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1年2月28日
2000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努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成就,實現了發展和改革的各項預期目標,全面完成了"九五"計畫的主要任務。
一、綜 合
經濟成長加快,綜合實力增強。初步統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94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增速加快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長2.4%,第二產業增長9.6%,第三產業增長7.8%。按現行匯率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美元。
市場物價止降轉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4%,改變了1998年以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分項目看,服務項目上漲14.1%,居住上漲4.8%,食品中除水產品、蔬菜價格上漲外,其他繼續下降。另外,受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8%,能源、原材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5.1%。
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國從業人員711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4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1274萬人,增加260萬人。再就業工程取得新進展。2000年末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65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萬人。全年通過多種途徑使361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
國際收支形勢良好,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利用外資規模較為穩定,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07億美元,比上年增加4億美元。外貿順差有所縮小,全年進出口順差24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51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年末國家外匯儲備1656億美元,比年初增加109億美元。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年末1美元兌8.2781元人民幣,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12個基本點。
經濟效益明顯改善,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稅收在連續幾年較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稅收總額12660億元,比上年增收2348億元,增長22.8%。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262億元,達到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86.2%,特別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更快,實現利潤2392億元,增加1.4倍。國有及國有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比上年下降26.7%。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17.8,比上年提高16.1點,是1992年以來的最高值。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社會需求持續增長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壓力增大,部分民眾生活仍比較困難;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適應市場能力還不高,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任務仍相當艱巨;重大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社會經濟秩序有待進一步整治。
二、農 業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針對"九五"前四年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總量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現狀,各地區根據市場需求對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了較大力度的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首次上升到30%以上。
糧食產量較大幅度減產,品種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受嚴重旱災和種植面積調減的影響,全年糧食產量46251萬噸,比上年減產9%。其中夏糧產量10750萬噸,減產9.3%;早稻產量3747萬噸,減產8.5%;秋糧產量31754萬噸,減產9%。
主要經濟作物中,棉花、油料增產,糖料減產。由於國內紡織業生產明顯好轉,棉花需求增加,市場棉花價格回升,農民種棉積極性提高,棉花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30萬公頃,增長8.1%;全年產量435萬噸,比上年增長13.6%。油料產量2950萬噸,比上年增長13.4%。糖料種植面積減少,全年產量7450萬噸,比上年下降10.6%。
蔬菜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增長較快。全年種植面積達147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1%。蔬菜生產的品種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名優、新特、精細品種增加。
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由於飼料價格較大幅度下降,而生豬價格自1999年下半年回升後,相對保持平穩,波動較小,農民養豬效益提高,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牛、羊和家禽生產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達6270萬噸,比上年增長5.4%。
漁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4290萬噸,比上年增長4.1%。
林業在國家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加大中西部地區退耕還林(草)力度的情況下呈現較快的發展勢頭。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16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71萬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5.3%和9.2%。
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0多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呈現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9570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23685億元,增長11.4%。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4032億元,增長10.1%,是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集體企業3301億元,增長7.4%;股份制企業4954億元,增長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5333億元,增長14.6%。分輕重工業看,全年輕工業增加值9506億元,增長9.5%;重工業增加值14179億元,增長13%。產銷銜接狀況繼續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7.71%,比上年提高0.46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產品快速發展,工業新產品生產比上年增長26.3%,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第一支柱。裝備工業生產能力有所提高,新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約70%的裝備在國內採購,環保設施陸續採用國產裝備,金屬切削工具機比上年增長34.3%,電動工具增長37.1%,冶煉設備增長9.2%,化工設備增長4.4%,大氣污染防治設備增長6.2%。煤炭行業關井壓產成果進一步顯現,價格出現穩中有升的趨勢,煤炭行業全年大幅度減虧。冶金行業總量控制取得積極進展,全年鋼產量低速增長,價格回升,行業利潤顯著提高。連續四年虧損的製糖行業通過最佳化種植區域結構,調整和壓縮落後製糖生產能力,共關閉糖廠150家,淘汰生產能力273萬噸,實現了扭虧為盈。紡織行業經過前三年的調整,在上年整體扭虧的基礎上,2000年實現盈利大幅度增加。
