》是2013年8月1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維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西新舊的交匯:文學評論選集
  • 作者:黃維梁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1日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265 頁
  • ISBN:7506369508
  • 定價:28.00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黃維梁學貫中西、視野廣濶,其論著識見不凡、新意迭出、文釆粲然,久為各地文壇學苑所稱道;其《文心雕龍》、香港文學、余光中三種研究,尤為士林所重。本選集收40年來作品,分為四輯:(1)詩話詞話研究和古代詩歌選釋;(2)《文心雕龍》及其套用;(3)五四以來的中華文學;(4)文化(包括文學) 評論;其打通古今中外、詩文各體的宏大格局,釐然可見。黃氏發掘佳作傑作,道其美善,對名家名流的差錯謬誤,則或庒或諧奮筆揭示之,以彰顯「順美匡惡」的文化正義。

圖書目錄

序/001
第一輯詩話詞話研究和古代詩歌選釋
詩話詞話和印象式批評/003
為意境(境界)研究熱降溫/021
古代詩歌選釋/031
第二輯《文心雕龍》及其套用
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053
東方文論的龍頭:《文心雕龍》與文學研究/068
余光中的“文心雕龍”/091
BenJonson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
——班·姜森的莎士比亞頌和中西比較詩學/112
請劉勰來評論顧彬——《文心雕龍》“古為今用”一例/124
第三輯五四以來的中華文學
祥林嫂的悲劇性弱點(hamartia)
——試用亞里士多德《詩學》理論析論魯迅的《祝福》/135
大同文化·樂活文章——紀念錢锺書百年誕辰/145
“眺不到長安”:余光中的離散懷鄉《逍遙遊》/159
香港文學:中西新舊交匯的典型/167
在塵世喧囂靈魂寂寞的年代——香港文學的一幅錢景/172
香港人編寫香港文學史/178
肆意閱讀和評點之外——評價當代散文的標準/183
在“後現代”用古典理論看新詩/197
第四輯文化(包括文學)評論
香港有文化,香港人不墮落
——評余英時先生對香港文化的看法/213
陳之藩有兩個頭腦?/223
瑞典馬大爺和華文作家小蜜蜂
——論華文文學與諾貝爾文學獎/228
晚近三十年來中華學術的過度西化/239
啄木鳥之歌——兩岸三地中文英譯差錯舉隅/248
9·11:美國人以詩療傷/253
全球朗誦狄更斯
——對英國偉大小說家二百周年誕辰的慶祝/258

作者簡介

黃維梁,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一級榮譽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文學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學廿多年,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歷任美國、台灣、大陸多所大學的教授、客座教授或客座講座教授。2012年秋起任澳門大學中文系訪問教授。著有《中國古典文論新探》、《香港文學初探》、《突然,一朵蓮花》等十多部;編著《中華文學的現在和未來》、《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等逾十部;歷任各地多個文化學術團體主席或顧問。

序言

序言:
這一本書我原以為應該用 《 黃維梁文學評論選集 》作為名字,香港作家聯會負責這套書的陶然兄,和北京的作家出版社編輯部,都說書名要改,以符合這套書命名的體例,於是有如今的書名:《 中西新舊的交匯:文學評論選集 》。
書名來自書中 《 香港文學:中西新舊交匯的典型 》 一文,書名頗能與內容吻合:光看書中 《 Ben Jonson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班·姜森的莎士比亞頌和中西比較詩學 》、 《 在“後現代”用古典理論看新詩 》 等題目,就已有“中西新舊交匯”的意涵了。這正表示我向來治學、為文,無論研討的對象是中、是西、是新、是舊,都喜歡有一個比較廣闊的視野。不過,要真正中西新舊兼顧,且顧得透徹全面,於我自然是不可能的。數十年來讀書、教學、寫作,中西新舊交匯的作風已經養成;雖然常常顧一漏萬,只能如管之窺如錐之指,離透徹全面之境甚遠,卻是心響往而力持續。博學的錢锺書,名其巨著為《 管錐編 》,後學如我、國小如我,用管窺錐指之語,已自覺不佩不敬了。
本書收23篇文章,分為四輯: 第一輯“詩話詞話研究和古代詩歌選釋”;第二輯“《 文心雕龍 》 及其套用”;第三輯“五四以來的中華文學”;第四輯“文化 ( 包括文學 ) 評論”。我向來的文學研究,可分為兩大類別:甲是中西文學理論,近年這方面以 《 文心雕龍 》 為重心;乙是中華現代文學 ( 或稱漢語新文學 ) ,其中有香港文學和余光中兩個重點。這本書的內容,對上述反映了出來。
《 文心雕龍 》 說的“照辭如鏡”、“平理若衡”,是我治學為文的座右銘。本書各篇文章的評論,不論是褒是貶,都朝著這個理想努力。學術論著容易流於艱難枯燥,當代很多理論西化的論文,尤其如此。荷馬史詩的敘事,有時尚且會令讀者打瞌睡,何況是艱難枯燥的論文。我書寫時力避此弊,有些篇章如“修理”馬大爺和顧教授二者,更用了諷刺詼諧的語調。
不過,在批評余英時的香港文化觀時,卻是神情肅穆的。他的“香港根本沒有‘文化’,尚何‘危機’之可言”說法,令人驚訝;但他是新亞書院的大師兄,又當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院長,評議他的時候,我莊而不諧。 《 香港有文化,香港人不墮落——評余英時先生對香港文化的看法 》 當年寫好後投稿,港、台二地刊出余氏原文的二大報刊,懾於余氏聲名,不敢得罪他,都拒絕刊用。林行止先生不顧慮這些,把這篇近萬言長文,分三天發表在他主持的 《 信報 》 上,令我感佩不已。此文在1985年發表後,基於種種因素,包括搬遷時失軼,一直沒有收入我的文集。現在28年的舊文重光了。人歿後,18年又成一條好漢;文失落28年後,不知道讀者會不會好好看待。
本書所收的文章,寫作時間前後近40年,多數作品則成於最近10年。偏重於近10年的原因,是這些篇章有電子檔,方便出版。非最近10年的,可能另編一本選集,一兩年內在香港推出。我過幾年就“古稀”了,但目前仍然讀書、教書、寫書,有不少“今篇”發表。快到古稀,理應對少作、中作、華作 ( “華年”的寫作 ) 盤點整理一下,出版選集是個好機會。早幾年,曾老總曾敏之先生,年逾九旬,仍關心文學、扶掖後學,他厚愛囑令我編選這樣的一本書;去年陶然兄敦促我交稿,我遵命。終於到了現在校閱清樣的時候。
像我這樣的文學評論集一類書,絕無暢銷的可能,蒙各方不棄,我衷心向主事者致謝。本書各文先後發表於兩岸三地的學報、雜誌、報章,謝謝各地編輯先生女士青睞邀稿,和接受投稿。書中的不少篇章,曾獲得各地文友、學者的回應鼓勵,我心懷感恩。今年年初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拙著 《 從 〈 文心雕龍 〉 到 〈 人間詞話 〉 》 述及若干回應鼓勵的話語,這裡不贅了。陳躍紅教授在其 《 比較詩學導論 》 中說:“無論文學作品或文論作品……都是作者心血和生命的結晶”( 頁192-193 ),誠然誠然。最後,謝謝讀者諸君購買或受贈此書後惠閱,並希望不吝指教。
2013年5月1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