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解釋
【名稱】中華民國金幣
【鑄市概況】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府,籌集軍餉, 1911年5月在美國舊金山設立“洪門籌餉局”並印刷一組名為“中華民國金幣”的革命軍籌餉券。孫中山先生參與設計,後 由李公俠負責印刷。
【貨幣形狀】該券的圖案設計採用美鈔式的狹長票型,頗為精緻大方,其券正面及背面的上端均印有“中華民國金幣”隸書;券額分壹拾元,壹佰元、壹千元三種。正面全為中文,背為英文,中間均印有當時同盟會會旗一青天白日旗幟圖案;右側印“中華革 命黨本部總理孫文”,左側印“中華革命軍籌餉局會計李公俠,所印中英文之“孫文”及“李公俠”均系親筆簽字,正中下端印有“中華民國成立之日此票當作國寶通用,交納稅課,並隨時如數向國庫交換實銀”字樣。金幣券的正面騎縫裁根處均蓋有圓形的 “總理”章及方形的“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印章”,並在背面騎縫裁 根處用墨筆書寫代號,壹拾元,壹百元,壹千元券,分別用“中”“華”“民”字代號,獨缺“國”字代號。未印伍百。代號下均寫有中文編號。
【珍品程度】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時期,“中華民國 金市”券的債務,實已大多償還。對尚未償還的少數“中華民國金幣”券,亦在1935年至1937年間,由“中華債券調查委員會”驗明加蓋登記章後兌銀收回。故三種面值的金幣券存世均少。尤以十元券以上的兩種更少。壹千元票額的金幣券,迄今僅知台北市錢幣協會理事長丁張弓良女士藏有一張正票,而國內僅有無號碼的未完成票一張而已。壹抬元,壹百元,壹千元券均為一級,值黃金200克
發行背景
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在舊金山成立了美洲同盟會總部。美洲致公堂總部亦設在舊金山,但雙方意見分歧。為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爭取海外洪門參加反清革命,
1911年,孫中山前往美國舊金山開展籌款,得到洪門致公堂鼎力支持。孫中山建議美洲同盟會與致公堂聯合,共同開展籌餉救國活動。經過與美洲同盟總會會長李是男、美洲致公堂大佬黃三德多次磋商,議定由致公堂召開特別大會,免除一切繁雜手續,以簡單的儀式宣布全體同盟會會員加入致公堂。雙方於6月18日發表了“以成大群,合大力,而圖光復之大業”的聯合布告,宣布美洲各埠所屬同盟會和致公堂聯合。這一措施,擴大了同盟會的社會基礎,大大加速了籌餉的進程,對辛亥革命的組織與發動起了積極作用。
1911年7月,同盟會和致公堂的聯合及洪門籌餉局(又稱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對外稱作國民救濟局)在舊金山成立,專門負責為國內武裝起義籌備軍餉,並頒布了《洪門籌餉局緣起章程》和《革命軍籌餉約章》兩個檔案,廣為刊發。檔案重申了革命宗旨,規定了組織機構、捐款措施及對捐款者的獎勵辦法等。
發行機構
籌餉局的組織機構由致公堂和同盟會選出代表組成。朱三進為主席,羅敦怡為副主席,黃任賢、劉鞠可、黃杰亭為中文書記,唐瓊昌、黃伯耀為西文書記,李是男(李公俠)為局長兼司庫,黃三德為監督。此外,為宣傳籌款,籌餉局任命黃芸蘇、張靄蘊和趙煜等三人為演說員。孫中山先生親自草擬了《洪門籌餉局緣起》、《革命軍籌餉約章》,規定:其捐數五元以上者,發給雙倍“中華民國金幣”券為執,民國成立之日,作為國寶通用,繳納課稅,兌換實銀;捐助十元的,可列名為“優先國民”,他日革命成功,概免軍政府條約之約束,而入國籍;捐資百元者,每一百元記功一次;捐資千元者大功一次,民國成立之日,照為國立功之條例,與軍士一體論功行賞;捐資千元者還擁有向民國政府請領一切實業優先利權等等。
