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背景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隨著美國社會和教育改革的進行,美國中學原有的強調選擇性和突出智力的教學模式開始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人們指責中學只注重為學生升學作準備的職能,從而很難適應美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有一定文化知識和熟練技能的勞動力的需求,要求改組中等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
報告出台
1913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重新研究中等教育的職能和目的,以提高中等教育的社會效益。該委員會於1918年提出了該報告,指出美國教育的指導原則應當是民主原則,應當使每一個成員通過為他人和社會的服務活動來發展他的個性。這七項包括:
(1) 保持健康:中學應鼓勵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提供健康指導,並提供體育活動。學校和社區在規劃青年活動時應考慮到良好的健康狀況。應該教育公眾健康的重要性。教師應該成為健康的榜樣,學校應該提供良好的設備和安全的建築。
(2) 掌握基本的方法:基本過程包括寫作、閱讀、口頭和書面表達以及數學。決定將這些基礎知識套用於較新的材料,而不是使用較舊的做事方式。
(3) 成為高尚的家庭成員:這一原則“要求培養那些使個人成為家庭中有價值的成員的品質,既能為家庭成員做出貢獻,又能從中受益”(Raubinger,Rowe,Piper,West,108)。這一原則應該通過文學、音樂、社會研究和藝術來教授。男女合作學校應該表現出良好的男女關係。當試圖向孩子們灌輸這一原則時,應該考慮到未來和現在。
(4) 具有準備就業的能力:這一原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和各種職業,從而選擇最合適的職業。然後,學生應了解職業與生活和工作所在社區之間的關係。那些在學校或工作場所教學生的人應該是各界精英。
(5) 具備公民的資格: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對自己社區的認識和關心。學生應該了解社會組織並致力於公民道德。多樣性和合作應該是最重要的。學校和課堂的民主組織以及小組問題解決是這一原則應該通過的方法。
(6) 適宜地使用閒暇時間:這一原則背後的理念是,教育應該賦予學生在閒暇時豐富身體、思想、精神和個性的技能。學校還應提供適當的娛樂活動。這一原則應在所有科目中教授,但主要是音樂、藝術、文學、戲劇、社會問題和科學。
(7) 具有道德品格:這一原則包括向學生灌輸個人責任和主動性的概念。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學校組織是應該使用的主要例子。
為了實施這些目標,報告建議改革學制。第一個六年致力於初等教育,以滿足6至12歲學生的需要,第二個六年致力於中等教育,以滿足12至18歲學生的需要。中等教育由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組成,每階段三年,即“
六三三學制”。中學初級階段的任務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傾向,讓學生對將來從事的工作做出一定選擇。高級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幫助學生對所選定的領域進行訓練。報告還指出,中等學校應該設定必修學科、選修學科和自由選修學科,中等教育應當在統一的組織之中的包括所有課程的
綜合中學進行。
歷史地位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是美國教育史上一份很有影響的報告。它肯定了六三三學制和綜合中學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學是面向所有學生並為社會服務的機構的思想。這一時期美國中學的改革對美國教育乃至其他國家的教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我國,1922年北洋政府以此報告規定學制為藍本,在部分借鑑下頒布
壬戌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