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圍爐夜話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25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華書局
- 作者:王永彬 張德建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101850
- 叢書:中華人生智慧經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圍爐夜話》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教育、成長、立志、人世、謀生、成事的人生各個階段,在儒家所講仁、義、禮、智、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基礎上宣講倫理道德,指導如何處理種種關係,既包括所謂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也包括五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書中講如何培育子弟以正確的態度學習、生活、交往,學會明辨是非,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慎言謹行,不要隨意評人長短。
《中華人生智慧經典:圍爐夜話》指出要學會正確對待個人慾望,去除粗鄙浮躁之心,培育勤儉、吃苦的品性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立大志,成大事;既有高遠追求,又能從眼前做起,既追求功名利祿,又能淡泊處世。對待生活要學會處貧處富,貧而不諂,富而不驕。對人要寬和,對己要嚴格。要學會交友,不交小人惡人,對待朋友要真誠,要學他人的好處。處事謹慎平正,不要偏激,不要有私心。對君子要真誠,對小人要儘量遠離,小心對待。要盡全部心於所做之事,學習要專心,工作要盡職盡力。如此等等,此處不再一一舉例。
圖書目錄
前言
序
第一則
第二則
第三則
第四則
第五則
第六則
第七則
第八則
第九則
第一○則
第一一則
第一二則
第一三則
第一四則
第一五則
第一六則
第一七則
第一八則
第一九則
第二○則
第二一則
第二二則
第二三則
第二四則
第二五則
第二六則
第二七則
第二八則
第二九則
第三○則
第三一則
第三二則
第三三則
第三四則
第三五則
第三六則
第三七則
第三八則
第三九則
第四○則
第四一則
第四二則
第四三則
第四四則
第四五則
第四六則
第四七則
第四八則
第四九則
第五○則
第五一則
第五二則
第五三則
第五四則
第五五則
第五六則
第五七則
第五八則
第五九則
第六○則
第六一則
第六二則
第六三則
第六四則
第六五則
第六六則
第六七則
第六八則
第六九則
第七○則
第七一則
第七二則
第七三則
第七四則
第七五則
第七六則
第七七則
第七八則
第七九則
第八○則
第八一則
第八二則
……
序
第一則
第二則
第三則
第四則
第五則
第六則
第七則
第八則
第九則
第一○則
第一一則
第一二則
第一三則
第一四則
第一五則
第一六則
第一七則
第一八則
第一九則
第二○則
第二一則
第二二則
第二三則
第二四則
第二五則
第二六則
第二七則
第二八則
第二九則
第三○則
第三一則
第三二則
第三三則
第三四則
第三五則
第三六則
第三七則
第三八則
第三九則
第四○則
第四一則
第四二則
第四三則
第四四則
第四五則
第四六則
第四七則
第四八則
第四九則
第五○則
第五一則
第五二則
第五三則
第五四則
第五五則
第五六則
第五七則
第五八則
第五九則
第六○則
第六一則
第六二則
第六三則
第六四則
第六五則
第六六則
第六七則
第六八則
第六九則
第七○則
第七一則
第七二則
第七三則
第七四則
第七五則
第七六則
第七七則
第七八則
第七九則
第八○則
第八一則
第八二則
……
序言
一、作者生平及本書定位
本書作者王永彬一直不為人所知,所以之前出版此書時都只含糊地說他是清鹹豐時人,生平不詳。這其實是根據書前序尾所署“鹹豐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堂”一句推測出來的。王洪強、周國林發表在《文獻》2012年第1期上的《族譜中關於(圍爐夜話)作者王永彬的資料考述》詳盡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現根據文章整理介紹如下:
王永彬,字潤芳,號宜山,人多稱宜山先生。祖先於唐代從婺源遷至江西南康府,宋代居於饒州府樂平縣,明洪武間遷武昌府鹹寧縣,乾隆間遷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里石門村。據《宗譜》所載《墓誌》、《傳記》、《壽序》可知王永彬少時入私塾讀書,因仲兄去世,父令輟學謀生,他跪求修完學業,終得入縣學讀書,為廩生。光緒《荊州府志》載為貢生,蓋“晚始以明經貢於鄉”。《宗譜》中《兩學詳文》載:“由廩生以道光廿三年以恩貢就教職,在籍候選教授終身,考終正寢。”所謂候選終身,即從未就實職,只是有個候選名號。王永彬好讀書,至晚年仍“卷不去手”,於經史子集,皆“導源溯流,探究服膺,砣石乞不倦”,“於學無不通,旁涉倉扁及數術家言”。以授徒為生,其授徒“先躬行,後文藝”,“兼勵文行,不專尚舉子業,凡問業者,鹹修飭謹度品概與詞藝兼營並進”。王永彬好吟詠,與周夢溪、羅夢生、李月亭結詩社,與周、羅並稱“吟壇三友”。
