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是一本編制,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
  • 頁數:250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發展的五個階段,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4月1日)
叢書名: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9787115171313
條形碼: 9787115171313
尺寸: 25.8 x 18.4 x 1.2 cm
重量: 358 g

內容簡介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全面系統地介紹組裝與維修計算機的方法和技巧。全書分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最新計算機常用硬體性能指標、分類及選購方法,組裝計算機前的準備工作,組裝計算機,安裝作業系統和外設驅動程式,設定BIOS與硬碟分區的方法,常用軟體的安裝,計算機病毒的認識,防毒軟體的安裝與使用,系統備份與還原,註冊表套用以及分析和排除計算機常見故障的方法等。此外,《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還特別介紹了系統最佳化及正確使用與保養計算機的方法。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系列教材·計算機組裝調試與維護》採用基礎與實例相結合的編寫方式,以實用性為原則,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類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計算機培訓班的教材,還可作為計算機新手的自學教程。

目錄

第1章 DIYER的夢想
1.1 認知DIYER
1.2 計算機簡介
計算機(俗稱 電腦國際術語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
各種各樣計計算機圖片展示。(23張)。它的發明者是約翰·阿塔那索夫教授。它是一種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能夠快速對各種數字信息進行算術和邏輯運算電子設備,以微處理器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導體存儲器及功能強大的可程式接口晶片,連上外設(包括鍵盤顯示器掃瞄器印表機軟碟機光碟機等外部存儲器)及電源所組成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或微機,有時又稱為PC(Personal Computer)或MC(Micro computer)。微機加上系統軟體,就構成了整個微型計算機系統(MSC,簡稱微機系統)。
計算機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套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套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範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計算機按其規模和性能一般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運算速度在每秒幾億次以上的稱為超級計算機,其生產難度大,成本高,因此它是衡量一個國家計算機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具有研製巨型計算機的能力,我國就是其中之一。個人計算機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機型,是微處理器MPU)為核心組之為“電腦”。當今,計算機有朝著巨型化和微型化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1.2.1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孕育了電子計算機的雛形和設計思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發展的五個階段

1.第1代計算機: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體方面採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套用領域以軍事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計算機:電晶體數字計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電晶體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碟。軟體方面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作業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式。套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計算機:積體電路數字計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套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計算機: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套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1.2.2 計算機的分類
1.2.3 計算機的用途
1.3 組裝計算機的3個步驟
1.4 裝機前的準備工作
1.4.1 組裝工具的準備
1.4.2 配機的基本原則
總結提升
習題
第2章 “細”說計算機
2.1 任務一:認識計算機系統
2.1.1 計算機的硬體系統
2.1.2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2.2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總結提升
習題
第3章 智慧大腦——CPU
第4章 中流砥柱——主機板
第5章 數據中轉——記憶體
第6章 數據倉庫——存儲設備
第7章 神通廣大——輸出設備
第8章 巧手妙腳——輸入設備
第9章 完美肌膚——機箱及電源
第10章 清除攔路虎——BIOS設定
第11章 系統安裝敲門磚——硬碟分區與格式化
第12章 系統安裝
第13章 常用軟體安裝及使用
第14章 最佳化系統
第15章 分清善惡從容應對——防毒與防毒
第16章 系統備份——Ghost軟體的使用
第17章 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軟體故障
第18章 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硬體故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