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安國舊稱
祁州,素有“
藥都”之稱。藥業是安國得天獨厚的傳統產業。起源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綿延至今,成為聞名全國的中藥材集散地,並贏得了“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生香”的美譽。“商賈雲集,藥材集山海之產”記錄了安國藥業歷史的輝煌。世代傳統的中藥炮製技術,中藥材鑑別經驗豐富了中藥文化的寶庫。
安國中藥文化博物館組凝愚館長郭強告訴記者,安國舊稱祁州,因藥業發達,素有“藥都”和“天下第一藥市”之稱。得天獨厚的傳統藥業,源於宋朝,興於明朝,盛於清朝,綿延至今,已逾千年。“在中藥民族藥文化發展史上,這裡以厚重的人文底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醫藥文化,成為聞名中外、輻射全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中藥材集散地。”
安國素以“仁義水甜”聞名,在藥業經濟活動中,無論是藥行貨棧,還是經紀人和幫會人員,均遵守公平交易的商德,講求以誠待人,糠陵才誠信為本。“歷史上大有恆藥材莊雅凳,無論內銷還是出口,只要有‘大有恆’內簽,買主從不驗貨。”
在漫長的歲月里,安國人浸潤在濃郁藥香之中,藥文化十分自然地融入了民俗和生活,無處不與“藥”緊密相連,也由此產生了與中藥相關的謎語。“弟兄五六個,圍著圓柱做,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身體圓圓不長毛,不是桔子不是桃,請他屋裡住幾夜,脫去綠衣換紅袍”……遊客們看到這些謎語時,往往會駐足不前,思考謎底。
寇李敏說,安國所產藥材地道,藥性純正,藥效較高,被譽為“藥材之鄉”,其中尤以祁薏米、祁薄荷、祁菊花、祁紫菀、祁白芷、祁大黃、祁艾等“八大祁藥”最為著名。
館藏文物
從神農嘗百草到中藥體系恥習歡肯形成
來到博物館,人們會對中醫藥的產生與發展有個基本的認知。博物館的第一展區,是講述從神農嘗百草到中醫藥學體系的最終形成過程。
中醫藥的萌芽最早可推算到新時期時代,伏羲、神農和皇帝都是傳說中的醫藥創始者。《皇帝內經》是最早的中醫系統理論典籍。博物館在講述這一章節時,是用文字和幾幅原始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治療和預防治病方法圖片來演示。
在一展廳的走廊盡頭,有兩座塑像。一座為隋唐大醫學家孫思邈坐虎針龍圖。傳說孫思邈騎著一隻猛虎,在霸河採藥,突然,一隻巨龍飛來。這時,保護他的猛虎對著巨龍狂吼,孫思邈騎上虎背,問道:“不知龍君找思邈何事?”飛龍聞言化作老者,走到孫思邈面前,手指喉嚨,一臉痛苦。只見老者喉部長著一個膿包,孫思邈取出銀針將包贈騙蘭腳刺破,放出膿液並敷以
草藥,老者展顏一笑,化為巨龍而去。後人根據探判姜這個故事想像創作了這座塑像。
另一幅為清代太醫局鑄造的針灸銅人,它全身標註了654個穴位,極為精準。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為中醫藥學發展的鼎盛時期。
“仁義水甜”的安國藥市
第二展區著重講述的是安國藥市文化。
安國舊稱祁州,安國藥市形成於宋代,至於安國藥市的影響力,民間有言:“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生香。”
安國藥材市場如此龐大,自然就產生了一個管理機構——安客堂——博物館複製了一個外景。安客堂負責幫助客商租房、作保貸款、排解糾紛等。同時,安客堂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本地客商與外地客商發生糾紛,無論本地客商有無道理必須先向外商道歉,以表示對外商的保護。
由於前來安國進行藥材交易的人特別多,客商便以地域和藥材經營品種分為幫會,清乾隆年間鼎盛時達到了13幫會。安國本地商人以經營黃芪為主,所以安國藥商被稱之為黃芪幫樂灶淋。
安國藥商在經營活動中,講究以誠待人,誠信為本。因此,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商號,如大有恆材莊,無論內銷還是出口,只要印有“大恆莊”內簽,買主從不驗貨。安國藥市也素有“仁義水甜”的美名。
安國傳統藥店多為前店後坊。博物館複製了一座卜家家族自用藥鋪,前店有桌椅和藥盒,坊內有一些製藥的工具,如切藥刀、藥碾子、泡藥缸等。過去一些藥材有毒,必須通過浸泡去除毒性。
利於種植農作物的地理環境
安國的藥文化不僅體現在藥材本身,即使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因此,博物館專門辟出一個展區,講解“藥文化與生活”。其中有與藥有關的歌曲、對聯、書籍、童謠、諺語等等。比如這幅“冬蟲夏草含羞草;
玉葉金花合歡花”的對聯,都為藥物名字;還有“
神經衰弱睡不好,請用大蔥配紅棗。每日兩次泡茶飲,養心安神有功效。”之類的歌謠。
在“中藥材標本”展區,中間部分展示的是“八大祁藥”——安國種植藥材有300多個品種,其中菊花、山藥、紫菀、沙參、薏米、芥穗、白芷、花粉這八大品種,雖然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種植,但是它們經安國生產後,藥材、藥性極其純正,從而藥效也為最佳。這與安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安國境內地形從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平均海拔僅36.2米,可以說是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同時,這裡的土地多為粘土、沙壤,極利農業生產發展。
