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位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內,2001年4月15日被列為“廣州市科普基地”,並被納入國家科技部的“全國重點醫藥衛生文物”課題。數千件“藏在深閨”的珍貴醫史文物、中藥草藥同普通市民見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中國廣東省
- 竣工時間:2001年4月15日
- 地位:被列為“廣州市科普基地”
建築布局,館藏文物,
建築布局
中國傳統醫藥文物博物館分為三個部分,藏品數量、規模都是華南第一、全國可數!醫史館中,4000餘件醫藥文物遍及從夏、商到清的各個歷史朝代,完整反映出中醫中藥的浮沉發展;中藥標本館裡,從上世紀50年代起精心收集自民間的上萬件中藥材蔚為大觀,有不少還是“全國之最”;還有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藥圃,令繁華的廣州市中心生存了上千種山野中草藥,遍地都是寶!
館藏文物
甲骨文猶可辨“疾”和“病”
在醫史館記者看到,老師們正在為文物重新拍照、編寫簡介。在羅英老師的指點下,我們連連驚嘆:一片兩厘米見方的龜殼上,依稀可見現存最早的甲骨文“病”、“疾”;商代的玉針、玉斧,是古人用來排膿放血的最初工具;早在《周禮》當中,中醫已經開始分科建立醫師制度,而且還有作為營養師的“食醫”獨立出來;在宋理宗年間(公元1229年)的蘇州地圖上,首次出現了沿用至今的“醫院”一詞;越秀山上三元宮的煉功圖碑本已被毀,幸好其拓片還完整地保存於此,反映出道家修身養性的正宗;清朝年間的十二生肖藥瓶精美完整,全國現僅餘兩套……
館藏最多的要數各朝各代的藥罐、研缽、香爐、針筒等,顏色、質地各異,從小手指粗到半人高的都有。這些珍品中,有1073件是一位叫宋大仁的廣東籍名醫、醫史家所捐贈,其它歷代中醫藥典籍、書畫也頗多善本。為保證展品的科學性,學校還曾專門請來上海博物館收藏部前主任郭若愚先生,逐件考訂其時間、真偽、器物功用。
整藏品布展館恭迎市民
學校“科普基地”建設的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市政府20萬元專款撥到,目前正在逐步給館藏文物、標本和植物拍照,製成圖片集和光碟,下一步還將增加展館當中的電腦互動設施,培訓多名學生講解員。預計到5月中旬,展館可以正式向社會開放。學校領導還透露,待2002年進駐大學城後,中醫藥大學可能會把主體建築的相當部分作為博物館的新址,並爭取在周邊的城市公園中開闢“中藥園”。
來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