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史話:書法史話

中華文明史話:書法史話

《書法史話》介紹了漢字從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大篆、小篆、隸書,繼而演變出楷書、行書、草書的漫長發展歷程。《書法史話》圖文結合,敘述歷史詳盡通俗,將書法這種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藝術的起源、發展、興盛完整的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明史話:書法史話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頁數:9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作者:閆玲 龔莉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0812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最早的漢字是什麼?“小篆鼻祖”是誰?魏晉南北朝的書法藝術有著怎樣的輝煌成就?唐草三傑是哪三位書法家?中國書法經歷了哪些興衰沉浮?《書法史話》帶您走過中國書法的歷史甬道,去回顧、感悟、欣賞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藝術。

圖書目錄


引言
一、朦朧、神秘、奇特——先秦書法
1.刀刻尖細的甲骨文
2.堅硬粗圓的金文
3.“書法第一法則”石鼓文
二、嚴謹規範,典雅秀麗——秦漢書法
1.“小篆鼻祖”李斯
2.天然的秦漢簡帛文
3.漢隸與蔡邕
三、在激盪和苦難中綻放——魏晉南北朝書法
1.書法革新家锺繇
2.“書聖”王羲之
3.風格迥異的“北碑”
四、博大清新,輝煌燦爛——隋唐書法
1.智永與隋代書法
2.影響深遠的初唐四家
3.浪漫豪邁的唐草三傑
4.顏筋柳骨各領風騷
五、浩淼長洵,緩緩流淌——宋元書法
1.尚意書風與“宋四家”
2.千姿百態的南宋書法
3.一代書家趙孟炬
六、在批判與揚棄中興起——明清書法
1.吳門派和華亭派
2.反流俗思潮與徐渭
3.直破前人的傅山、金農和鄭板橋
4.“書道中興”與碑學諸家
結束浯
附錄(中國歷史年代表)