王永彬勤於著述,光緒《荊州府志》記“著有《帝統年表》、《圍爐夜話》、《格言集句》,兩次修縣誌”。據王洪強、周國林據資料所補已刻的還有《孝經襯解》、《禊帖楹聯》、《六書音義辨》,未刻的有《講學錄》、《說古韻言》、《橋西館詩文》。現國家圖書館藏有《橋西山館雜著》八種,除《圍爐夜話》外,分別為《音義辨略》、《六書辨略》、《禊帖集字楹聯》、《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歷代帝統年表》、《孝經襯解》各一卷。他是一位鄉間讀書人,長期以教授生徒為業,交遊不廣,所見不深,故這些著述都是普及型的。這也是鄉間讀書人的常態,他所致力的是通過教育來塑造學生,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參與一些地方事務,如積極參加當地的救災、防亂、修志等。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推舉為邑西鄉團總公訓。作為一名鄉紳,他最關注的是鄉村道德倫理建設,並身體力行,將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理念灌輸到社會。而最直接和簡單可行的辦法是編輯書籍,這類書籍多是格言式的,如他所編除《圍爐夜話》外,還有《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二種,《宗譜》中還有《丈夫詩》、《警心篇》、《弟子八箴》、《醒世歌》等,都屬於格言式勸誡。如《弟子八箴》從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力行、學文八個方面闡釋受業規範。《醒世歌》則是以俚語俗言寫成的勸世歌謠。《圍爐夜話》是他所有格言式著述中最流行的一個。
這部小書近年來已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且往往與陳繼儒《小窗幽記》、洪應明《菜根譚》同刻,並稱“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是名士式的超脫,《菜根譚》是哲理式的表述,《圍爐夜話》專講立身處世,從某種意義上可稱“處世奇書”。本書細緻地講述立身處世之理,有其普及意義,但人們對這部書的推崇似乎有點過頭了,我們先看一下崇文書局版的網路宣傳,內容簡介里是這樣寫的:
王永彬身處風雨飄搖的晚清,面對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局,他以對現實洞若觀火的燭照,疾呼政治改良與道德重建,探求修補世道人心的途徑,力求用自己的心靈之光照映出一條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圍爐夜話》不以嚴密的思辨見長,而是以簡短精粹的格言取勝,三言兩語,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但使自己清醒,也能使別人警醒。
且不論“風雨飄搖的晚清”對王永彬有什麼具體影響,而說他對“時局”有“洞若觀火的燭照”卻是拔高之論,應該說他只是以非常傳統的道德眼光去看待社會。他對整個“時局”缺乏全新的、深刻的認識,書中全然沒有任何新知識、新觀念的介入,是不可能掌握整個“時局”的。同時,書中沒有任何關於政治改良的主張,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在傳統倫理道德層面上展開的,其價值僅在於補救世道人心。但歷史證明,道德是傳統社會的基石,是儒家思想進入並塑造現實的一個基本途徑,而道德能否救世,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王夫之就說過:“風教之興廢,天下有道,則上司之;天下無道,則下存之。下亟去之而不存,而後風教永亡於天下。”(《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條)在相對清明的時代,道德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種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末世、亂世,道德重建的努力是古代士大夫所致力追求的,但在政治體制僵化、貪腐盛行的社會中,道德重建從來沒有取得過好的結果。本書實際上就是下層知識分子通過普及的方式為維護和重建社會倫理所做的一次努力,但對於其作用不可過分誇大,不可一味讚美。
……
這類格言往往從經驗的總結出發,表現出一種世俗智慧。因而,這種世俗智慧就決非經典意義上的聖賢智慧,而融入了各種基於自身利益的自保心態、為求得成功而不惜違背原則的非道德之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無原則的鄉愿心理。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即處世之道變成了處世手段,道可變通,手段無窮,且可以變成講求機心,通過種種手段甚至是非理的手段獲得成功。這種行為在整個社會起到示範作用,逐漸浸人社會肌體,無形中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消解了儒家道德倫理建構和諧社會的正面作用。這是我們在讀此書時應當時刻保持警惕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位學者在網路上批評時下流行的“心靈雞湯”時說:心靈雞湯的配方,通常是具有哲理的語錄、催人上進的好人好事、抒情的文風和道德的自我感動。只有語錄不夠生動,只有好人好事又不夠深刻,語錄相當於雞骨,再加一些好人好事,這是雞肉,有骨有肉才好吃耐嚼。再撒上抒情的鹽和道德的味素,最後貼上經典讀解的商標,每天睡前服用一劑,就是老少鹹宜的心靈雞湯。時移勢轉,《圍爐夜話》似乎也正在變成“心靈雞湯”式的經典讀物,於是,我們也同樣得小心不要讓“心靈雞湯”把我們餵得太幸福,因為一些有意無意的誤讀可能會將我們引向“道德的自我感動”,失去了批判慾念之後,會不自覺地將一些負面的價值觀和鄉愿哲學的處世方式融入到生活和從政之中,所以需要非常小心。
