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梁啓超散文》是“中華散文百家”其中一冊。 《梁啓超散文》收錄了《中國魂安在乎》;《憂國與愛國》;《惟心》;《慧觀》;《無欲與多欲》;《說悔》;《希望與失望》;《“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學問之趣味》;《敬業與樂業》等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散文百家:梁啓超散文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作者:梁啓超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5717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套“中華散文百家”最為突出的特色——不僅是文學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僅關乎寫作技巧,更是關乎素質養成;不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體察歷史洪流、社會巨變的大風景……
這本《梁啓超散文》是其中一冊。
這本《梁啓超散文》是其中一冊。
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年~1929年),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學者,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歷史視角,令人深思,給人以啟蒙,在學術研究上成就非凡,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少年中國說》等。
圖書目錄
變法通議(節選)
自序
論不變法之害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新民說
敘論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釋新民之義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少年中國說
呵旁觀者文
過渡時代論
保教非所以尊孔論
釋“革”
說希望
革命相續之原理及其惡果
上袁大總統書
復古思潮平議
反對復辟電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非“唯”
新大陸遊記(節選)
二十
四十
歐遊心影錄(節選)
中國人對於世界文明之大責任
威士敏士達寺
飲冰室自由書(節選)
成敗
英雄與時勢
養心語錄
理想與氣力
中國魂安在乎
憂國與愛國
惟心
慧觀
無欲與多欲
說悔
希望與失望
“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學問之趣味
敬業與樂業
為學與做人
知命與努力
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人生觀與科學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屈原研究
情聖杜甫
三十自述
亡友夏穗卿先生
南海先生七十壽言
校刻瀏陽譚氏《仁學》序
重印鄭所南《心史》序
編者後記
自序
論不變法之害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新民說
敘論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釋新民之義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少年中國說
呵旁觀者文
過渡時代論
保教非所以尊孔論
釋“革”
說希望
革命相續之原理及其惡果
上袁大總統書
復古思潮平議
反對復辟電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非“唯”
新大陸遊記(節選)
二十
四十
歐遊心影錄(節選)
中國人對於世界文明之大責任
威士敏士達寺
飲冰室自由書(節選)
成敗
英雄與時勢
養心語錄
理想與氣力
中國魂安在乎
憂國與愛國
惟心
慧觀
無欲與多欲
說悔
希望與失望
“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學問之趣味
敬業與樂業
為學與做人
知命與努力
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人生觀與科學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屈原研究
情聖杜甫
三十自述
亡友夏穗卿先生
南海先生七十壽言
校刻瀏陽譚氏《仁學》序
