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全名:中華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
藥名: 中華豆芫菁
拼音:ZHONGHUADOUYUANQING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豆芫菁
- 外文名: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
- 來源:芫青科動物中華豆芫菁的乾燥成蟲
- 功 效:活血祛瘀,解毒消腫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成蟲,幼蟲,卵,蛹,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功效
活血祛瘀,解毒消腫。
主治
性味歸經
辛、苦,溫,大毒。肝、肺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1一0.3克。外用:適量(本品劇毒,用時注意)。
別 名
中國黑芫菁、中華芫菁、毛脛豆芫菁、放屁蟲。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夏、秋季捕捉,燙死,曬乾或烘乾備用。
考 證
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
全蟲含斑蝥素:脂肪、甲殼質等。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4.5~25毫米,寬4~5.5毫米,全體黑色被細短黑色毛,僅頭部兩側後方紅色,其餘黑色,額中間具1塊紅斑;前胸背板中間具白色短毛組成的縱紋1條,沿鞘翅的側緣、端緣及中縫處長有白毛,頭部具密刻點,觸角基部內側生黑色發亮圓扁瘤1個。雌蟲觸角絲狀,雄蟲觸角櫛齒狀,3~9節向一側展寬,第4節寬是長的3倍,前胸背板兩側平行,從端部的1/3處向前收縮。前足腿節、脛節背面密被灰短毛,中後足毛稀。雄蟲前足第1跗節基半部細,向內側凹,端部闊,雌蟲不明顯。
幼蟲
共6齡,第1齡衣魚型,似雙尾蟲,體深褐色,胸足發達,末端有3個爪;,第2--4齡蠐螬型,第5齡(又稱假蛹)象甲幼蟲型,第6齡蠐螬型。
卵
橢圓形,大小約3×l(mm);黃白色,表面光滑;70-150粒卵組成菊花狀卵塊。
蛹
長約15mm,黃白色,複眼黑色;前胸背板側緣及後緣各著生9根長刺;第1-6腹節後緣具一排刺,左右各6根;7-8腹節左右各5根。翅芽達腹部第3節。
生活習性
華北年生1代,以5齡幼蟲在土中越冬,翌春發育為6齡幼蟲,老熟後化蛹。成蟲5~8月陸續羽化,6~7月發生數量最多,為害也重。有群集取食習性和假死性,受驚時墜落地面或快速散開。1代區於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成蟲發生與危害期;2代區成蟲於5-6月間出現,集中危害早播大豆,而後轉害茄子、番茄等蔬菜,第1代成蟲首先危害大豆,於9月下旬-10月上旬轉移至蔬菜上危害,發生數量逐漸減少。
成蟲白天活動,飛行力較弱,但爬行力強,群居性強,尤以中午最盛,群聚危害嫩葉、心葉和花。成蟲遇驚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並從腿節末端分泌含芫菁素的黃色液體,觸及皮膚可導致紅腫起泡。成蟲羽化後4-5天開始交配,交配後的雌蟲繼續取食一段時間,而後在地面挖一5cm深、口窄內寬的土穴產卵,卵產於穴底,尖端向下有粘液相連,排成菊花狀。每雌可產400-500粒。每穴卵70-150粒。成蟲壽命30-35天,卵期18-21天。孵化的幼蟲從土穴內爬出,行動敏捷,分散尋找蝗蟲卵及土蜂巢內幼蟲為食,是蝗蟲的重要天敵。如未遇食,10天內即死亡,以4齡幼蟲食量最大,5-6齡不需取食。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
該蟲遇驚嚇時常從腿節分泌黃色液體,還發出帶響聲的臭味,所以,有的地方稱之為“放屁蟲”;此液中含有強烈之斑蝥素(cantharidin),能侵蝕皮膚,使之變紅,形成水泡。
發生規律
連作地、田間幾四周雜草多;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氮肥使用過多或過遲;栽培過密、,株行間通風透光差;施用的農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溫暖、乾旱、少雨雪,翌年高溫氣候有利於蟲害的發生與發展。
防治方法
(1)冬耕可消滅部分越冬的偽蛹。(2)成蟲發生盛期,噴撒2.5%敵百蟲粉劑,每667平方米2~3kg。也可噴灑44%氯氰菊酯?克蟲磷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均可殺死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