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簡管薊馬

中華簡管薊馬

中華簡管薊馬,又名中華管薊馬,中華皮薊馬,屬昆蟲綱,纓翅目,管薊馬科。成蟲體長1.7mm,呈暗褐色至黑褐色;觸角第3~6節黃色,翅無色,體鬃較暗。成蟲、若蟲為害植物幼嫩部位,吸食汁液。北方年約發生5~6代,在長江以南年約發生8~9代,在福建、海南、台灣常年發生。可在為害高峰初期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於心葉防治該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簡管薊馬
  • 拉丁學名: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
  • 別稱:中華管薊馬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纓翅目
  • :管薊馬科
分布區域,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為害作物,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分布區域

吉林、遼寧、內蒙占、寧夏、新疆、陝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江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

為害症狀

成蟲、若蟲為害植物幼嫩部位,吸食汁液。葉片受害後出現無數銀白色斑點或產生水漬狀黃斑,嚴重的內葉不能展開,嫩梢乾縮。花受害後,花冠產生灰白點,花瓣捲縮。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7mm。暗褐色至黑褐色;但觸角第3~6節黃色;前足脛節及全部跗節黃色。翅無色。體鬃較暗。頭長與寬約相等,頰緣幾乎直。眼後鬃、前胸鬃及翅基鬃端部扁鈍;眼後鬃短於複眼。觸角8節,第3節長為寬的1.8倍;第3節外端具1個感覺錐;第4節端部具4個感覺錐。口錐短寬,端部較窄;口針細,縮人頭內複眼後。前胸背板光滑;前緣鬃1對發達;前角鬃1對,發達;后角鬃1對,發達;後側片鬃1對,發達。腹面前下胸板大。前基腹板近三角形。中胸前小腹板無紋,中峰前緣不高而尖。前翅中部收縮似鞋底形,具9根間插纓。前足跗節無齒。腹部背板2~7節各具2對握翅鬃。第1腹背板的盾板三角形。第9腹背板鬃略短於管。第10節管狀,長為頭長的0.68倍。雄成蟲 體長約1.4mm。體色特徵與雌成蟲相似,但前足跗節有齒。卵 長約0.45mm,長橢圓形,黃色。若蟲無翅,初孵若蟲淺黃色,後變橙紅色,觸角、尾管黑色。前蛹較2齡若蟲短,淺紅色,翅芽顯露,偽蛹觸角伸向頭兩側,翅芽增長,色深。

為害作物

菊花、翠菊、紅花地被菊、天人菊、毛葉大麗、夫人菊、野菊、九月菊半枝蓮、唐菖蒲、金邊蘭、中國石竹、沿階草、蚊子草、早熟禾、紫羊茅、麥冬草、牽牛花、豆科花卉、苔草、蝴蝶花、野麥草、紅花草、百合花、三葉草、頭花蓼、華北耬斗菜、照山白杜鵑、白花杜鵑、冬青衛矛、木芙蓉、木槿、榆葉梅、柑桔類、枸杞、朝鮮黃楊、雲南黃馨、山礬、羽葉刨花樹、泡桐、麻葉繡球、月季、龍眼、桂花、玫瑰、白蘭、狗牙花、白蟬、大葉紫薇、大葉女貞、桃、枇杷、芒果、酸味子、花桃、法國冬青、鹽膚木、杜荊、金合歡、珍珠梅、毛葉丁香、茶花、柳樹、白樺、黑樺、闊葉箬竹、毛竹、大葉箬竹、小麥、高粱、穀子、水稻、玉米、蔥類、白菜、菠菜、扁豆、苕子等。

生活習性

在北方年約發生5~6代,在長江以南年約發生8~9代,在福建、海南、台灣常年發生。大約20~32天左右繁殖一代,世代重疊。在日平均氣溫20℃時成蟲存活58天左右。卵期4~8天,一齡期8~15天,二齡期8~15天,前蛹,蛹歷期3~6天;產卵前期3~7天。在月平均氣溫23℃時產卵歷期約為33天左右。每雌成蟲平均產卵量為18~25粒。但寄主不同產卵量不同。越冬代成蟲於3月下旬,4月上旬開始活動。在早春禾本科雜草上繁殖一至兩代。待6月中旬或7月上旬露地草花開始現蕾開放時成蟲便大量遷入花內為害。5月中旬在花灌木的花內也有個別成蟲。尤以7月為盛。該薊馬常交換寄主以利產卵。至10~11月中、下旬花謝後成蟲陸續遷飛至禾本科雜草葉鞘下或枯枝落葉下越冬。有趨花習性。

防治方法

(1)春季徹底清除田邊雜草,減少越冬蟲口基數,加強田間管理,減輕為害。
(2)5~6月、8~9月薊馬為害高峰初期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於心葉。此外,還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七星保乳油600~800倍液、1.2%煙·參鹼乳油8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