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造船廠

中華造船廠

中華造船廠,前身是大中華造船機器廠,創建於民國15年(1926年)。上海解放後,中華造船機器廠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53年1月實行公私合營,改名公私合營中華造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公私合營中華造船廠;1953-1956年6月,先後有14家私營小廠併入,1960年又有2家公私合營小廠併入;1966年11月更名為東方紅造船廠,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中華造船廠。

公私合營的標誌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華造船廠
  • 總部地點:上海市
  • 成立時間民國15年(1926年)
  • 經營範圍:船舶修造業務
  • 創始人楊俊生
  • 現任廠長:馬國棟
  • 企業精神:團結拼搏,爭創一流
簡介,歷史沿革,企業概況,企業文化,現狀,領導資料,

簡介

中華造船廠的前身是大中華造船機器廠,創建於民國15年(1926年)。中國造船實業家楊俊生浙江實業銀行貸款5000元,購買原由日本人管理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的上海東華造船株式會社的部分設備,租用該廠一小塊地皮,獨立開辦大中華造船機器廠,楊自任廠長兼設計部主任,開始船舶修造業務。

歷史沿革

民國16年,曾為民國海軍建造碼頭方船2艘;民國19年,為江蘇常熟縣公安局建造“鎮虞”號炮艇1艘。
民國20年,大中華造船機器廠被英租界當局逼迫遷至周家嘴島(今復興島)另建新廠,廠區面積1.6萬平方米。民國21年,為四川川港軍方建成“長江”號炮艇。該艇長41.2米,寬6.1米,型深2.4米,排水量400噸。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民國21年淞滬戰爭中,大中華造船機器廠曾被日軍強占,後經楊俊生向日本駐滬總領事交涉,始得發還。民國23年為天津航業公司設計建造國內第一艘破冰船“天行”號。
民國25年6月,因工廠虧損,改組為中華造船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下設造船廠,由金城銀行董事長周作民任股份公司董事長,楊俊生任廠長兼總工程師。民國26年8月,日軍占領上海,中華造船機器廠被日軍強占,職工解散。抗日戰爭勝利後,該廠被國民黨政府當作“敵產”接收,後經楊俊生多方交涉,據理力爭,於民國35年才得歸還。
上海解放後,中華造船機器廠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53年1月實行公私合營,改名公私合營中華造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公私合營中華造船廠;1953~1956年6月,先後有14家私營小廠併入,1960年又有2家公私合營小廠併入;1966年11月更名為東方紅造船廠,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中華造船廠。
自1975年來,先後為馬來西亞、德國、美國、丹麥、阿爾及利亞、日本、泰國等國家和港、澳地區建造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符合GL、LR、BV、DNV、ABS等船級社規範的船舶35艘,還為香港東健發展公司等建造了2艘豪華型長江三峽旅遊船。

