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德--通史》是1998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聯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武德--通史
- 作者:王聯斌
- ISBN:9787506535823
- 定價:29.60
- 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12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書籍目錄,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該書採擷了我國先秦諸子如孔子‘老子’孟子特別是孫子及有關兵書的軍事倫理思想精華評
價了歷代著名政治家劉邦‘曹操’諸葛亮’努爾哈赤等人的武德人格及洽軍實踐頌揚了留芳千古
的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及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軍的武德情結和風貌還論及了
近代先行者孫中山對中華武德文化的革命性創新展現了異彩絢爛的武德思想瑰寶拓寬和深化了
傳統軍事文化研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嶄新貢獻’成為集學術性‘知識性一、通俗性於一體的
新著。
書籍目錄
導論
一 中華武德史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二 中華傳統武德文化的歷史分期和發展軌跡
三 中華傳統武德文化的基本特徵
四 研究中華武德史的意義
第一編 初萌與奠基
第一章 華夏民族的崛起與中華武德的初萌
一 部落歸併戰爭與華夏民族的奠基
二 武德意識的產生與軍人價值意識的初醒
三 夏、商、周的更替與軍事倫理文化的勃發
第二章 管仲貴人貴德的軍事倫理思想
一“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的軍人價值觀
二“競於德”而“不競於兵”的戰爭倫理觀
三“賞罰有信”的將德標準論
第三章 老子以“守柔”為宏旨的“慈戰”觀
一“不以兵強天下”說
二 軍事“守柔”主義
第四章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軍事倫理思想
一“足兵”說
二“慎戰”說
三“征伐自天子出”的“仁戰”標準論
四“仁戰”說的真正精髓所在
第五章 孫子與中國古典軍事倫理思想的奠基
一 軍事仁本倫理思想的時代特徵及其源流
二 以“安國保民”為核心的軍人價值觀
三 以“五德”為綱的將帥修養論
四 古樸的軍事人道主義
五 “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選擇方針
六 “合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方略
七 “眾陷於害”的戰場道德環境效應說
第六章《春秋》三傳中的武德是非之辨
一 楚莊王的武德人格及其“止戈為武”說
二 宋襄公“仁義”戰法之辨難
三 “向戌弭兵”的是非之爭
四 戰道觀的衝突與嬗變
第二編 爭鳴盛世
第七章 墨子以“非攻”為核心的義戰觀
一 “非攻”說的社會倫理基礎
二 “非攻”說的軍事倫理內涵
第八章 吳起的武德人格及其軍事倫理思想
一 吳起的武德人格特徵
二 “舉順天人”的義戰觀
三 “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國防倫理觀
四 “良將”德行論
第九章 孫臏對孫武軍事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 “戰勝而強立”的軍人價值觀
二 “人為貴”的治軍原則
第十章《商君書》的“農戰”“去戰”“勸戰”之道
一 “農戰”興國的增殖型國防價值論
二 “以戰去戰”的戰爭倫理觀