重印鄭所南《心史》序
編者後記
文摘
《孟子》曰:“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又曰:“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又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中國戶口之眾,冠於大地;幅員式廓,亦俄、英之亞也;礦產充溢,積數千年,未經開採;土地沃衍,百植並宜;國處溫帶,其民材智;君權統一,欲有興作,不患阻撓:此皆歐洲各國之所無也。夫以舊法之不可恃也如彼,新政之易為功也又如此,何舍何從,不待智者可以決矣。
難者曰:今日之法,匪今伊昔,五帝三王之所遞嬗,三祖八宗之所詒謀,累代率由,歷有年所,必謂易道乃可為治,非所敢聞。釋之曰:不能創法,非聖人也;不能隨時,非聖人也。上觀百世,下觀百世,經世大法,惟本朝為善變。入關之初,即下薤發之令,頂戴翎枝,端罩馬褂,古無有也,則變服色矣。用達海創國書①,借蒙古字以附滿洲音,則變文字矣。用湯若望、羅雅谷作憲書②,參用歐羅巴法,以改大統歷,則變曆法矣。聖祖皇帝,永免滋生人口之賦,併入地賦,自商鞅以來計人之法,漢武以來課丁之法,無存也,則變賦法矣。舉一切城工河防,以及內廷營造,行在治蹕,皆雇民給直,三王於農隙使民、用民三日,且無有也,則變役法矣。平民死刑,別為二等,日情實,日緩決,猶有情實而不予勾者,仕者罪雖至死,而子孫考試入仕如故,如前代所沿,夷三族之刑,發樂籍之刑,言官受廷杖、下鎮撫司獄之刑,更無有也,則變刑法矣。至於國本之說,歷代所重,自理密親王之廢,世宗創為密緘之法,高宗至於九降綸音,編為《儲貳金鑒》,為世法戒①,而瞢儒始知大計矣。巡幸之典,諫臣所爭,而聖祖、高宗,皆數幸江南,木蘭秋獼,歲歲舉行,昧者或疑之,至仁宗貶謫松筠②,宣示講武習勞之意,而庸臣始識苦心矣。漢、魏、宋、明,由旁支入繼大統者,輒議大禮,斷斷爭訟,高宗援據《禮經》,定本生父母之稱,取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義,聖人制禮,萬世不易,觀於醇賢親王之禮③,而天下翕然稱頌矣。凡此皆本朝變前代之法,善之又善者也。至於二百餘年,重熙累洽,因時變制,未易縷數。數其犖犖大者:崇德以前,以八貝勒分治所部,太宗與諸兄弟,朝會則共坐,餉用則均出,俘虜則均分;世祖入關,始嚴天澤之分,裁抑諸王驕蹇之習,遂壹寰宇,詒謀至今矣。累朝用兵,拓地數萬里,膺閫外之寄,多用滿、蒙;逮文宗而兼用漢人,輔臣文慶④,力贊成之,而曾、左諸公,遂稱名將矣。八旗勁旅,天下無敵,既削平前三藩、後三藩,乾隆中屢次西征,猶復簡調前往,朝馳羽檄,夕報捷書;逮宣宗時,而知索倫兵不可用,三十年來,殲盪流寇,半賴召募之勇以成功,而同治遂號中興矣。內而治寇,始用堅壁清野之法,一變而為長江水師,再變而為防河圈禁矣;外而交鄰,始用閉關絕市之法,一變而通商者十數國,再變而命使者十數國矣。此又以本朝變本朝之法者也。吾聞聖者慮時而動。使聖祖、世宗生於今日,吾知其變法之銳,必不在大彼得(俄皇名)、威廉第一(德皇名)、睦仁(日皇名)之下也。《記》曰:“法先王者法其意。”今泥祖宗之法,而戾祖宗之意,是烏得為善法祖矣乎?
中國自古一統,環列皆小蠻夷,但虞內憂,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興利之意少,懷安之念重,而慮危之念輕。秦後至今,垂二千年,時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國初因沿明制,稍加損益,稅斂極薄,征役幾絕。取士以科舉,雖不講經世,而足以飈太平;選將由行伍,雖未嘗學問,然足以威萑苻;任官論資格,雖不得異材,而足以止奔競。天潢外戚,不與政事,故無權奸僭恣之虞;督撫監司,互相牽制,故無藩鎮跋扈之患。使能閉關畫界,永絕外敵,終古為獨立之國,則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頓,未嘗不足以治天下,而無如其忽與泰西諸國相遇也。泰西諸國並立,大小以數十計,狡焉思啟,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則滅亡隨之矣。故廣設學校,獎勵學會,懼人才不足,而國無與立也;振興工藝,保護商業,懼利源為人所奪,而國以窮蹙也;將必知學,兵必識字,日夜訓練,如臨大敵,船械新制,爭相駕尚,懼兵力稍弱,一敗而不可振也。自餘庶政,罔不如是。日相比較,日相磨厲,故其人之才智,常樂於相師,而其國之盛強,常足以相敵。蓋舍是不能圖存也。而所謂獨立之國者,目未見大敵,侈然自尊,謂莫己若;又欺其民之馴弱而凌牿之,慮其民之才智而束縛之,積弱陵夷,日甚一日。以此遇彼,猶以敝癰當千鈞之磬,故印度、突厥(突厥居歐東,五十年前未與英、法諸國交涉,故亦為獨立之國。)之覆轍;不絕於天壤也。P4-6