企業概況

民國15年,楊俊生貸款5000元建廠,至民國20年,工廠的固定資產原值已達到13.5萬元,已初具規模。民國21年遷址復興島後,建造2座長60米,寬14米的船台,均為洋松、杉木打樁,木楞、水泥楞為基礎的土船台,曾在此船台上建造2000噸級的“大達”、“民俗”輪及其他船舶。另外還建有180英尺、150英尺船排各1座。工廠規模迅速擴建,至民國36年,工廠資本總額已達60億元,廠區面積近1.8萬平方米,職工850餘人,主要設備有60米、50米船排各1座,拉力為350噸車船機1台,泥船台1座,能建造2000噸以下船舶。至40年代末,工廠有主要機械設備56台,輔機機器55台,特種設備27台。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1953~1956年6月,先後有14家私營企業併入,工廠的資金、設備得到擴充。1958年開始工廠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廠房設備、船台、平台、碼頭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觀。同年5月,三距船體冷加工車間建成,占地面積3268平方米,每跨寬18米;新放樣樓建成,占地面積1217平方米,建築面積2330平方米,一樓為船體車間辦公室,二樓為放樣台;為與冷加工車間配套,同年又建成1156平方米的火工車間;同年11月,還建成三層樓房的舾裝車間,占地面積2499平方米,建築面積3062平方米。1958年7月由國家投資建造的l號、2號、3號鋼砼結構船台在工廠北區落成。1959年,建成占地面積1180平方米的船體車間。此後,工廠利用新產品試製費用建造了幾座車間廠房,其中,用於船體焊接裝配的312車間,檐高18.48米,占地面積4645平方米,為鋼砼結構,車間內配備2台30噸橋式起重機,可專門用於船體分段翻身。312車間的建成,加快了船體分段建造周期,提高了分段製造質量。此外,1973年南碼頭造船車間建成一座三層樓房,占地面積1783平方米,建築面積5571平方米,其中一樓、二樓為倉庫及木工間,三樓為放樣台。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南碼頭修船車間原有1隻船排,用於修造小船。1969年為建造萬噸輪“安源”號,建造了土洋結合的萬噸船台。1970年12月,國家投資建造的南碼頭萬噸級鋼砼結構船台落成。1973年3月再次改建竣工。
1958年以後,為解決造船場地不足和適應鉚焊混合結構、船舶向全電焊結構船舶轉變的需要,該廠(總廠)利用廢鋼鐵搭建了1~8號共8座平台,用於船體分段建造。
1975年4月,工廠自籌資金在老碼頭開工建造鋼砼碼頭,1976年5月竣工。1983年,又在該碼頭建成長220米、寬17.5米的後平台。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滬南分廠(南碼頭)在1955~1972年僅有浮碼頭,為1艘長42米、寬9米的囤船。1972年底,建成2萬噸級的鋼砼舾裝碼頭,全長104米,寬12米,碼頭負荷每平方米2噸,前沿水深8米,配備1台18噸門座起重機。1983年,總廠1艘“臨時碼頭”囤船移至滬南分廠,建運輸浮碼頭。
董家渡船塢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建成,後因年久失修,民國26年起廢棄不用。1952年3月,求新造船廠按船舶工業局通知從軍管英聯船廠處接管該船塢,但未辦理轉帳手續,也未投入使用,同年7月,交於船舶工業局供銷處做材料堆放場地。1954年初,為解決蘇聯船舶修理之急需,船舶工業管理局將董家渡船塢暫撥中華造船廠使用。由於船塢閘門被拆,塢內積滿污泥,塢底、壁已塌裂,抽水、拽船等設備全部腐蝕及失散,中華造船廠對船塢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後的船塢長108米,底寬15米,可修理5000噸級船舶。1955年正式以公股投資形式劃撥中華造船廠使用,作價285萬元。該船塢工場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1958年又擴增15340平方米,總計39340平方米。
1965年3月~1966年1月,中華造船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修船塢閘門,新建大型泵站、空氣壓縮站,添置了九輥平板機、剪刀車、起重機械等設備。大修後為7000噸級船塢。
在技術改造方面,1969年起,由六機部投資和自籌資金,對工廠進行較大規模改造。在南碼頭建造萬噸級船台和與其相應的鋼砼舾裝碼頭、焊接平台、冷加工車間和起重設備,使其形成了有一定能力的船體生產線。在總廠建造鋼砼舾裝碼頭、船體焊裝車間,對2座船台進行改造,對電焊平台進行重新組合改建,加強了船台區的起重能力,為向總裝廠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改建銅工彎管工場,加強公用動力系統,在改建過程中對廠區的生產布局作了調整。1972年開始對乙炔站進行技術改造,1976年正式投產。新建的乙炔站備有30立方米/小時的低壓乙炔發生器3台,20立方米儲氣罐1座,採用電磁振動給料器自動給料,給料時採用氮氣密封,電氣控制設備基本做到防爆要求。生產乙炔用電石年消耗量為390餘噸。生產的乙炔氣通過管道向船台、碼頭、車間輸送。1990年改建,在倉庫與發生器之間新增兩層樓的機房,安裝電石軋碎機、電石倒桶機、料斗小平車和軌道轉盤、除塵器。改建後,環境污染狀況大大改善,亦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勞動強度。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滬南分廠乙炔站改建於1979年,裝置了3台30立方米/小時低壓乙炔發生器,改善了環境衛生。
1983年,中華造船廠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列為首批技術改造單位,至1990年,船體新冷加工車間、滬南分廠銅電綜合樓、滬南分廠裝焊車間、鋼材預處理流水線車間等大型廠房相繼建成,還自製數台大型起重設備,進口了三軸數控等離子切割機等一批重、大、精設備。中華造船廠的生產裝備素質自此獲得極大改善,基本滿足了工廠生產的需要。