三 “壹賞、壹刑、壹教”的勸戰之道
第十一章 孟子的“仁戰”說
一 “弔民伐罪”的“仁戰”標準
二 “仁人無敵於天下”說
第十二章 荀子對儒家軍事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 “王霸合一”的安國方略
二 “仁本”主義的戰爭觀
三 “隆禮”教戰和以“利”養“禮”
四 “順命為上”的軍事道德律令
第十三章《尉繚子》的義戰觀和治軍之道
一 “伐暴亂而定仁義”的義戰觀
二 先明禮後刑賞的治軍之道
三 “必從己先”的將帥修養說
第十四章《司馬法》的軍事倫理思想
一 “仁本”主義的戰爭觀
二 以“禮”為核心的治軍之道
三 將帥武德修養論
第十五章《六韜》的軍事倫理思想
一 民本主義的軍事倫理觀
二 “利”而“服”之的義戰觀
三 “五材十過”的論將之道
四 “存勸示懲”的賞罰論
第三編 在融合中發展
第十六章《呂氏春秋》的軍事倫理思想
一 “先德後武”的上德順民適威說
二 “義兵之為天下良藥”說
第十七章 陳勝、吳廣的武德情結
一 “揭竿而起”的倫理基礎
二 “大楚興,陳勝王”的得中之失
第十八章 劉邦、項羽武德人格比較
一 項羽的武德人格之失
二 劉邦的武德人格之得
第十九章 兩漢名將的武功與武德
一 韓信的“叛”與“忠”
二 李廣為將之道的“成”與“敗”
三 衛青和霍去病的武德精神
四 馬援的武德情懷
第二十章《黃石公三略》的軍事倫理思想
一 “得乾”、“收本”的安邦定國之道
二 “崇禮”、“重祿”的“用兵之要”
三 以“五德”、“十二能”、“八禍”、“四明誡”為核心
武德規範體系
四 “剛柔相濟”、“正已化人”的武德人格修身目標
第二十一章 曹操的武德實踐
一 強兵足食,安國利民
二 內抑豪強,外御邊敵
三 善俘安降,和軍恤士
四 嚴於律己,守於節儉
第二十二章 諸葛亮的武德情操和將德論
一 “鞠躬盡瘁”、“以身殉國”的忠貞氣節
二 將帥武德修養說
三 選將任賢之道
第四編 由衰微走向復興
第二十三章 唐代兵書及其軍事倫理思想
一《李靖兵法》與《李衛公問對》中的軍事倫理思想
二《太白陰經》的“存亡在德”說和“貴和重人”思想
三《長短經》的“五兵”分野說和“道德方略”論
第二十四章 北宋初期的國防倫理衝突與宋太祖的
武德觀
一“黃袍加身”的武德意義
二 宋太祖國防倫理衝突中的決策性選擇
第二十五章 南宋軍民抗金救國的歷史使命與岳飛
的武德風範
一“靖康之恥”與南宋軍民抗金救國的歷史使命
二 岳飛的武德人格及其武德治軍實踐
第二十六章 南宋的滅亡與文天祥的“儒將”氣節
一 宋蒙之戰的倫理本質
二 文天祥的愛國氣節與他的忠烈詩魂
第二十七章 宋代兵書及其軍事倫理思想
一 《虎鈴經》的“人將”正身說和“先勝”之術
二 《權書》的“用仁濟義之術”
三《翠微北征錄》的“和議”獻策和“戒飭將帥之道”
第二十八章 戚繼光的國防倫理精神及其武德教育
思想
一 戚繼光抗倭鬥爭的軍旅生涯
二 戚繼光的軍旅人生觀和“戚家軍”的武德風貌
三 戚繼光的武德教育思想
第二十九章 鄭成功的軍事愛國實踐及其道德兩難
選擇
一 抗清鬥爭中的民族氣節與忠孝兩難選擇
二 保民愛國――受詔的根本宗旨
三 收復台灣的道德意義
第三十章 明代兵書及其軍事倫理思想
一 《陣紀》的“選練至精”說和“庸將敗德”論
二 《投筆膚談》“以謀為本”的武德方針和“將賢”標
準
三 《草廬經略》的為將立身“五德”說
四 《兵經》的“輯睦”“德勝”和正軍方略
第五編 同化・退化・轉化
第三十一章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武德
一 努爾哈赤的武德實踐精神
二 皇太極的武德人格特徵
第三十二章 以反帝愛國為核心的中華武德新文化
的誕生
一 林則徐、魏源的國防倫理觀
二 鴉片戰爭後反帝保華的國防英雄主義
第三十三章 太平天國對農民起義軍武德的繼承與
發展
一 以奪權安民為核心的軍事倫理觀
二 以宗教迷信為手段的軍事功利主義
三 反帝愛國的民族氣節
四 洪秀全等人的武德人格
五 太平天國失敗的倫理歸因
第三十四章 孫中山對中華武德文化的創新
一 論軍隊的“靈魂”
二 論軍人“精神之要素”
三 論軍官的“精神品性”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