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特別是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了兼併重組,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成功上市。通過改組、聯合、兼併等多種形式,促進了國有小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經營狀況的改善。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有工業都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盈利增加,國家重點監測的14個主要行業,到2000年底已有12個行業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繼續增盈。1997年底虧損的6599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到2000年底已減少了70%以上。
建築業生產穩定增長,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好轉。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18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全國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166億元,增長7.0%;稅金總額358億元,增長5.4%。施工工程個數為680716個,其中投標承包工程311924個,占全部施工工程個數的45.8%;施工面積1551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91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73835萬平方米,減少89.8萬平方米。虧損企業個數9553個,比上年減少134個,虧損面為19.2%,比上年減少了1.3個百分點。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49處,有38種礦產新增探明(預測)儲量。其中,石油7.62億噸,天然氣4931億立方米,原煤14.59億噸。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站31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83起。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在國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其他擴大內需政策的推動下,固定資產投資扭轉了上年增速回落較多的局面,呈現較快增長的態勢。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619億元,比上年增長9.3%。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23284億元,增長9.2%;集體經濟投資4739億元,增長9.2%;城鄉居民個人投資4596億元,增長9.5%。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13215億元,比上年增長6.1%;更新改造投資5077億元,增長13.2%;房地產開發投資4902億元,增長19.5%;其他投資9425億元,增長7%。
投資結構有所調整。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投資中的農林牧漁水利業投資893億元,比上年增長8.0%;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投資5392億元,增長7.2%;工業投資增速加快,全年完成投資7699億元,增長9.3%;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安排了6項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工程,總投資達到131億元。
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的積極推動下,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加快。全年東部和中部地區投資分別為14015億元和543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和13.8%;西部地區投資3943億元,增長14.4%,分別高於東部和中部6.1和0.6個百分點。
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促進了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加快和結構最佳化。全年更新改造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到15.6%。更新改造投資中,用於節約能源、原材料等的投資比重由4.4%上升到4.9%,用於提高產品質量的投資比重由5.8%上升到7.0%。
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原煤開採1595萬噸,天然原油開採1961萬噸,天然氣開採33億立方米;大中型發電機組容量1884萬千瓦,11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能力6931萬千伏安;新建鐵路主線正線交付運營里程153公里,增建鐵路複線交付運營里程662公里,新建公路321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62公里,新擴建萬噸級港口碼頭年吞吐量2946萬噸;新增局用交換機容量2566萬門,新增光纜線路長度30萬公里,新增數字蜂窩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5099萬戶。
五、教育和科學技術
2000年教育事業在改革調整中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普通高等學校1041所,本專科招生221萬人,在校生556萬人;成人高等學校772所,本專科招生156萬人,在校生354萬人。全國研究生培養單位738個,招生12.9萬人,在校生30.1萬人。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國普通高中1.46萬所,招生473萬人,在校生1201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招生425萬人,在校生1295萬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初步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8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國國中學校招生2296萬人,在校生6256萬人,國中毛入學率達88.6%。普通國小招生1946萬人,在校生13013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1%。普通國中和國小輟學率分別為3.21%和0.55%。特殊教育學校招生5.3萬人,在校生37.8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2244萬人。全國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9642萬人次。全國共掃除文盲258萬人。
科技隊伍穩步發展。2000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92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75%。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81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56萬人。
技術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2000年國家組織了280項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和1329項重點新產品試產,完成了101項重大技術裝備的研製及鑑定驗收。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參加產學研合作的單位40萬個(次),參加人數460萬人,達成合作項目14萬項。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0260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420項,套用技術成果26020項,軟科學成果820項,獲國家獎勵的成果近300項。全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170690件,授權專利105344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7.2%和5.2%。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國共簽訂技術契約26.5萬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630億元,比上年增長20%。
