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生態論綱

中華文化生態論綱

《中華文化生態論綱》是2021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天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文化生態論綱
  • 作者:馮天瑜
  • 出版時間:2021年3月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426 頁
  • ISBN:9787570217656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文化生態學是以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與天然環境及人造環境的相互關係為對象的一門學科。本書從地理環境、經濟土壤、社會制度等方面分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成機制。作者借用生態學的相關範疇,將文化分為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四個層面,意在以此範疇表達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將中華文化史置於文化生態學的視野之下,加以梳理、追溯。該書邏輯嚴謹、視野宏闊,前承文化之精神,後啟生態之致思,實為文化生態學之綱要性著作。

圖書目錄

引言001
關鍵字012
一、中華012
二、文化016
三、文化結構019
四、生態025
五、文化生態學030
六、生態綜述032
第一章 究天人之際035
第一節 探“人地”,究“天人”035
一、蔚藍色的地球036
二、太陽系內高級生命體的唯一家園038
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040
第二節 人生天地間045
一、東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同與異046
二、“弱人類中心主義”•“綠色文明”049
三、地理、經濟、社會共構文化生態051
第二章 地理環境054
第一節 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礎054
一、“地理環境”界說054
二、地理唯物論辨析055
三、“地理環境決定論”何處失足061
四、重視地望考察063
五、生產勞動是地理環境影響文化生成的中介065
六、文化:地理環境提供可能,人類活動使之轉變為現實067
第二節 中國地理(一):疆域廣大070
一、文化發展的遼闊基地070
二、氣候、地形、地貌、流域繁富075
三、地理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076
四、“儒學普被”並非中國文化地理的完整概括080
五、都城屢遷:依憑縱深腹地081
六、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離與合083
七、大運河開鑿:以南濟北089
第三節 中國地理(二):負陸面海092
一、陸向為主,海向為輔092
二、東亞與西歐陸海條件的差異095
三、中西海洋文化比較098
四、中國古代海洋事業的成就與局限104
五、城址的內陸性108
第四節 東亞地理與文化傳播109
一、文化傳播功能109
二、中國的地理獨立性與文化自生性115
三、突破封閉(一):“海禁”及其近代開通128
四、突破封閉(二):西北內陸障壁及其“鑿空”131
第三章 經濟土壤138
第一節 農耕與遊牧138
一、胡煥庸線139
二、東亞農耕區141
三、中亞遊牧區150
四、農耕與遊牧對壘153
五、長城:農耕區的防禦屏障158
六、農耕—遊牧互補與融匯165
第二節 農耕區經濟形態167
一、殷商西周:土地國有及公社所有、集體勞作的領主
經濟168
二、東周秦漢以降:土地私有、個體勞作的地主經濟172
三、編戶齊民•豪族地主與庶族地主184
四、城鄉經濟同一性,工商業官營民營之辯190
五、生活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比例周期性失調194
六、前近代農業發展水平200
七、前近代手工業發展水平204
第三節 農業文明的生態理念215
一、經驗理性215
二、循環論217
三、恆久意識•變易觀220
四、中庸之道•天然節奏221
五、尚農重本224
六、安土樂天•耕讀傳家228
七、和平主義與世界主義232
第四節 農耕文明優勢終結及循環經濟遺產235
一、小農業裹足不前,商品經濟發展迂緩235
二、十六世紀以降文明創發源地西移238
三、近人對東亞農耕文明的評述240
四、弘揚農耕生態智慧:順應自然、節能生產、循環經濟244
第四章 社會制度246
第一節 宗法封建的“周制”246
一、宗法:氏族血緣紐帶遺存248
二、封建:宗法原則下的天子—貴族分權制255
三、周制確立中國傳統社會初基259
四、“家國同構”267
五、宗法範式下的社會心理270
六、宗法倫常的雙重功能277
第二節 君主集權的“秦制”280
一、中國—西歐前近代政體比較281
二、秦制:君主集權、重本抑末、文化一統283
三、宦官干政與外戚專權287
四、君權與相權博弈290
五、監控臣民:御史制•廠衛制•戶籍地籍合一制294
六、秦漢以下政制主體非“封建”299
〔附〕與谷川道雄議“封建”301
七、清末民初新封建論:地方自治、聯省自治307
第三節 周秦二制:博弈間共存310
一、從中外比較透視中國政制生態大勢311
二、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315
三、後世對周制的承襲319
四、王權郡縣制對封建制的更革324
五、封建—郡縣優劣激辯•何以秦統一中國331
六、綜匯周秦二制的皇權政治:霸王道雜之•內聖外王338
七、近代轉型視野下的周制與秦制(一):二制與憲政的距離349
八、近代轉型視野下的周制與秦制(二):二制與民主的關係351
第五章 文化生態的歷史回顧與現實觀照361
第一節 生態學觀照下的文化史分期362
一、前文明:智人到大禹傳子362
二、文明奠基:夏商二代363
三、殷周變革:巫覡文化轉向人文文化364
四、秦漢:君權大一統365
五、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胡漢、中印文化融匯367
六、唐宋變革368
七、元明坎陷369
八、明末迄今:中西文化交會•近代轉型371
九、當代:三大變革交叉互疊372
第二節 世紀之交的文化生態373
一、異彩紛呈的20世紀374
二、“俱分進化”:善惡並舉、苦樂同行376
三、“盛世危言”378
四、傳統生態智慧的現代啟示384
結語 文化生態前瞻394
一、中國生態實況鳥瞰394
二、“中國世紀說”提出395
三、“中國世紀說”反論400
四、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403
五、逾越“中等收入陷阱”406
六、超克人口—資源失衡瓶頸410
七、阿拉善的啟示412
八、舊邦新命415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3月生,湖北紅安人,歷史文化學家。曾在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湖北大學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任教,1994年任武漢大學教授。1986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985“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現代轉型”創新基地負責人,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及武漢市地方志副總纂。2023年1月12日逝世。長期從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討中國文化史框架構築和明清文化史,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百篇,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論》、《中國文化史斷想》、《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諸書。提出並論證“文化生態”說、“文化元典”說。近十餘年來,著重研究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發掘中國文化近代轉換的自身資源和內在動力,注重探討中西文化互動在中國文化近代轉型中的關鍵作用,並注目於從概念的古今轉換、中外對接考察文化近代轉型,代表作為《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晚清經世實學》(合著)、《張之洞評傳》、《新語探源》、《“封建”考論》等。論著曾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多種成果譯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韓文出版或發表。多年來為建立和發展武漢大學中國文化史學科做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