文摘

一 朦朧、神秘、奇特——先秦書法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仰韶文化的刻畫符號和西安半坡村遺址的刻畫符號
應該算是最早的書法遺蹟。由此直到殷商的甲骨文出現,其問漢字的材料非
常少,而傳說中夏禹時期的一本書雖有拓本流傳,但真偽難辨。因此,真正
的中國漢字書法歷史,只能從殷商開始。
中國書法是在漢字發展到成熟階段時產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
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所必備的三個方面要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時期的書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著名的石鼓文製作年代,仍有很多爭議,現在一般傾向於是戰國時期。
它是秦國的石刻文字,內容主要是歌頌田園之美和遊獵之盛的四言詩,分別
刻在10個鼓形碣石上。石鼓文的字型被認為是屬於籀文,是周代金文向秦代
小篆過渡的形體。
先秦時代,文字從套用性走向藝術性。這時的書法與文字的變革緊密聯
繫著,它從稚拙漸趨完美,從而奠定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1.刀刻尖細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翻耕土地時,經常
翻出一些有字或無字的甲骨片來。1899年,王懿榮首先發現那些甲骨片上所
刻文字的價值,開始廣為搜求。1903年劉鄂把自己收藏的甲骨片匯拓出版,
公諸於世,名為《鐵雲藏龜》。在書的自序中,他第一次明確指出甲骨片上
所刻的文字是“殷代人的刀筆文字”。
這種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用於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是巫師加工整理過的古漢字。它記載了從盤庚遷殷到商朝滅亡的273年間
的檔案資料。
甲骨文作為最早的系統文字,已有5 000多個單字。這些單字,無論是
造型還是字義都已比較固定。後代的“六書”之說,如象形、會意、指事、
形聲、假借、轉注,在這些字的形成和使用中幾乎全部齊備。同時,還有較
為系統的語法,所以可以流暢、準確地表達語氣和思想。
此外,甲骨文的圖畫色彩還相當濃重,“六書”中象形所占的比重最多
,而且這些象形字的筆畫繁複,還明顯地帶著從原始繪畫脫胎而來的痕跡,
但這些文字卻不同於繪畫的含義。
從思維上講,甲骨文有著具體和概括的本質不同,如“虎”,在甲骨文
中還刻的有首有尾像一條虎,但卻不是真正的虎了,而是所有虎類的一個代
號、一個抽象的用於區別其他事物的符號。而後,人們通過這些符號就可以
組合出更廣泛的內容,可以脫離個體的事物來談論一般的道理和表達思想。
甲骨文大多刻在獸甲骨上,其主要功能是占卜。雖然這是原始幼稚的巫
事活動,但卻孕育出了這一史學文明和文字,促成了書法這門藝術的萌芽與
濫觴。它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的活動天地,成為書法——契
刻文字的線的表現。
從廣義上講,中國古典美術總體上始終注重線條的作用,而書法本身是
靠線條、形體、結構來體現氣質、品格、情感境界的。甲骨文就是由一條條
的線組成的,它作為最早的刻畫文字,就實踐的觀念而言,它不是一種自覺
的書法藝術,但卻具備了筆法、字法、章法等書法藝術的形式要素,可以算
得上是真正的書法藝術。隨著契刻的發展,其慢慢地成為書者注意的對象,
並進入觀察者的視野。這就為後人藉此表達感情和描繪意境,並將書寫最終
發展成一門藝術奠定了基礎。因此,在不自覺中,殷商時代的書寫已在龜甲
骨上留下了第一批獨具特色的契刻書法作品,其筆形藝術特色對今人書法創
作仍有很大影響。
甲骨文的書法風格很多,有奇肆、勁峭、雄渾、秀婉、端整、豪放、朴
拙、蒼潤、流美等。風格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為作為早期的書寫文字,材
料、工具這些物質因素對於書法風格有著相當大的決定作用。首先,從出土
的甲骨文片上看,這些文字最終是刻在堅硬的龜甲骨上的,是中國文字篆書
中最早的類型。與其他書體相比,甲骨文直線、橫線所占的比重大,中間有
不少斜曲之線,同時刀刻的線條大多纖細、勁峭、起筆落筆也是尖頭尖尾的
,也有粗厚、雄勁的。因此,出現了瘦硬挺拔的細筆道甲骨文和厚重雄偉的
粗筆道甲骨文。其次,就字型結構而言,當時的文字依賴於自然所形成的姿
態、體式或大小,所以無論是同一個字還是不同的字,往往大小參差,長短
不一,寬窄隨意,疏密兼有。但由於字的本身是對事物的一種影射,所以它
以天然具有均衡、對稱、協調等合乎美的規律的造型特點,給了人們不同的
感受,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然而,甲骨文書法的各種風格又存在著明顯的共性。在筆畫上,大多平
直利落,樸實純正;結體以方折為主,反映了那種質樸的特徵;章法上強調
對稱。就一個字的形體來說,雖然變化多端,但都是以對稱方法構成,有些
字太繁,刪減筆畫時,以維持字形的對稱感。而且,就行款來說,也十分講
究對稱,其形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刻在龜甲骨的左右邊緣上,兩邊皆從
外向里刻,另一種是從龜腹甲的中鋒向兩邊刻。這些書刻形式成雙成對,對
稱感極強。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明的幼化時期,自然之於人們的第一感覺便是對稱,
宇宙自然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陰陽、虛實、反正等,這種對稱給人以和諧
、平靜的感覺。如果說,藝術是可以反映人們思想或追求的,那么對於遷徙
之苦的殷商人來說,對稱是最好的心態和追求。所以對稱成為當時最高的藝
術境界。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同樣在追求著對稱所達到的那種極致。與後來
字型書風相比,甲骨文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結體繁複,字形帶有較重的象
形意味,不利於書寫;二是線條沒有裝飾,僅以線條的律動來表現真情實感
,極其樸素自然。也就是說,甲骨文的筆法、字型、構造、整體感覺是有力
、隨意、錯落、樸素、稚拙,讓自己的感情隨著單純的線條一起律動,儘管
沒有後世書法的圓熟、優美、俊逸,但其中所蘊涵的探索之昧、稚拙之美,
影響了數千年的書法追求,這是任何成熟時期的書法所不能替代的。
2.堅硬粗圓的金文
如果說夏代的鑄金九鼎還只是靠傳說和推斷,那么殷商時代精美絕倫的
青銅器,已經過大量考古挖掘,一件件、一尊尊,清晰而實在地展現在世人
面前。
殷商時,青銅器的數量之大,品種之多,分布地域之廣,冶鑄技術之高
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很多史學家將以殷商為中心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
。故青銅器可以作為這個時期生產力最高水平的一個標誌,而以現代人的眼
光看,青銅藝術也是審美文化的鮮明代表。
青銅器是用銅錫合金鑄成的器物,在這些器物上面,不僅有紋飾圖案,
而且還刻有許多銘刻文字,學術界稱為“金文”,或者稱為“鐘鼎文”、“
銘文”。據統計,青銅器上的金文在幾十字以上的不下六七百篇,洋洋灑灑
,堪稱宏偉巨製。但今天所見的最早鑄有文字的銅器,是現藏於中國國家博
物館的商中葉二里岡文化時期的一件銅鬲,上面只銘刻一個“亘”字,據考
察,這個字應當是器物製作人或接受者的族氏名號。
金文是今天所能見到的周代特別是西周文字及書法的“絕對”源頭。這
是由銅鑄的傳世久遠決定的。而當時的周人似乎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金文最
後一句“子子孫孫萬年永用”、“子子孫孫永遠寶用”就是很好的證明。應
該承認,這些書法和文字,就當時而言,也只是為了實用性,而非藝術性,
這與殷時的甲骨文並無二致,但其內容偏向與甲骨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整個銅器金文的鼎盛時期,金文都是銘刻在器物內層和內腹壁上的。盡
管如此,金文還是集中體現了造字及字形結構在周代的發展及其變化,反映
了周人所特有的書寫風格和刻意對線型美的追求。所以,對於今人來說,金
文依然具有獨特的歷史美。
P3-10