難者曰:今日之法,匪今伊昔,五帝三王之所遞嬗,三祖八宗之所詒謀,累代率由,歷有年所,必謂易道乃可為治,非所敢聞。釋之曰:不能創法,非聖人也;不能隨時,非聖人也。上觀百世,下觀百世,經世大法,惟本朝為善變。入關之初,即下薤發之令,頂戴翎枝,端罩馬褂,古無有也,則變服色矣。用達海創國書①,借蒙古字以附滿洲音,則變文字矣。用湯若望、羅雅谷作憲書②,參用歐羅巴法,以改大統歷,則變曆法矣。聖祖皇帝,永免滋生人口之賦,併入地賦,自商鞅以來計人之法,漢武以來課丁之法,無存也,則變賦法矣。舉一切城工河防,以及內廷營造,行在治蹕,皆雇民給直,三王於農隙使民、用民三日,且無有也,則變役法矣。平民死刑,別為二等,日情實,日緩決,猶有情實而不予勾者,仕者罪雖至死,而子孫考試入仕如故,如前代所沿,夷三族之刑,發樂籍之刑,言官受廷杖、下鎮撫司獄之刑,更無有也,則變刑法矣。至於國本之說,歷代所重,自理密親王之廢,世宗創為密緘之法,高宗至於九降綸音,編為《儲貳金鑒》,為世法戒①,而瞢儒始知大計矣。巡幸之典,諫臣所爭,而聖祖、高宗,皆數幸江南,木蘭秋獼,歲歲舉行,昧者或疑之,至仁宗貶謫松筠②,宣示講武習勞之意,而庸臣始識苦心矣。漢、魏、宋、明,由旁支入繼大統者,輒議大禮,斷斷爭訟,高宗援據《禮經》,定本生父母之稱,取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義,聖人制禮,萬世不易,觀於醇賢親王之禮③,而天下翕然稱頌矣。凡此皆本朝變前代之法,善之又善者也。至於二百餘年,重熙累洽,因時變制,未易縷數。數其犖犖大者:崇德以前,以八貝勒分治所部,太宗與諸兄弟,朝會則共坐,餉用則均出,俘虜則均分;世祖入關,始嚴天澤之分,裁抑諸王驕蹇之習,遂壹寰宇,詒謀至今矣。累朝用兵,拓地數萬里,膺閫外之寄,多用滿、蒙;逮文宗而兼用漢人,輔臣文慶④,力贊成之,而曾、左諸公,遂稱名將矣。八旗勁旅,天下無敵,既削平前三藩、後三藩,乾隆中屢次西征,猶復簡調前往,朝馳羽檄,夕報捷書;逮宣宗時,而知索倫兵不可用,三十年來,殲盪流寇,半賴召募之勇以成功,而同治遂號中興矣。內而治寇,始用堅壁清野之法,一變而為長江水師,再變而為防河圈禁矣;外而交鄰,始用閉關絕市之法,一變而通商者十數國,再變而命使者十數國矣。此又以本朝變本朝之法者也。吾聞聖者慮時而動。使聖祖、世宗生於今日,吾知其變法之銳,必不在大彼得(俄皇名)、威廉第一(德皇名)、睦仁(日皇名)之下也。《記》曰:“法先王者法其意。”今泥祖宗之法,而戾祖宗之意,是烏得為善法祖矣乎?
中國自古一統,環列皆小蠻夷,但虞內憂,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興利之意少,懷安之念重,而慮危之念輕。秦後至今,垂二千年,時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國初因沿明制,稍加損益,稅斂極薄,征役幾絕。取士以科舉,雖不講經世,而足以飈太平;選將由行伍,雖未嘗學問,然足以威萑苻;任官論資格,雖不得異材,而足以止奔競。天潢外戚,不與政事,故無權奸僭恣之虞;督撫監司,互相牽制,故無藩鎮跋扈之患。使能閉關畫界,永絕外敵,終古為獨立之國,則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頓,未嘗不足以治天下,而無如其忽與泰西諸國相遇也。泰西諸國並立,大小以數十計,狡焉思啟,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則滅亡隨之矣。故廣設學校,獎勵學會,懼人才不足,而國無與立也;振興工藝,保護商業,懼利源為人所奪,而國以窮蹙也;將必知學,兵必識字,日夜訓練,如臨大敵,船械新制,爭相駕尚,懼兵力稍弱,一敗而不可振也。自餘庶政,罔不如是。日相比較,日相磨厲,故其人之才智,常樂於相師,而其國之盛強,常足以相敵。蓋舍是不能圖存也。而所謂獨立之國者,目未見大敵,侈然自尊,謂莫己若;又欺其民之馴弱而凌牿之,慮其民之才智而束縛之,積弱陵夷,日甚一日。以此遇彼,猶以敝癰當千鈞之磬,故印度、突厥(突厥居歐東,五十年前未與英、法諸國交涉,故亦為獨立之國。)之覆轍;不絕於天壤也。P4-6
後記
在現代史上,如果要說有誰的文章(包括演說)曾經如風暴般風靡一時,那么,梁啓超必定得算上一個。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影響是多方面且巨大的;即便是到了晚年,在學術文化方面,他依然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他是思想家、學者、文章大家,各體作品豐富之極,小小的選本自然有取之不竭之源,同時卻又難免遺珠之憾。
如果要說梁啓超的身份和事功,當然首屈一指的應該是啟蒙思想家和戊戌變法。我們選編的這個集子,第一部分體現的就是這兩點。由於篇幅的關係,無論《變法通議》還是《新民說》,都不可能全部選錄,只能節選其中要義,以體現作者的思想精華。後邊有關《新大陸遊記》、《歐遊心影錄》的部分,也採取了節選的方式。其中的議論、感想雖然發出在百年之前,今天讀來,仍然時見思想的光輝。