空間技術取得新成果。全年6次成功發射衛星。
質量、標準化、計量建設和天氣預報等項服務進一步加強。全國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55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30個。國家監督抽查了8142家企業235類9705種產品。全國有質量認證機構59個,其中產品認證機構23個,已完成對全國13194個企業的產品認證。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4505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069萬台件。制定、修訂國家標準1087項,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196項,新制定國家標準605項。全國共有城鄉天氣預報警報服務網發射站點951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315個。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234個,遙測台網27個。全國共有927個海洋觀測、監測站點,共獲得2070萬組海洋數據。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150種,圖書364種。
六、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客貨運輸需求平穩增長,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4919億元,比上年增長9.4%。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335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1%。其中:鐵路13624億噸公里,增長6.1%;公路5973億噸公里,增長4.4%;水運23061億噸公里,增長8.5%;民航48.5億噸公里,增長14.6%。
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12188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7.9%。其中:鐵路4488億人公里,增長8.5%;公路6600億人公里,增長6.5%;水運104億人公里,下降3.1%;民航996億人公里,增長16.2%。
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8億噸,比上年增長21.7%。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達5.2億噸,比上年增長33.9%。
郵電通信業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725億元,比上年增長41.9%。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已達到1.79億門。行動電話戶數達到8526萬戶,比上年增加4197萬戶。全國電話普及率達到20.1部/百人,其中城市電話普及率達到39部/百人。網際網路用戶達到900萬戶(不含科技和教育網)。
國內旅遊保持較快增長,春節、"五一"和"十一"三個長假期的拉動作用突出。全年全國出遊744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5%;國內旅遊收入3176億元,增長12.1%。
國際旅遊穩步發展。全年海外入境遊客人數83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6%。其中:外國遊客1016萬人次,增長20.5%;港、澳、台胞7321萬人次,增長13.9%。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62億美元,增長15.1%。全年出境人數104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4 %。其中因私出境人數563萬人次,增長32%。
七、國內貿易
隨著國民經濟成長的加快和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消費者信心進一步增強,國內市場商品銷售穩定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53億元,比上年增長9.7 %,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1110億元,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3043億元,分別增長10.6 %和8.3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12.1%,餐飲業增長17.3%,其他行業下降0.3%。
生產資料市場交易繼續趨向活躍,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15808億元,比上年增長23.7 %。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經濟效益狀況有所改觀。1-11月份實現商品銷售收入淨額2398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3%,其中批發業增長18.5%,零售業增長11.6%;實現利潤總額2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倍,其中批發業增長加1.3倍,零售業增長25.6%。但由於企業銷售成本上升,毛利率僅7.93%,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企業主營業務利潤僅增長14.2%。
八、對外經濟
由於國內外經濟快速增長以及鼓勵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對外貿易持續高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達47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出口總額2492億美元,增長27.8%;進口總額2251億美元,增長35.8%。進出口相抵,順差241億美元。在出口中,國有企業出口1165億美元,增長18.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194億美元,增長34.8%;一般貿易出口1052億美元,增長32.9%,進料加工貿易出口965億美元,增長28.5%;機電產品出口1053億美元,增長36.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70億美元,增長50%。在進口中,資源型產品快速增長,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也明顯加快,分別增長32.6%和39.7%。
利用外資形勢好轉。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2347個,比上年增長32.1%;契約投資額624億美元,增長51.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407億美元,增長1.0%。
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諮詢業務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全年對外簽約1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完成營業額113億美元,增長1.0%;帶動出口9億美元,增長35%。
九、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貨幣流動性有所增強。中央銀行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13.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3%;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5.3萬億元,增長16%;流通中現金(M0)餘額為1.47萬億元,增長8.9%。存貸款穩定增加。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38萬億元,增長13.8%,增幅比上年末略有提高。其中,企業存款餘額4.4萬億元,增長18.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43萬億元,增長7.9%。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4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3.4%。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3793億元,比上年多增加303億元。金融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證券市場在規範中發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A股(包括增發)154 只,配股162隻,共籌資1499億元,比上年增加625億元;發行B股、H股和紅籌股共18隻,籌資208億美元;發行A股可轉換債券28.5億元。全年通過發行、配售股票共籌集資金3249億元。年末境內上市公司(A、B股)數量由上年末的949家增加到1088家,市價總值達到4809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2%。全年共發行內債4657億元,比上年增加642億元。