當時在美洲的華僑約有25萬人,參加洪門致公堂的不下20萬人。為得到華僑的廣泛支持,孫中山同洪門籌餉局籌款人員不辭勞苦,風塵僕僕,輾轉美洲溫哥華、多倫多、維多利亞、紐約等地巡迴演講宣傳,在海外華僑中引起極大的反響,得到廣大華僑的擁護和回響。許多愛國華僑身在海外,心憂祖國,親眼見到親身經歷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和喪權辱國,接受了孫中山不以武力不能推翻清王朝的政治主張,紛紛慷慨解囊,傾其所有,不少華僑還向親友借債捐獻,甚至傾囊為革命捐款,許多工人將整月的工資都捐了出來。踴躍認購金幣券,使籌款行動大見成效。溫哥華致公堂帶頭捐贈港幣1萬元,許多勞工將整月工資都捐了出來。為革命捐助的第一筆款2萬港元,及時匯給在香港的黃興,作為籌設暗殺機構的經費。
貨幣形狀
孫中山先生和洪門籌餉局在一無政權,二無銀行,三無實業的情況下,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及時趕印一批具有“震撼力”、“號召力”的募捐憑證——“中華民國金幣”券。文獻記載,這種印製精美的金幣券,是孫中山先生融貫東西文化,該券的圖案設計採用美鈔式的狹長票型,精緻大方,頗為新穎獨特。券額分壹拾元,壹佰元、壹千元三種面值。10元券長19.5厘米,寬8厘米;100元券長20.5厘米,寬9.5厘米;1000元券長22.5厘米,寬10.5厘米。其券正面及背面的上端均印有“中華民國金幣”隸書;正面全為中文,背為英文,中間均印有當時同盟會會旗一青天白日旗幟圖案;右側印“中華革命黨本部總理孫文”,左側印“中華革命軍籌餉局會計李公俠,所印中英文之“孫文”及“李公俠”均系親筆簽字,下方為“中華民國成立之日,此票作為國寶通用,交納稅課,並隨時如數向國庫交換實銀”字樣,背有青天白日旗幟的圖案和“中華民國金幣””、“THECHUNGHWAREPUBLIC”、“ONITSFORMATIONATTHESTATETREASURYORITSAGENTSABROAD”以及李公俠的英文簽名等字樣。騎縫有手工填寫的金幣券發行編號、圓形的“總理”和方形的“中華革命黨籌餉局”印章。並在背面騎縫裁根處用墨筆書寫代號,壹拾元,壹百元,壹千元券,分別用“中”“華”“民”字代號,獨缺“國”字代號。未印伍百。代號下均寫有中文編號。需要一提的是,金幣券印製發行後,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也引起清政府的驚恐和不安。為了抵制禁止金幣券,竟加以仿製,並在票面上加蓋“此系仿印亂黨私造紙幣,一律查禁”的印章。
踐行諾言
武昌起義爆發後,籌餉局繼續派演說員按原計畫籌款,同時籌集了萬餘元美金贈與即將回國的孫中山,並陸續匯款供應各省義軍,為數頗巨。據統計,自武昌首義到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僅舊金山洪門籌餉局一處就提供了20餘萬美金。此外,籌餉局還撥款購買了6架飛機以充軍用,並僱傭美國機師威爾霍斯與兩名助手將飛機運送至上海。1912年,洪門籌餉局又籌集資金以充實國庫,將籌餉局的餘款30餘萬元匯到上海,作為犒賞軍士之用。
兌付償還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時期,國民政府踐行承諾,兌付了大部分金幣券。“中華民國金幣”券的債務,實已大多償還。馮自由作為旅美華僑革命黨總代表,回國參與組織臨時政府,並將籌餉局發行已售未售之金幣券的一切賬目上繳革命政府報銷。對尚未償還的少數“中華民國金幣”券,亦在1935年至1937年間,由“中華債券調查委員會”驗明加蓋登記章後兌銀收回。雖然籌餉局發行了債券,但其籌集的款項絕大部分都屬義捐,並不要求兌換,一些華僑還將債券付之一炬,以示對革命事業的堅強支持。有的持券紀念。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歲月,“中華民國金幣”券無論在海外,還是在錢幣收藏盛行的國內,難覓蹤跡,孫中山曾盛讚華僑為革命捐款是“一團熱誠,只為救國”,“不圖絲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
珍稀程度
“中華民國金幣”券備受錢幣收藏者之鐘愛。據有關統計,10元券存世不足百枚,100元券不足10枚,而1000元券目前僅發現兩枚,故三種面值的金幣券存世均少。尤以十元券以上的兩種更少。壹千元票額的金幣券,迄今僅知台北市錢幣協會理事長丁張弓良女士藏有一張正票,而國內僅有無號碼的未完成票一張而已。壹抬元,壹百元,壹千元券均為一級,值黃金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