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泠泉

中泠泉

中冷泉也叫中濡泉、南冷泉,位於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外。此泉原在波濤滾滾的江水之中,由於河道變遷,泉口處已變為陸地,現在泉口地面標高為4.8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冷泉
  • 位置:江蘇省
  • 別名:中濡泉、南冷泉
  • 地面標高:4.8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江蘇省鎮江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天下第一,歷次維護,古籍記載,原文,作者簡介,

簡介

中冷泉也叫中濡泉、南冷泉,位於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外。此泉原在波濤滾滾的江水之中,由於河道變遷,泉口處已變為陸地,現在泉口地面標高為4.8米。 據《金山志》記載:“中冷泉在金山之西,石彈山下,當波濤最險處。”蘇東坡(公元1037~1101年)也有詩云:“中冷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中冷泉於滔滔長江水面之下,時出時沒的獨特環境。唐宋之時,金山還是“江心一朵芙蓉”,中冷泉也在長江中。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冷(三冷為南泠、中冷、北冷),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冷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冷泉”。因長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據傳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時將帶蓋的銅瓶子用繩子放入泉中後,迅速拉開蓋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到此,留下了“銅瓶愁汲中濡水,不見茶山九十翁”的詩句。
中泠泉中泠泉
沈長波為中冷泉撰聯:
一、銅瓶汲水奉仙客,唐注養茶迎貴人。
中泠泉
中泠泉
二、四海品中濡水,百佛觀大亨壺。

天下第一

“中冷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原在揚子江心,是萬里長江中獨一無二泉眼。中冷泉水宛如一條戲水白龍,自池底洶湧而出。“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冷泉名列全國第七,稍陸羽之後的唐代名士劉伯芻品嘗了全國各地沏茶的水質後,將水分為七等,中冷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為第一等,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中冷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盈杯不溢出。南宋名將文天祥暢飲後,豪情奔放賦詩一首:“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詩,閒品茶經拜祠仙。”
用中冷泉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之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不見沉底。

歷次維護

清鹹豐、同治年間,由於江沙堆積,金山與南岸陸地相連,泉源也隨金山登入。中冷泉上岸後曾一度迷失,後於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疊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通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庭榭。並拓池40畝,開塘種植荷茭,又築土提,種柳萬株,抵擋江流衝擊,使柳荷相映,十分秀麗。現鐫刻在方池南面石欄上的“天下第一泉”五個遒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柱,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鑑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冷泉”及薛書黨“中冷泉辯”石刻。

古籍記載

清代薛福成撰寫的《中冷泉真跡》,在這則筆記里,不僅敘述了中冷泉悠久史略,而且記載了中冷泉上岸概況,見聞奇趣,錄如次。

原文

中冷泉在金山下,金山本在江南岸,故過客皆得汲水烹茶,所由品為第一泉也。
厥後,長江愈趨而南,金山既在江中,而中冷泉遂不可得見;取水之法,常別制機器,以長繩縋入江中,既得泉水,以蓋蓋之,然後取出,所以不為江水所混。近來汲泉者既無其人,而知制此器者亦絕少,中冷泉乃在若有若無之間。
同治九年(1870)三月,江水淺涸,過客皆於此停舟,汲泉煮茗,始知泉上護欄、曲檻布置絕佳,乃日夜被江水沖齧,而不損壞,蓋數百年前之工程,其堅緻實不可及;而中冷泉之真跡,殆閱數十百年,而始見也。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江蘇無錫人,晚清外交家,光緒年間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著作有《庸庵全集》。其所記錄的《中冷泉真跡》,細緻地敘述了數百年前的中冷泉建築物,如“護欄、曲檻”,雖“日夜被江水沖齧,而不損壞”,讀來令人讚嘆,也讓人對古代鎮江能工巧匠的技藝精湛,與講究工程質量的高尚精神而嘆服。
前人筆記里,往往有稀見資料,這則《中冷泉真跡》之文,即使我們了解百年前的中冷泉原貌,也為探索中冷泉上岸歷史提供了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