企業文化

根據滬東中華資產重組“八統一”原則中“統一企業文化”的要求,自2001年4月8日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後,本著“繼承優良傳統,立足當前實踐,展望未來發展”的原則,著手整合併努力建設“具有造船行業特色,新時代特徵,滬東中華特點”的新公司的企業文化,並通過集思廣益、上下結合,確定了公司的企業精神和企業基本理念:
1、企業精神:團結拼搏,爭創一流。
2、公司宗旨:創滬東中華品牌,塑一流企業形象
3、公司方針:科技興企(廠),質量強企(廠)
4、公司價值理念:自覺奉獻,追求卓越
5、公司質量理念:精良產品,精誠服務
6、公司經營理念:順應市場、信譽為本
7、公司管理理念:科學、規範、創新、高效
8、公司道德理念:敬業愛崗、誠實守信

現狀

經過歷年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中華造船廠已成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的大型骨幹企業。建廠90多年來,總計造船1520餘艘,約70萬噸,建造1萬立方米以上各類煤氣櫃90餘座,成為中國兼能建造2萬噸級以下遠洋和近海多用途貨櫃貨船、客船、油船、氣墊船,石油鑽井平台、各類工程船舶、飛彈驅逐艦、大中型登入艦等軍用艦艇以及I—Ⅲ類壓力容器、重型機械設備、1~20萬立方米螺旋濕式煤氣櫃系列和2~30萬立方米稀油密封乾式煤氣櫃系列等的綜合性造船企業。是國家二級企業和國務院批准的首批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之一。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改革開放以來,貫徹“以船為主,多種經營”方針,調整產品結構,建立新的經濟成長點,建立合資企業,引進國外先進造船模式,開拓國際船舶市場,科技興廠,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使工廠得到不斷發展。自1980年來,先後有19項產品46次被評為國家級和市級、部級優質產品,其中國家金質獎1項,國家銀質獎5項;並獲得70餘項市、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技術成果獎。是全國第二、三屆設備管理優秀單位。1985年以來一直保持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1989年以來持續保持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稱號。
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

領導資料

機構名稱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中共中華造船廠委員會
索麟
黨委負責人
1953.10~1954.10
董明學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54.10~1957.2
何誠
黨委書記
1957.4~1961.4
殷照發
黨委書記
1961.4~1966.6
閻鈞
黨委書記
黨核心小組組長
黨委書記
1966.7~1967.11
1967.11~1969.10
1969.11~1971.1
趙春保
黨委書記
1971.2~1973.8
王寒
黨委書記
1973.9~1975.7
李偉民
代理黨委書記
1976.6~1976.10
郝少如
黨委書記
1977.9~1978.8
殷照發
黨委書記
1978.8~1980.10
黨委書記
1980.11~1983.3
黃根才
黨委書記
1983.12~1995.8
李平
黨委副書記、書記
1995.8~
中華造船廠
楊俊生
經理兼廠長
廠長
1949.5——1953.1
1953.1~1966.7
周元首
公方第一副廠長
1954.9~1954.11
井田
公方第一副廠長
1954.11~1958.9
何誠
公方第一副廠長
1959.3~1961.3
張定鴻
副廠長主持工作
1961.3~1966.7
陶鋼
廠長
19667~1967.7
閻鈞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67.8~1971.2
趙春保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1.2~1973.8
王寒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3.8~1975.7
張定鴻
廠長
1978.4~1982.8
謝琦
代廠長
廠長
1982.8~1983.1
1983.2~1985.2
張希平
廠長
1985.2~1991.2
何光耀
廠長
1991.2~1995.8
馬國棟
廠長
1995.8~
說明:李偉民是“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骨幹,後被開除黨籍並被判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