專著之外,梁啓超的單篇時論也極為豐富,而且幾乎貫穿了他的大半生。按年代對這些文章選擇編排,似乎也就勾勒出了他大半生的思想歷程。他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反對復辟、提倡保教……這些矛盾的思想,在這些文章里先後反映了出來。梁啓超自承“保守性與進取性常交戰於胸中”,這或許是變革年代許多人心態的反映;而他‘‘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也正是許多人久經歲月以後的必然。一個思想家早年的凌厲之作固然要研讀,其晚年反省之思也必須聆聽。以此,“變法”、“新民”之外,思考“革命相續之原理及其惡果”、“非‘唯"’,也有其獨特的意義。
在他的那個時代尤其是早期,梁啓超不僅是思想導師,也是人生和學術導師。在這方面,他自然也有不少作品。本書的第四、第五兩個部分,收錄的就主要是這方面的文章。《飲冰室自由書》的主題比較雜多,但思考人生社會是主體;另外的一組文章,則是梁啓超最為著名的談人生和治學的文章。
梁啓超的研究學問,許多時候是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繫的;而關於學術、文學、宗教對社會現實(突出的是“群治”)影響的熱心關注與積極探討,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在本書中,我們選收了相關的三篇文章,從中可以見出作者的觀點,或許也能給當今的社會治理一定的啟迪。梁啓超的一些學術文章具有相當的通俗性,一方面是因為多出自演講,文字不會深奧;一方面多談傳統文學,大多數人不乏基礎。書中所選的《屈原研究》和《情聖杜甫》,正是這樣的名文。可惜的是,限於篇幅,另一篇名文《中國韻文里所表現的情感》未能收入。
最後一個部分,選收了梁氏自己的一篇自述,兩篇紀念性文字,兩篇序文。從體式上來看,諸文似乎不類,但都與人有關,也就有了聯繫。夏曾佑、康有為、譚嗣同都是梁啓超的同時代聞人,想交又深,寫來自然見情見性;鄭所南作為愛國者,受到包括作者在內的後人崇敬,也絕不是出人意料的事情。
梁啓超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就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他主張為文“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這樣寫出的文章,被稱為“新文體”,“學者競效之”,“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以上引文均見《清代學術概論》)。夫子自道,誠為不誣。
編者
如果要說梁啓超的身份和事功,當然首屈一指的應該是啟蒙思想家和戊戌變法。我們選編的這個集子,第一部分體現的就是這兩點。由於篇幅的關係,無論《變法通議》還是《新民說》,都不可能全部選錄,只能節選其中要義,以體現作者的思想精華。後邊有關《新大陸遊記》、《歐遊心影錄》的部分,也採取了節選的方式。其中的議論、感想雖然發出在百年之前,今天讀來,仍然時見思想的光輝。
專著之外,梁啓超的單篇時論也極為豐富,而且幾乎貫穿了他的大半生。按年代對這些文章選擇編排,似乎也就勾勒出了他大半生的思想歷程。他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反對復辟、提倡保教……這些矛盾的思想,在這些文章里先後反映了出來。梁啓超自承“保守性與進取性常交戰於胸中”,這或許是變革年代許多人心態的反映;而他‘‘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也正是許多人久經歲月以後的必然。一個思想家早年的凌厲之作固然要研讀,其晚年反省之思也必須聆聽。以此,“變法”、“新民”之外,思考“革命相續之原理及其惡果”、“非‘唯"’,也有其獨特的意義。
在他的那個時代尤其是早期,梁啓超不僅是思想導師,也是人生和學術導師。在這方面,他自然也有不少作品。本書的第四、第五兩個部分,收錄的就主要是這方面的文章。《飲冰室自由書》的主題比較雜多,但思考人生社會是主體;另外的一組文章,則是梁啓超最為著名的談人生和治學的文章。
梁啓超的研究學問,許多時候是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繫的;而關於學術、文學、宗教對社會現實(突出的是“群治”)影響的熱心關注與積極探討,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在本書中,我們選收了相關的三篇文章,從中可以見出作者的觀點,或許也能給當今的社會治理一定的啟迪。梁啓超的一些學術文章具有相當的通俗性,一方面是因為多出自演講,文字不會深奧;一方面多談傳統文學,大多數人不乏基礎。書中所選的《屈原研究》和《情聖杜甫》,正是這樣的名文。可惜的是,限於篇幅,另一篇名文《中國韻文里所表現的情感》未能收入。
最後一個部分,選收了梁氏自己的一篇自述,兩篇紀念性文字,兩篇序文。從體式上來看,諸文似乎不類,但都與人有關,也就有了聯繫。夏曾佑、康有為、譚嗣同都是梁啓超的同時代聞人,想交又深,寫來自然見情見性;鄭所南作為愛國者,受到包括作者在內的後人崇敬,也絕不是出人意料的事情。
