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白銀協定

《中美白銀協定》是1936年5月18日中國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的一個有關白銀等貨幣交易的協定。中國政府首要代表是陳光甫,美國政府代表是財政部長摩根索(小摩根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美白銀協定
  • 時間:1936年5月18日
  • 每盎司價格:美金零點五元
  • 意義法幣又成為美元金融集團的附庸
歷史背景,簽訂過程,歷史意義,

歷史背景

1934年下半年,美國政府開始實行一項對中國產生嚴重影響的白銀政策。美國國內一心希望為美國的白銀行業謀取利益的白銀集團不斷對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提高銀價。以內華達州參議員皮特曼為首的這個集團聲稱,如果提高銀價,“就能使中國及其他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得到提高,從而為美國商品開闢廣闊的未來市場”。 6月,羅斯福在國會的強大壓力下簽署了一項白銀購買法。這項法令規定,政府購買白銀的數量要達到美國通貨儲備金的1/4,或國際銀價達到1盎司1.29美元(當時是1盎司0.45美元)為止。這項法令的實施,使中國白銀出口劇增,給中國幣制帶來嚴重混亂。9月22日,駐美公使施肇基奉命照會美國國務院,要求“美國政府不取可使中國白銀再有流出之行動,並與中國合作,……阻止銀價高漲而維持平衡”。10月12日,羅斯福正式答覆中國政府說,白銀計畫是國會確定的,政府只好“遵照該項計畫之目標進行”,同時籠統表示在執行國會法令時將“竭力注意中國政府之意見,而調整購銀之時間地點以及數量”。 但實際上,美國只是我行我素,置中國呼籲於不顧。
10月14日,國民政府宣布即日起加征7.75%的白銀出口稅,加上原徵稅共10%。此後,合法出口有所減少,但走私出口卻更加猖獗。據可靠估計,僅1934年最末幾個星期中就有價值2000萬元的白銀走私出口,1935年一年白銀走私出口估計在1.5億至2.3億美元之間。12月上旬,孔祥熙再次商請美國政府或者宣布國外白銀的收購價不高於每盎司45美分,或者與中國合作幫助中國整理幣制。在滬美國金融界頭面人物也警告說,如果外國不給援助,中國的經濟結構過不了幾個月就可能崩潰,現在(1935年)針對美國白銀政策的反美情緒已經相當嚴重,總統也許應當考慮修改這項政策。副國務卿菲利普斯12月10日把這份電報與孔祥熙的求援電一起呈送總統,他也建議總統重新考慮白銀政策。
美國政府內部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並不一致。由回國述職的駐華大使詹森和國務院經濟顧問菲斯擬就的備忘錄認為,美國的白銀政策正在損毀中美關係,美國先前答應援助中國的重建,如今實際做的卻適得其反;沒有外國幫助,中國不可能整理幣制,而如果美國幫助中國整理幣制,則將更深地捲入中國內政,也自然會招致日本的反對。備忘錄於是建議終止收購白銀,或者接受孔祥熙的建議把銀價穩定在每盎司45美分。財政部卻認為,鑒於國會的態度,政府必須收購白銀,但美國政府可向中國發放一筆信貸用於整理幣制。最後,總統主持的國務院和財政部聯席會議定出一個方案:把銀價穩定在每盎司55美分,按中美兩國政府都同意的條件向中國政府收購白銀。12月18日,美國政府把這一決定通知中國中央銀行。但這則本屬機密的訊息卻不脛而走,而且變了樣子。見諸報端的新聞是:美國政府應中國政府的要求將放慢購買白銀。國會中白銀集團議員強烈反對政府這一措施。12月31日,代理財政部長摩根索被迫通知中國政府,終止剛剛開始實施的計畫。
中國政府於是提出安排宋子文在1935年1月下旬赴美商談。但國務院認為,既然美國政府沒有什麼好辦法,宋子文訪美注定不會有結果,這樣,美國就會被指責為任隨中國混亂狀態的發展;如果美國採取某種措施,又可能給美日關係帶來麻煩。以皮特曼為首的白銀集團自然更是竭力反對擬議中的宋子文之行。他們揚言,除非宋子文不提白銀問題,否則不能讓他來美國,羅斯福政府無奈,只好通知中國政府取消這一計畫。
