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官橋

中衛官橋,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的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衛官橋
  • 地理位置:中衛市沙坡頭區應理北街寧夏香山酒業集團東院牆外
官橋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應理北街寧夏香山酒業集團東院牆外,是中衛著名的古八景之一。
清乾隆二十一年,黃恩錫任中衛知縣第二年,為迎水祀神,於官橋西議建河渠龍神廟。官民集資,戊寅(公元1758年)五月動工,已卯(公元1759年)三月落成。
在古中衛的水神龍工的崇祀極富地域特色,主要以河渠龍神的崇祀為主。是歲四月立夏,舉行迎水之祭。擇黃道吉日,由官衙發布公告,縣城文武官吏趨前,農人跟隨其後,提著酒、蒸饃等各樣祭品前往渠口迎水,然後隨水而下至神龍廟舉行祭祀儀式。在官橋搭建祭台,擺香爐、供器、三牲祭禮、品果、香表、奠儀等。早有探水人騎馬或步行傳報水頭到來的時間,爾後官員、紳士、水利委員主讀祭文,鼓樂鳴,鞭炮燃,行跪拜禮。法會和尚誦經3天,道場道士蘸酬3天,唱戲、耍社火、祭龍王、祭河神。夜晚沿渠兩岸行放河燈祭河神,在陰陽、道士念大經辦道場的陪襯下,河岸放各種各樣燈,燈隨水而去,渠水裡一片輝煌,十分壯觀。放燈許願,消災去病。至秋後,又舉行謝水之祭。後每歲兩次祭水廟會,成為年例。可見古中衛人對水龍王的崇祀,已脫離了傳統的祈禱“風調雨順”的祭祀內容,轉而崇祀其“挹注洪流”的灌溉之利。
官橋不僅給古中衛留下了大量的民風民俗,還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古《中衛縣誌》、《寧夏嘉靖志》中留下詠官橋的詩5首,描繪出了塞上江南的古中衛秀麗景色。“含煙裊霧自青青,愛近官橋與驛亭。春滿章台偏婀娜,秋深隋岸最凋零。長從蘇小門前折,幾向龜年笛里聽。絕勝東風桃李樹,飛花猶解化浮萍。”春煙、官橋、驛亭、笛聲、東風、桃李、鐘鼓,是描繪塞上人家幸福安康生活的春之圖。知縣黃恩錫在竹枝詞里寫道:“歲歲清明早浚渠,一年生計莫粗疏。功成彌月迎新水,引灌田園立夏初。”引黃灌溉,使得中衛平川年種年收,五穀豐登,瓜果飄香。
上世紀60年代,官渠進行擴建後更名為二乾渠,澆灌著近4萬畝良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