梁啓超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就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他主張為文“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這樣寫出的文章,被稱為“新文體”,“學者競效之”,“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以上引文均見《清代學術概論》)。夫子自道,誠為不誣。
編者
序言
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具有突出的地位,這恐怕是誰也不能否認的。在文體以有韻無韻區分的時代,散文與韻文相對,固然得占大半壁江山;即使是到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文學體裁齊備的時代,散文亦是一方重鎮。近世以來,其他文學樣式尤其是小說等長足發展,但散文依然煥發著耀眼的光彩,不但有作家鐘情此種文體,專事散文隨筆的創作而卓成大家,即使以其他體裁創作為主的作家,也或多或少地從事過散文寫作;而且由於散文體裁較為廣泛的適用性,眾多不以作家名世的人也留下了豐富的散文作品。這些散文作品不僅是我們的文學遺產,也是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其所蘊涵的滋育我們的營養真可謂“無窮無盡”。正是為了較為系統地整理這筆寶藏,挖掘其豐富營養,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叢書。
這套叢書計畫以二十世紀初為起點,以人為單位,從我國歷代散文作家中選取名家精品,匯成叢集。入選作者除專門的散文家之外,自然也包括其他作家,甚至不以作家名世的作者;與此相應,不僅選取狹義的純粹散文作品,也選取那些在歷史上曾經影響甚巨但不那么純粹的大散文作品,從而不僅體現散文的文學價值,更體現散文創作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價值。也可以說,這是這套散文叢書最為突出的特色——不僅是文學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僅關乎寫作技巧,更是關乎素質養成;不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體察歷史洪流、社會巨變的大風景……
叢書所選各家散文的編排,或按其原集編排,或重新分輯編排,一視作者原作情況而定。選文除作必要的技術處理外,其餘一仍其舊,以見作品原貌。為了閱讀的方便,對一些於今天的讀者不太熟悉的專門術語等作了適當的注釋。關於具體的編選情況,以及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況,每一集後綴以編後語,給以簡略的說明。
叢書計畫分批相對集中出版,先期推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名家名作,隨後向兩個方向延伸,陸續成其規模,期於有所貢獻。
願廣大讀者襄助之;願廣大作者襄助之。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這套叢書計畫以二十世紀初為起點,以人為單位,從我國歷代散文作家中選取名家精品,匯成叢集。入選作者除專門的散文家之外,自然也包括其他作家,甚至不以作家名世的作者;與此相應,不僅選取狹義的純粹散文作品,也選取那些在歷史上曾經影響甚巨但不那么純粹的大散文作品,從而不僅體現散文的文學價值,更體現散文創作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價值。也可以說,這是這套散文叢書最為突出的特色——不僅是文學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僅關乎寫作技巧,更是關乎素質養成;不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體察歷史洪流、社會巨變的大風景……
叢書所選各家散文的編排,或按其原集編排,或重新分輯編排,一視作者原作情況而定。選文除作必要的技術處理外,其餘一仍其舊,以見作品原貌。為了閱讀的方便,對一些於今天的讀者不太熟悉的專門術語等作了適當的注釋。關於具體的編選情況,以及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況,每一集後綴以編後語,給以簡略的說明。
叢書計畫分批相對集中出版,先期推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名家名作,隨後向兩個方向延伸,陸續成其規模,期於有所貢獻。
願廣大讀者襄助之;願廣大作者襄助之。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