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蛉

中華白蛉

白蛉是一類較小的吸血昆蟲,屬昆蟲綱,雙翅目,毛蛉科,白蛉屬。成蟲較小,與蚊類相似,雌蛉吸血能傳播疾病。中華白蛉是一種分布較為廣泛的昆蟲,為我國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白蛉
  • 拉丁學名: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 :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毛蛉科
  • :白蛉屬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地理分布,危害及防治方法,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體長2-3毫米,灰黃色,全身及翅滿布長縱毛,無鱗片。頭部有一對黑色複眼,兩眼之間有一對很長的觸角,頭前下方有一個短粗的喙,比頭略長。胸部駝背狀,翅一對,呈狹長紡錘形,停落時兩翅展舉在背上,與體成45°角。足三對,細長,不善爬行,腹部細長,雄蛉尾端有一個巨大的抱推器。中華白蛉幼蟲腹部背面的點狀微小鬃毛具有分類上的意義。

生物學特性

發育過程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蛉4個時期。前3期發育均在泥土中進行,要求土質疏鬆,濕度適宜,有豐富的有機物供幼蟲作食料,常在人房、畜舍的牆根、地裂縫處。白蛉活動時間多在黃昏後至次日清晨前,白天則棲息在隱蔽場所不動。通常在5月中旬出現,6月中、下旬達到高峰,7月減少,8月中旬即消失。壽命一般20天左右,以幼蟲越冬。中華白蛉在寧夏固原的分布以村周圍的空窯內為最多,其次則為村內空窯,人住窯內白蛉極少。

地理分布

中華白蛉在中國的分布很廣,分布區域北達吉林省的長春,南抵雲南省的河口,西至甘肅張掖,最東分布至吉林省吉林市、、分布區計21個省(區、市)的358個縣,其地理位置大郜在長江以北。長江以南罕見,且其分布區亦無連續性。

危害及防治方法

危害

中華白蛉為我國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根據1950年報告在北京用感染的中華白蛉體內的鞭毛體注射於4隻健康田鼠,其中有2隻田鼠獲得了感染。另用這些中華白蛉陽性叮咬72隻健康田鼠,在47隻生存較長的田鼠中,有17%感染了黑熱病。

防治方法

搞好室內外衛生,清除牆腳浮土;
在中華白蛉出沒的地方,噴灑防蚊的藥物;
白蛉吸血白蛉吸血
住室安裝紗門,睡眠用蚊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