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幾里得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數學家,他系統整理了古希臘的幾何知識,寫成《幾何原本》,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公理化的著。《幾何原本》(希臘文Στοιχεῖα)共13卷,是用希臘文寫成的,後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它首版發行於1482年,問世之後,它的手抄本流傳了1800多年。同時被譯為世界各主要語種,至今《幾何原本》已經出版了上千種不同版本,在西方是僅次於《
聖經》而流傳最廣的書籍。歐幾里得本人的《原本》手稿早已失傳,現在看到的各種版本都是根據後人的修訂本、注釋本、翻譯本重新整理出來的。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1607年傳人中國,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中國學者徐光啟合譯,但他們只譯出了前6卷。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歐幾里得這本書在西方大多被翻譯成“Euclid's Elements” 、“Euclid geometry”或者“Geometric Original”,對應的漢語應該是“測地學”或者“形學”,但是徐光啟卻把它譯為了《幾何原本》。“幾何”在中國古代漢語中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一個虛詞,意思是“多少”。三國時曹操《短行歌》中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裡的“幾何”就是多少的意思,所以“幾何的原本”在古漢語中還可以理解為“多少的原本”。
幾何圖形是由點、線、面和體等元素組成的,其中點是組成幾何圖形的基本元素,幾何圖形的其它元素都是通過點的排列而體現出來的,可以說點是幾何的本原。歐幾里得幾何中把點定義為是“沒有部分的東西”,點只有位置沒有大小。對於幾何中的一個點,它確實存在,但不去測量它的大小和邊界,這就是一種中窮性。受到點中窮性的影響,幾何中的線只有長短而沒有粗細,幾何中的面也只有大小而沒有薄厚,這裡的“沒有”並不是真的沒有,是一種中窮性的沒有。
下面,我們通過幾何中的線段、射線和極線為例來具體說明。在歐幾里得幾何中,線段X被定義為直線上兩個點和它們之間的部分,如線段x的變化區間為[0,N],它上面所有點的排列集合為X{0,1,2,3……N},其中N為有窮大,代表著一個有限有界的狀態;射線Y被定義為直線上的一點和它一旁的部分,如射線y的變化區間為[0,∞],它上面所有點的排列集合為Y{0,1,2,3……N……∞},其中∞為無窮大,代表著一個無限無界的狀態;極線P是介於線段和射線之間的一種線,將線段x與射線y圍成一個面積為k(k為實數,k>0)的矩形,x·y=k 。當k恆定不變時,x與y之間形成一種反比例的二元耦合關係,即當x不斷縮短時,y越來越接近射線。x的變化區間為(0,ε],其中ε為中窮小(ε≠0)是一種有限無界的最小存在。y的變化區間為(0,ρ],其中ρ為中窮大(ρ≠∞)是一種有限無界的最大存在。極線上面所有點的排列集合為P{0,1,2,3……ρ},其中ρ為中窮大,代表著一個有限無界的狀態。
下圖1為三種世界的示意圖,線段X為有窮世界——有限有界,射線Y為無窮世界——無限無界,極線為中窮世界——有限無界。極線不同於線段,它無界即ρ>N ; 極線也不同於射線段,它有限即ρ≠∞ 。極線是一個合體,它具有二元耦合結構,極線與射線非常相似,但也只能達到“極是”不能達到“真是”,因為一旦達到“真是”(ρ=∞)極線就會解體,無窮大是極線的一個間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