“天下第一藥市”的由來
藥王廟位於安國市老城區城南。藥王廟原名邳王神閣,它始建於東漢,在北宋年間擴建,現廟宇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
藥王廟的來歷,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宋秦王(趙匡胤之子
趙德芳)得疾,久治不愈,
邳彤顯靈治癒,宋秦王問其姓名,告之“祁州南門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為神”,遂封王建廟祀之。
邳彤為西漢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部下二十八宿將之一,曾做過曲陽郡(今河北晉州市)太守。同時,因他酷愛醫學,頗受軍民擁戴,死後葬於祁州南門外。
封建社會由於缺醫少藥,人們把治療疾病寄託於神靈。善男信女有病也紛紛去廟中上香,於是各地藥商紛紛立鋪於藥王廟周圍。
安國藥市在開市(一年分春秋兩次,春廟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為正期、秋廟以農曆十月十五為正期)之前,由地位、名氣較大的同仁堂先在店門外敲鑼,然後到藥王廟祭拜藥王,最後喊一聲:“開市!”方可進行藥物買賣。如果不到廟中祭拜藥王,那么藥市是不允許開的。而正因為這裡藥市集中,廟前的大街也稱之為“藥市街”。在明清鼎盛時期,這裡“貨山人海,藥氣熏天”,安國也被稱為“藥都”、“天下第一藥市”。
安國舊稱祁州,安國藥市形成於宋代,至於安國藥市的影響力,民間有言:“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生香。”
安國藥材市場如此龐大,自然就產生了一個管理機構——安客堂——博物館複製了一個外景。安客堂負責幫助客商租房、作保貸款、排解糾紛等。同時,安客堂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本地客商與外地客商發生糾紛,無論本地客商有無道理必須先向外商道歉,以表示對外商的保護。
由於前來安國進行藥材交易的人特別多,客商便以地域和藥材經營品種分為幫會,清乾隆年間鼎盛時達到了13幫會。安國本地商人以經營黃芪為主,所以安國藥商被稱之為黃芪幫。
安國藥商在經營活動中,講究以誠待人,誠信為本。因此,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商號,如大有恆材莊,無論內銷還是出口,只要印有“大恆莊”內簽,買主從不驗貨。安國藥市也素有“仁義水甜”的美名。
安國傳統藥店多為前店後坊。博物館複製了一座卜家家族自用藥鋪,前店有桌椅和藥盒,坊內有一些製藥的工具,如切藥刀、藥碾子、泡藥缸等。過去一些藥材有毒,必須通過浸泡去除毒性。
利於種植農作物的地理環境
安國的藥文化不僅體現在藥材本身,即使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因此,博物館專門辟出一個展區,講解“藥文化與生活”。其中有與藥有關的歌曲、對聯、書籍、童謠、諺語等等。比如這幅“冬蟲夏草含羞草;
玉葉金花合歡花”的對聯,都為藥物名字;還有“
神經衰弱睡不好,請用大蔥配紅棗。每日兩次泡茶飲,養心安神有功效。”之類的歌謠。
在“中藥材標本”展區,中間部分展示的是“八大祁藥”——安國種植藥材有300多個品種,其中菊花、山藥、紫菀、沙參、薏米、芥穗、白芷、花粉這八大品種,雖然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種植,但是它們經安國生產後,藥材、藥性極其純正,從而藥效也為最佳。這與安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安國境內地形從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平均海拔僅36.2米,可以說是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同時,這裡的土地多為粘土、沙壤,極利農業生產發展。
“天下第一藥市”的由來
藥王廟位於安國市老城區城南。藥王廟原名邳王神閣,它始建於東漢,在北宋年間擴建,現廟宇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
藥王廟的來歷,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宋秦王(趙匡胤之子
趙德芳)得疾,久治不愈,
邳彤顯靈治癒,宋秦王問其姓名,告之“祁州南門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為神”,遂封王建廟祀之。
邳彤為西漢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部下二十八宿將之一,曾做過曲陽郡(今河北晉州市)太守。同時,因他酷愛醫學,頗受軍民擁戴,死後葬於祁州南門外。
封建社會由於缺醫少藥,人們把治療疾病寄託於神靈。善男信女有病也紛紛去廟中上香,於是各地藥商紛紛立鋪於藥王廟周圍。
安國藥市在開市(一年分春秋兩次,春廟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為正期、秋廟以農曆十月十五為正期)之前,由地位、名氣較大的同仁堂先在店門外敲鑼,然後到藥王廟祭拜藥王,最後喊一聲:“開市!”方可進行藥物買賣。如果不到廟中祭拜藥王,那么藥市是不允許開的。而正因為這裡藥市集中,廟前的大街也稱之為“藥市街”。在明清鼎盛時期,這裡“貨山人海,藥氣熏天”,安國也被稱為“藥都”、“天下第一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