2月初,中國政府向美國表示,中國打算把幣制改為金銀雙重本位制,要求美國提供1億美元貸款;國務院主張,美國要與對中國財政問題有興趣的其他國家(包括日本)一起向中國提供“集體援助”;財政部則認為,集體援助是行不通的,美國只能“單獨乾”。結果國務院的意見占了上風。2月26日美國政府給施肇基的照會說:美國政府想知道,中國政府是否考慮過把這一方案同時向在過去對中國財政問題有興趣的那些外國政府提出。這一答覆最終表明,羅斯福政府在國內不敢得罪白銀集團,在國際上生怕觸犯日本,它對中國的一再呼籲和請求不能作出有效反應,而任隨損人利己、危害中國的政策略繼續下去。
與此同時,中國向英國尋求貸款的努力也遭到挫折。英國政府提出了類似美國國務院的建議:由英、美、法、日四國聯合向中國提供貸款。但日本政府對此置之不理,其他國家也不熱心,英國轉而建議派專家赴華調查,又遭日美拒絕。英國政府遂決定派其首席經濟顧問李滋羅斯作為財政專員前往中國考察。英國希望實現以英國為主、得到日、美合作的對華貸款,並希望中國放棄銀本位,發行與英鎊相聯繫的紙幣,從而達到控制中國金融的目的。9月21日,李滋羅斯一行抵達上海
1935年夏,日本對華北的侵略步步深入。6月,侵華日軍製造事端,先後把《何梅協定》、《秦土協定》強加給中國,使日本勢力滲透到河北察哈爾兩省全省範圍,國民政府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政治危機。這幾年,蔣介石政權由於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反人民的政策,積極“剿共”,每年軍費支出竟高達該年財政收入的1/3以上,因而造成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危機。美國白銀政策的衝擊更使中國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國民政府被迫考慮實行幣制改革的問題。為了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外匯作為發行紙幣的準備,國民政府再次向美國求援。
10月26日,孔祥熙在致駐美大使施肇基的密電中提出了由中國政府直接向美國政府出售1億盎司白銀,而不在市場公開拋售的方案,以免刺激白銀市場。財政部長摩根索本來就希望通過美國單獨干預控制中國財政,可是一年多來,美國卻一直左顧右盼,不斷拒絕中國的求援要求,而沒有採取任何實際步驟。倒是英國派遣了李滋羅斯赴華,先於美國介入了中國的幣制整理。當時中國中央銀行每天所開匯率都是以英鎊為基準,對美元、日元的匯率都通過英鎊對這些外幣的匯率進行折算,這自然使摩根索懷疑英國是要把中國幣制納入英鎊集團。中國的上述建議正好給美國插手中國的幣改、扭轉當時於美國不利的事態發展提供一個機會。於是他表示可向中國購買1億盎司白銀,條件是中國提供幣改的詳細方案。11月1日,孔祥熙將幣改方案秘密通知摩根索,並另給施肇基發一密電:“請非常秘密地口頭通知美國財長,中國政府已決定採納今日英文電報中所述的幣改計畫……極盼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售白銀一事能作答覆。……英國代表團[指李滋羅斯]贊成在上海發行債票,由英國銀行和其他對此有興趣者參加,已取得諒解,債票可在倫敦發行。……如此次借款成功,這就意味著新幣將與英鎊發生聯繫,否則,新幣與其他外幣或黃金髮生聯繫將不受任何約束。” 這份電報對於美國來說既是一個威脅,又是一個誘餌:如果美國答應大量收購中國白銀,新幣可能與美元發生聯繫,否則,國民政府只得求助於英國,新幣與英鎊掛鈎也就在所難免了。孔祥熙已經有言在先,只待摩根索作出抉擇了。
2日,摩根索在與施肇基的談話中再次表示同意向中國收購1億盎司船上交貨的白銀,並提出購銀條件如下:此項售銀收入完全作為穩定中國貨幣之用;中國成立由三位專家組成的平準委員會,其中兩位須為大通銀行和花旗銀行的代表;中國將售銀所得存放於中央銀行在紐約的代理行,該代理行應是一家美國銀行:中國新幣應按下列任一方式進行兌換:或從幣改一開始就確定中國元與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或按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兌換—定數量的黃金,每盎司1.29美元的價格兌換一定數量的白銀。 按這些條件,中國外匯儲備存於美國銀行,幣改由美國顧問指導,新貨幣必須盯住美元,這樣中國貨幣自然被納入了美元集團,中國的金融也就落入美國掌握之中了。國民政府鑒於當時嚴重的金融市場恐謊,等不及再與美國磋商這些條件,就匆匆於11月3日頒布幣制改革緊急令,宣布自4日起發行新貨幣〔法幣),白銀收歸國有,限期兌換法幣。