保險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年保費收入1596億元(含外資機構),比上年增長14.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98億元,壽險保費收入851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146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527億元,其中財產險和短期人身險賠款351億元,壽險給付176億元。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較快發展。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622個,文化館2911個,公共圖書館2769個,博物館1373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73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2.1%,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313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4%。全國有線電視用戶7920萬戶。全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203億份,各類雜誌28.5億冊,圖書63.5億冊(張)。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3816個,已開放各類檔案4430萬卷(件)。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32.5萬個,床位318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2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49萬人,其中醫生208萬人,護師、護士127萬人。全國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5441個,衛生技術人員21.1萬人。婦幼保健機構(不包括婦幼保健院)2598個,衛生技術人員7.5萬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4.9萬個,床位73.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03萬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占總村數的89.8%,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32萬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開展。在第27屆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取得了重大突破,奪得28枚金牌、16枚銀牌和15枚銅牌,列居第三位。全年在國內外的各項比賽中,我國運動健兒共獲得了110個世界冠軍;14人2隊30次創22項世界紀錄;19人37次創22項亞洲紀錄;49人11隊73次創60項全國紀錄。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保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國環境保護系統共有12.8萬人,各級環境監測站2204個,環境監測人員4萬人。自然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單位總數已達213個;全國自然保護區達到122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155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82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9.9%。環境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到年末,已制定各類環境保護標準438項。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91.5%,當年投產的建設項目同時建設防治污染設施的占98%。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38101個,總投資208億元。全國537個城市建成了2718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476個城市中建成了2288個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
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初步控制。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12項主要污染物2000年排放總量比1995年下降了10-15%。截至2000年10月底,全國23.8萬家有污染的工業企業中,90%以上實現了達標排放。46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33個城市地面水環境質量和22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實現了按功能區達標,其中有18個城市的空氣和地面水環境質量均實現按功能區達標,其他城市已接近達標。
重點環境保護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三河三湖"(淮河、遼河、海河、太湖、滇池、巢湖)流域5188家重點污染企業中,95%實現了污染物達標排放;流域內建成了5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111座正在建設,已建和在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占計畫建設總數的67%。"兩控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大氣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兩控區"內175個城市中,空氣二氧化硫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已達102個。截止2000年11月底,"兩控區"內排放二氧化硫的4678家重點污染企業,已有3944家實現達標排放,達標率為84.3%。
十二、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隨著經濟成長加快,國家提高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水平和適當增加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4%。由於糧食減產,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在低位運行,農民收入增長持續減緩。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53元,比上年實際增長2.1%。其中,農民人均現金純收入1640元,實際增長4%。居民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5.1億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8.5億平方米。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基本完成。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鞏固提高。年末全國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0408萬人,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37萬人;有10367萬職工和3173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有4332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國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112萬張,收養84.3萬人。城鎮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0.1萬處,其中社區服務中心8101個。全國城鎮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701萬城鄉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68.9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4.3億元,接收社會捐贈32.7億元。
註: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統計數據未包括在本公報中,分別由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布。
3、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台灣省。
4、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5、基本建設新增生產能力中天然原油開採、天然氣開採、局用交換機容量、新增光纜線路長度及數字蜂窩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含更新改造增加的能力。
6、人口數據待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