中國文章體式除了駢散分途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突出現象,即篇章與筆記分途。篇章表示完整寫作的觀念,即一篇文章要是一個整體,是一種觀念、思想、情感的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完整敘述,一個人的完整描述。筆記則以執筆記敘為特徵,是一種隨意自然的書寫方式,它有助於打破篇章的限制,可以自由表達思想、情感,可以簡要描述事件、人物。筆記之文的起源也非常早,如先秦時期的“君子日”,如先秦時期就有語類文獻。“語”是“一種古老的教材和文類,是古人知識、經驗的結晶和為人處世的準則”(余志慧《語:一種古老的文類和教材》)。自宋以來,筆記非常流行,其類型十分豐富,可以分為學術、史料、詩話、雜感等。筆記語體也非常自由,可以是散文式的,可以是駢偶式的,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本書就是一部專講處世之道的由雜感而生成的格言體筆記,它是駢散結合的,整段為散文,內部往往由駢偶式句子構成。整齊之中寓隨意自然,自然之中又有整飭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憶,雖不如《小窗幽記》之飄逸、《菜根譚》之自然,仍自有其特殊趣味,值得仔細體味。
張德建
2014年4月
本書作者王永彬一直不為人所知,所以之前出版此書時都只含糊地說他是清鹹豐時人,生平不詳。這其實是根據書前序尾所署“鹹豐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堂”一句推測出來的。王洪強、周國林發表在《文獻》2012年第1期上的《族譜中關於(圍爐夜話)作者王永彬的資料考述》詳盡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現根據文章整理介紹如下:
王永彬,字潤芳,號宜山,人多稱宜山先生。祖先於唐代從婺源遷至江西南康府,宋代居於饒州府樂平縣,明洪武間遷武昌府鹹寧縣,乾隆間遷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里石門村。據《宗譜》所載《墓誌》、《傳記》、《壽序》可知王永彬少時入私塾讀書,因仲兄去世,父令輟學謀生,他跪求修完學業,終得入縣學讀書,為廩生。光緒《荊州府志》載為貢生,蓋“晚始以明經貢於鄉”。《宗譜》中《兩學詳文》載:“由廩生以道光廿三年以恩貢就教職,在籍候選教授終身,考終正寢。”所謂候選終身,即從未就實職,只是有個候選名號。王永彬好讀書,至晚年仍“卷不去手”,於經史子集,皆“導源溯流,探究服膺,砣石乞不倦”,“於學無不通,旁涉倉扁及數術家言”。以授徒為生,其授徒“先躬行,後文藝”,“兼勵文行,不專尚舉子業,凡問業者,鹹修飭謹度品概與詞藝兼營並進”。王永彬好吟詠,與周夢溪、羅夢生、李月亭結詩社,與周、羅並稱“吟壇三友”。
王永彬勤於著述,光緒《荊州府志》記“著有《帝統年表》、《圍爐夜話》、《格言集句》,兩次修縣誌”。據王洪強、周國林據資料所補已刻的還有《孝經襯解》、《禊帖楹聯》、《六書音義辨》,未刻的有《講學錄》、《說古韻言》、《橋西館詩文》。現國家圖書館藏有《橋西山館雜著》八種,除《圍爐夜話》外,分別為《音義辨略》、《六書辨略》、《禊帖集字楹聯》、《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歷代帝統年表》、《孝經襯解》各一卷。他是一位鄉間讀書人,長期以教授生徒為業,交遊不廣,所見不深,故這些著述都是普及型的。這也是鄉間讀書人的常態,他所致力的是通過教育來塑造學生,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參與一些地方事務,如積極參加當地的救災、防亂、修志等。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推舉為邑西鄉團總公訓。作為一名鄉紳,他最關注的是鄉村道德倫理建設,並身體力行,將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理念灌輸到社會。而最直接和簡單可行的辦法是編輯書籍,這類書籍多是格言式的,如他所編除《圍爐夜話》外,還有《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二種,《宗譜》中還有《丈夫詩》、《警心篇》、《弟子八箴》、《醒世歌》等,都屬於格言式勸誡。如《弟子八箴》從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力行、學文八個方面闡釋受業規範。《醒世歌》則是以俚語俗言寫成的勸世歌謠。《圍爐夜話》是他所有格言式著述中最流行的一個。