簽訂過程

幣改令頒布後,各國反應不一。英國表示支持,日本堅決反對,美國乘機進行要挾。
英國先已派李滋羅斯等來華考察,為中國幣改出謀劃策,以便把中國新貨幣納入英鎊集團。頒發幣改令的當天,他與英國駐華公使賈德乾共同起草了一份題為《1935年禁付現銀規例》的國王敕令,要求在華英商和僑民遵守幣改令,不以現銀支付債務;所有在華英商銀行也表示願意交出白銀。滙豐銀行並以低息(年息3厘)借給國民政府200萬鎊。
日本一直密切注視著中國的金融狀況及有關的對外交涉。美國高價收購白銀,日本乘機大肆進行走私活動。據美國商業部統計,1935年頭9個月,日本運出白銀總數共值1.44億日元,而上年同期僅為700萬日元,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國偷運出口的。日本報紙也承認,“由日本輸出之白銀主要是由中國向日本走私之白銀”。 日本懷疑中國幣改是在英國策劃和支持下進行的。11月4日,日本駐華大使有吉明氣勢洶洶地責問孔祥熙,為什麼在幣改令頒布前不與日本商量。在華日商拒絕交出白銀,並採用各種手法,或繼續從事白銀走私出口勾當,或不準華北白銀南運,給幣改製造種種困難。
美國的政策比英、日要複雜一些。11月5日,施肇基對摩根索2日所提各項條件作了答覆。中國政府僅同意把外匯存放於紐約,其他各項均未答應。摩根索十分不滿,威脅說:中國擲的“這把骰子還沒有落定”,中國休要“把我們當傻瓜來愚弄”,休想用美國的錢來實行它的計畫。國民政府迫於美國壓力,作出讓步,表示除了法幣與美元聯鎖一條外,其他條件均可接受(對美國專家參加平準委員會一條改為:美國銀行的一位代表參加該委會員)。摩根索“斬釘截鐵地”說,除非法幣與美元聯鎖,美國不能向中國政府購銀,而法幣反正是要與或英鎊、或美元、或日元聯鎖的。但摩根索見一時不能壓服中國,便於13日與施肇基達成協定,把購銀數量減為5000萬盎司。
這項交易的達成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了法幣與美元聯鎖的要求。摩根索是不肯善罷甘休的。於是,12月9日,美國政府突然宣布停止向倫敦市場收購白銀,並降低在國外的白銀收購價。倫敦銀價迅速下跌:12月上旬每盎司為29便士,12月21日跌至21.75便士,半月之內下跌25%,到1936年1月更跌至19便士左右。 倫敦這個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場幾乎陷於癱瘓。
美國這一招對中國幣改是嚴重威脅,1935年12月上旬,中央銀價的牌價是每盎司白銀14.5便士,而倫敦的價格是29便士。國民政府搞幣制改革打的就是這個算盤:在國內實行白銀國有化,低價收進,到國際市場高價售出,賺取外匯。如果國際市場銀價下跌,則國內銀價必須隨之下跌,否則政府將無利可圖;降低銀價等於減少了法幣的準備金;且法幣的穩定有賴於銀價穩定,銀價過低、法幣匯價也無法維持,勢必引起搶購外匯和黃金狂潮,幣制改革將全面崩潰。國民政府向美國緊急求救。1936年1月21日、26日,孔祥熙兩次電告施肇基,“現在銀價跌落,又導致了新的不安,大大貶低了中國通貨白銀準備的價值,損害了人民的信心”。他要施肇基向摩根索說明中國幣改的嚴峻形勢,並稱“極願在白銀問題上與美國政府進行合作”。 國民政府派孔祥熙或宋子文赴美談判,但國務院擔心引起英國猜忌和日本反對,不同意中國派政府官員前往,國民政府遂指派在美國頗有聲望的銀行家陳光甫前往美國。陳光甫早年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時任上海商業儲備銀行總經理、中國銀行常務董事。行前,他被委任為財政部高等顧問。
