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畲村

福建省 三明市 建寧縣 客坊鄉中畲村位於 兩省的結合部,是通寧化安遠、江西壙坊的必經地,全村轄16個小組,2270人,土地面積22417畝,山地面積19968畝。

基本介紹

歷史人文,氣候物產,基礎設施,旅遊資源,村情現狀,

歷史人文

中畲村自古歷史悠久,50年土地改革成互助組,55年成立互助合作社,58—85年為中畲大隊,85年改為中畲村.之前先後成立中畲鄉蘇維埃政府,縣蘇難埃政府。歷史上人文樂出,曾出現一位抗倭將領,為紀念其凱旋而歸,還保留了過半年的習俗,可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氣候物產

屬高海拔寒熱村落,地勢高差懸殊大。年平均氣溫較低,以種植水稻(單季稻)、茶葉為主,夾帶少量蓮籽、菸葉,山村資源缺乏,立木量少,毛竹呈零星散戶種植,農民的出外務工為主要生活來源。隱產少量稀土、築土資源存在一定闊開發前景,五龍茶聞名遐邇。

基礎設施

全村30%農戶已通水,通電視、通電話,100%農戶通電,擁胡村國小一所,在校學生80人,村部建築磚瓦結構,尚需整修完善,配套資金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產田“00畝。建成新村點3個,建新房100戶。

旅遊資源

爬上五龍山,欣賞五龍山田園風光,品五龍茶,仍有一番農業樂的景象,站在五龍山頂峰可俯視幾個周邊縣,真可謂站在頂端處一攬眾山。

村情現狀

客坊鄉中畲村是開國少將鐘池的家鄉,中畲村是革命老區,中畲人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土地革命時期,一大批青壯年參加紅軍,67位烈士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作出了極大貢獻。解放後,中畲人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改革開放後,中畲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推廣農業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擴大烤菸和優質稻種植面積,實行煙稻組合,全村600多畝良田全部種植烤菸和優質稻,種植檳榔芋200多畝。二是積極發展養殖業,建有養豬場6個,魚塘16口,養雞場1個。三是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墾復竹林,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竹業生產快速發展。四是勞務輸出,發展“打工經濟”。村裡的年青人大多外出學技術、學管理,拓寬就業渠道,在外打工或自主創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600餘人。全村人均年收入達8000元以上。
中畲人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腳踏實地,實幹巧幹,開拓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建有水庫1座,山塘6口,溝渠縱橫,灌溉便利。道路通達,硬化率100%,安裝路燈3公里。自來水入戶率100%,有線電視安裝率100%。新建村部辦公樓1座,重建了南山寺大橋,橋面建有長廊,寬敞明亮,兩岸綠樹掩映,涼風習習,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新建了老年人活動中心,是老年人休閒、娛樂、聚會的好地方,讓人們老有所樂。
勤勞智慧的中畲人毫不滿足於現狀,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堅定不移地走強村富民之路,為開創中畲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