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花鰍

中華花鰍

中華花鰍,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ry de Thiersant, 1874),屬鯉形目鰍科花鰍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江河水系中,地方性較常見。還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雜食性。可食小型底棲生物,或濾食泥沙中的食物碎屑和藻類。 人工飼養環境下可以作為水族箱中勤勞盡職的清潔工,經常翻食底砂中的碎屑。須4對,眼下刺分叉。側線不完全。背鰭起點距吻端與至尾鰭基距離相等。尾柄較短,尾鰭稍圓或平截。體側沿縱軸有10~15個斑塊,尾鰭基上側具一黑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花鰍
  • 拉丁學名: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 別稱:花泥鰍,鰍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脊索動物門
  • :鯉形目
  • :鰍科
  • 亞科:花鰍亞科
  • :花鰍屬
  • :中華花鰍
  • 分布區域:中國長江以南各江河水系中,還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英文名:Siberian spiny loach
識別特徵,生活環境,分布範圍,觀賞性,

識別特徵

背鰭iv-7;胸鰭i-8;腹鰭i-6;臀鰭iii-5。第一鰓弓內側鰓耙12。鰾2室,前室發達.包在骨質囊中,後室退化。腸管較短,約為體長的l/2。腹腔膜灰白色。標準長為體高的5.7倍,為頭長的5.3倍,為尾柄長的7.3倍.為尾柄高的8.8倍。頭長為吻長的2.5倍,為眼徑的5.0倍,為眼間距的5.1倍.為口寬的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倍。體延長,側扁,腹部圓,背、腹輪廓幾平行。頭短小,前端稍尖。吻端鈍,其長度約與眼後頭長相當。口小,下位。唇較厚,表面光滑無皺褶。頦葉發達,末端稍尖。須4對,吻須2對,較短,口角須l對,較長。其長度約等於眼徑,末端後伸不達眼前緣。眼側上位幾近頭頂的中部,眼間距相距甚小,約與眼徑相當。眼下刺分叉,末端可達眼球中部。鼻孔小,在眼前方,離眼前緣較近。鰓孔小,下角終止於胸鰭基部上方,鰓耙短小,排列稀疏,末端鈍,其長僅為鰓絲長度的1/3或1/4。背鰭較長,外緣凸出,起點位於眼前緣至尾鰭基部距離的中點。胸鰭較小,末端稍鈍,後伸不及胸、腹鰭基部距離的l/3。腹鰭小,其起點約與背鰭第二根分技鰭條相對,後伸不達肛門。臀鰭較短,後緣平截。尾鰭較寬,後緣截形。尾柄較短,側扁。肛門在臀鰭起點之前。 體被細鱗,頰部裸露,體側鱗片稍大,胸部鱗片較小。側線不完全,僅在胸鰭上方存在。身體呈淺黃色,頭部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從吻端通過眼、頭頂至另一側吻端呈一“U”形黑色條紋。體側上方具有較大的不規則黑色斑紋,體側有9個黑色大斑紋,背部具12個馬鞍形黑色斑紋,背鰭前後各6個。背鰭和尾鰭具2—3列斜形點枝條紋。胸鰭、腹鰭和臀鰭顏色較淺,呈黃白色。尾鰭基部側上方有一較大的深黑色斑紋。個體較小,數量不多,經濟價值不大。喜在山溪、急流中生活,靜水水體中很難採到。
中華花鰍中華花鰍
大個體大個體

生活環境

小型底棲魚類,生活於江河溪流的水流緩慢處,底質為沙石或泥沙,水質要求清澈。
中華花鰍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珠江水系,還分布於元江,海南島,閩江,台灣,錢塘江,長江及黃河海河中下游,嘉陵江和渠江上游,在甘肅,陝西,雲南也有分布。

觀賞性

中華花鰍是中國產鰍科魚類中觀賞性較高的品種。它是一種小型底層雜食性鰍科魚類,喜歡野生魚的朋友應該對這種可愛迷人的小魚不會感到陌生。很多人都以為中華花鰍只分布在中國境內,其實它的分布範圍包括中國,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但以中國出產的數量最多,在國際知名度也最高。
大個體大個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