這部小書近年來已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且往往與陳繼儒《小窗幽記》、洪應明《菜根譚》同刻,並稱“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是名士式的超脫,《菜根譚》是哲理式的表述,《圍爐夜話》專講立身處世,從某種意義上可稱“處世奇書”。本書細緻地講述立身處世之理,有其普及意義,但人們對這部書的推崇似乎有點過頭了,我們先看一下崇文書局版的網路宣傳,內容簡介里是這樣寫的:
王永彬身處風雨飄搖的晚清,面對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局,他以對現實洞若觀火的燭照,疾呼政治改良與道德重建,探求修補世道人心的途徑,力求用自己的心靈之光照映出一條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圍爐夜話》不以嚴密的思辨見長,而是以簡短精粹的格言取勝,三言兩語,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但使自己清醒,也能使別人警醒。
且不論“風雨飄搖的晚清”對王永彬有什麼具體影響,而說他對“時局”有“洞若觀火的燭照”卻是拔高之論,應該說他只是以非常傳統的道德眼光去看待社會。他對整個“時局”缺乏全新的、深刻的認識,書中全然沒有任何新知識、新觀念的介入,是不可能掌握整個“時局”的。同時,書中沒有任何關於政治改良的主張,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在傳統倫理道德層面上展開的,其價值僅在於補救世道人心。但歷史證明,道德是傳統社會的基石,是儒家思想進入並塑造現實的一個基本途徑,而道德能否救世,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王夫之就說過:“風教之興廢,天下有道,則上司之;天下無道,則下存之。下亟去之而不存,而後風教永亡於天下。”(《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條)在相對清明的時代,道德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種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末世、亂世,道德重建的努力是古代士大夫所致力追求的,但在政治體制僵化、貪腐盛行的社會中,道德重建從來沒有取得過好的結果。本書實際上就是下層知識分子通過普及的方式為維護和重建社會倫理所做的一次努力,但對於其作用不可過分誇大,不可一味讚美。
……
這類格言往往從經驗的總結出發,表現出一種世俗智慧。因而,這種世俗智慧就決非經典意義上的聖賢智慧,而融入了各種基於自身利益的自保心態、為求得成功而不惜違背原則的非道德之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無原則的鄉愿心理。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即處世之道變成了處世手段,道可變通,手段無窮,且可以變成講求機心,通過種種手段甚至是非理的手段獲得成功。這種行為在整個社會起到示範作用,逐漸浸人社會肌體,無形中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消解了儒家道德倫理建構和諧社會的正面作用。這是我們在讀此書時應當時刻保持警惕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位學者在網路上批評時下流行的“心靈雞湯”時說:心靈雞湯的配方,通常是具有哲理的語錄、催人上進的好人好事、抒情的文風和道德的自我感動。只有語錄不夠生動,只有好人好事又不夠深刻,語錄相當於雞骨,再加一些好人好事,這是雞肉,有骨有肉才好吃耐嚼。再撒上抒情的鹽和道德的味素,最後貼上經典讀解的商標,每天睡前服用一劑,就是老少鹹宜的心靈雞湯。時移勢轉,《圍爐夜話》似乎也正在變成“心靈雞湯”式的經典讀物,於是,我們也同樣得小心不要讓“心靈雞湯”把我們餵得太幸福,因為一些有意無意的誤讀可能會將我們引向“道德的自我感動”,失去了批判慾念之後,會不自覺地將一些負面的價值觀和鄉愿哲學的處世方式融入到生活和從政之中,所以需要非常小心。
中國文章體式除了駢散分途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突出現象,即篇章與筆記分途。篇章表示完整寫作的觀念,即一篇文章要是一個整體,是一種觀念、思想、情感的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完整敘述,一個人的完整描述。筆記則以執筆記敘為特徵,是一種隨意自然的書寫方式,它有助於打破篇章的限制,可以自由表達思想、情感,可以簡要描述事件、人物。筆記之文的起源也非常早,如先秦時期的“君子日”,如先秦時期就有語類文獻。“語”是“一種古老的教材和文類,是古人知識、經驗的結晶和為人處世的準則”(余志慧《語:一種古老的文類和教材》)。自宋以來,筆記非常流行,其類型十分豐富,可以分為學術、史料、詩話、雜感等。筆記語體也非常自由,可以是散文式的,可以是駢偶式的,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本書就是一部專講處世之道的由雜感而生成的格言體筆記,它是駢散結合的,整段為散文,內部往往由駢偶式句子構成。整齊之中寓隨意自然,自然之中又有整飭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憶,雖不如《小窗幽記》之飄逸、《菜根譚》之自然,仍自有其特殊趣味,值得仔細體味。
張德建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