序言

我不是一個科班出身的歷史學工作者,基礎的中國歷史知識,幾乎全部
得自自學。所謂“自學”,也就是自己摸索著讀書。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篇
幅簡短的歷史知識小叢書,給我提供過非常重要的幫助,是引領我步入中華
文明殿堂的有益嚮導。按照我所經歷的切身感受,像這樣簡明扼要的小書,
對於青少年和其他普通讀者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應當會有更大的幫助。現
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套《中華文明史話》彩圖普及叢書,就是這樣一部中國
歷史知識系列專題讀本。
編撰這樣的歷史知識介紹性書籍,首先是要保證知識的準確性。這一點
說起來簡單,要想做好卻很不容易。從本質上來講,這是由於歷史本身的復
雜性和認識歷史的困難性所造成的,根本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用通俗的形式
來表述,尤為困難。好在讀者都能夠清楚理解,它只是引領你入門的路標,
中華文明無盡的深邃內涵,還有待你自己去慢慢一一領略。
這套《中華文明史話》彩圖普及叢書,在首先注重知識準確性的基礎上
,編撰者還力求
使文字敘述生動、規範,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內容則注重富有情趣,
具有靈動的時代色彩,希望能夠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和時代性於一體
;選題則努力契合社會公眾所關注的問題;同時選配較多圖片,彩色印刷,
幫助讀者更為真切地貼近歷史。
生活在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而來學習久已逝去的歷史知識,經
常會有人提出為什麼要讀這些書籍的問題。中國古代士大夫對歷史知識價值
的闡釋,是“以史為鑑”,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特別是處理政務時借鑑歷史
的經驗。歷史知識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並不是與每一個人都
有直接的關係。對於大多數社會普通民眾,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朋友來說,我
想,歷史知識雖然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服穿,但卻是人類精神不可或
缺的基本營養要素。讀史會使人們的頭腦更為健全,智慧更為發達,情操更
為高潔,趣味也更為豐富。
2009年4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