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解剖放大模型是一種仿真醫學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耳解剖放大模型
- 材質:玻璃鋼材料
- 所屬品牌:欣曼
- 規格:XM-419
- 尺寸:放大
模型特點,中耳的結構,咽鼓管,乳突竇,鼓室,鼓室壁,鼓室內的結構,錘骨,砧骨,鐙骨,
模型特點
XM-419中耳解剖放大模型以中耳鼓室為中心,顯示鼓膜張肌、三塊聽小骨(錐骨、鐙骨、砧骨)、鐙骨肌、與鼓室相鄰的鼓室蓋、頸靜脈壁、頸動脈壁、乳突壁、迷路壁、膜壁、與鼓室相連的鼓膜張肌半管、咽鼓管半管、乳突小房等,整體採用玻璃鋼材料製成,形象逼真,主要用於中等學校、衛校、醫學院校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時作為直觀教具。
中耳的結構
咽鼓管
連通鼻咽部與鼓室,長3.5~4.0cm。其作用是使鼓室內氣壓與外界大氣壓相等,以保持鼓膜內、外兩面的壓力平衡。
咽鼓管近鼓室的1/3段為骨部,此部向後外側開口於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咽鼓管近咽的2/3段為軟骨部,此部向前內側開口於鼻咽部側壁的咽鼓管咽口。兩部交界處最為狹窄,稱咽鼓管峽。
咽鼓管咽口和軟骨部平時處於閉合狀態,當吞咽或盡力張口時開放,空氣便經咽鼓管進入鼓室,鼓膜內外氣壓平衡,利於鼓膜的振動。
乳突竇
位於鼓室上隱窩後方,向前開口於鼓室後壁上部,向後下與乳突小房相通連,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間的交通要道。
鼓室
鼓室居顳骨岩部內,前方借咽鼓管與鼻咽相通,後方借乳突竇與乳突小房通連。鼓室可分為上、下、前、後、外側、內側6壁,內有聽小骨、韌帶、肌、血管和神經等。
鼓室壁
上壁(蓋壁):為一薄層骨板,由顳骨岩部的鼓室蓋構成,分隔鼓室與顱中窩。
下壁(頸靜脈壁):分隔鼓室與頸內靜脈起始部,一般為一薄層骨板,有時此壁尚未骨化,僅借黏膜與纖維結締組織分隔。
前壁(頸動脈壁):即頸動脈管後壁。前壁上部有兩個小管的開口,即上方的鼓膜張肌半管口和下方的咽鼓管鼓室口;前壁下部以極薄的骨板與頸內動脈相隔。
後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竇的開口,鼓室由此經乳突竇與乳突小房相通。中耳炎易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乳突竇開口的內側有外半規管凸,下方有一小的骨性突起,稱為錐隆起,內藏鐙骨肌。
外側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構成。鼓室鼓膜以上的空間為鼓室上隱窩,此部外側壁為骨性部。
內側壁(迷路壁):是內耳的外側壁。此壁中部有圓形隆起,稱岬。岬的後下方有一圓形小孔,稱蝸窗,在活體為第二鼓膜封閉。在鼓膜穿孔時,此膜可以直接受到聲波的振動。岬的後上方有一卵圓形小孔,稱前庭窗,連於前庭,在活體由鐙骨底及其周緣的韌帶將前庭窗封閉。在前庭窗後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稱面神經管凸,內藏面神經。此管壁骨質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術易傷及面神經。
鼓室內的結構
聽小骨:有3塊,即錘骨、砧骨和鐙骨。
錘骨
形如鼓錘,有頭、柄、外側突和前突。錘骨頭與砧骨體形成砧錘關節;柄附於鼓膜臍,其上端有鼓膜張肌附著;外側突為鼓膜緊張部與鬆弛部分界標誌;前突有韌帶連於鼓室前壁。
砧骨
形如砧,分為體、長腳和短腳。體與錘骨頭形成砧錘關節,長腳與鐙骨頭形成砧鐙關節,短腳以韌帶連於鼓室後壁。
鐙骨
形似馬鐙,可分為頭、頸、前腳、後腳和底。底借韌帶連於前庭窗邊緣,並封閉該窗。
聽小骨鏈:錘骨柄附著於鼓膜,鐙骨底封閉前庭窗,砧骨居中,將錘骨和鐙骨連線成聽小骨鏈,組成槓桿系統。槓桿的支點剛好在聽小骨鏈的重心上,故在能量傳遞過程中效率最高。當聲波振動鼓膜時,聽小骨鏈相繼運動,使鐙骨底在前庭窗作向內或向外的運動,將聲波的振動轉換成機械能傳人內耳。炎症引起聽小骨粘連、韌帶硬化等,聽小骨鏈的活動受到限制,可使聽覺減弱。
運動聽小骨的肌:共有2條,即鼓膜張肌和鐙骨肌。
鼓膜張肌:位於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張肌半管內,止於錘骨柄上端,受下頜神經支配。收縮時可向內側牽拉錘骨柄,使鼓膜內陷以緊張鼓膜。
鐙骨肌:位於錐隆起內,止於鐙骨頸,由面神經支配。收縮時向後拉鐙骨以使鐙骨底前部離開前庭窗,減低迷路內壓;並解除鼓膜緊張狀態,是鼓膜張肌的拮抗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