4月7日,由陳光甫率領的中國幣制代表團抵美。他與摩根索進行了40餘天的艱難談判,集中討論了兩個問題:中國保證其貨幣確未與英鎊發生聯繫,中國保證在國內擴大白銀的用途。談判結果,中方在這兩點上作出讓步,換取美國政府新的購買白銀、維持銀價的承諾。
5月15日,中美兩國財政部以備忘錄及換文形式達成《中美白銀協定》。協定主要內容為:
一、中國保證幣制獨立,不與世界任何貨幣集團聯鎖;
二、中國除外匯、黃金外,保持現金準備中的25%為白銀;並取消關於藝術與工業用銀的限制;鑄造半元、一元銀輔幣;
三、美國承購中國白銀7500萬盎司,另接受5000萬盎司作2000萬美元貸款的擔保。
5月17日,孔祥熙在《增加法幣保障宣言》中透露了上述第二項內容,並稱:“依據上項規定,我國幣制,自仍保持其獨立地位,而不受任何國家幣制變動之牽動,法幣地位,既臻穩固,國民經濟,當趨繁榮”,云云。孔祥熙吹噓法幣的獨立地位,這是自欺欺人。第一、幣改方案從原則到具體細節都是由幾個英、美顧問包辦擬訂的;第二、法幣原來在技術上與英鎊聯鎖,後來國民政府雖聲明不與任何貨幣集團聯鎖,但事實上法幣匯價卻與英、美套匯率相聯繫;美元與英鎊中那個較貴,法幣就照它換算對其他外幣的匯率;第三、從1934年11月到1937年7月,國民政府向美國政府售出四批白銀:1934年11月1900萬盎司,1935年11月5000萬盎司,1936年5月7500萬盎司,1937年7月6200萬盎司(即作為借款抵押的5000萬,及額外加運的1200萬),四年共2.06億盎司,價值95761570美元,占了國民政府發行法幣外匯準備中的主要部分。從這四年售銀過程中可以看出,幣制改革進程本身就表明了國民政府從財政上對美國依附的加深;第四、到1937年7月底,國民政府存在外國的黃金和外匯準備共1.35億多美元,其中70%存於美國,其餘存於倫敦和香港。這就使美國得以通過掌握中國的黃金外匯準備來控制中國的金融。

歷史意義

按照協定,中國要保持1/4的法幣現金準備為白銀,這與美國白銀法令中規定的白銀在美國貨幣的金銀儲備中要占1/4相一致。這樣,中國就不能完全脫離銀本位,更不能無限制地在國際市場出售白銀。這一條款一方面適應了美國國內的政治需要,摩根索可以在白銀集團面前為他的立場進行辯護,即他沒有幫助中國放棄銀本位,相反,中國還要新鑄銀元,並擴大白銀的用途;另一方面,又有利於美國通過操縱銀價影響中國和世界的金融市場。
從另一角度看,《中美白銀協定》的訂立和美國收購中國白銀增加了中國貨幣發行的外匯準備,使法幣得以暫時穩定,避免了一場行將爆發的全國性金融危機,對當時的幣制改革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起了一些積極作用。尤其是當著日本軍國主義正準備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時候,財政金融的穩定對於中國以後堅持抗戰是至關重要的。抗日戰爭爆發後,美國繼續收購中國白銀,迄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共購銀3.621億盎司,價值1.572億美元。 這有助於維持抗戰初期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客觀上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一種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