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總體規劃(2016—2030年)

《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總體規劃(2016—2030)》(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由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會同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委會,組織中法聯合技術團隊編制完成,前期經省、市政府和住建部規劃司審查,原則同意規劃內容,並由住建部牽頭徵求相關部委意見,修改完善後上報湖北省人民政府,於2017年2月21日獲正式批覆。現將總體規劃主要內容對外公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總體規劃(2016—2030年) 
  • 編制單位: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委會
  • 獲批時間:2017年2月21日
編制背景,規劃原則,全域規劃,生態城市,產城融合,城城對接,節約高效,規劃範圍,規劃期限,規劃定位,規劃目標,城市規模,空間結構,產業類型,空間區劃管制,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緩衝區,城鎮建設區,生態保護,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區,馬鞍山生物多樣性核心區,生態廊道,生態農業區,文化發展,城市綜合交通,鐵路,道路,軌道,對外樞紐,

編制背景

按照中法兩國政府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關於在武漢市建設中法生態城的合作意向書》及其補充協定的相關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武漢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蔡甸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調整完善》,編制《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總體規劃(2016-2030年)》。

規劃原則

全域規劃

將生態城的發展與周邊區域統籌考慮,打造武漢西部重要的增長極。

生態城市

保障區域生態格局,注重生態修復、加強生態建設,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與人工生態環境和諧共融,建設生態文明。

產城融合

通過創新產業定位,促進高端服務業、高端特色商業、創新產業等支柱產業和旅遊、文化藝術特色配套產業融合發展,切實將生態城建設成為宜業宜居的城市發展典範。

城城對接

通過差異化、互補性研究,實現與主城區、蔡甸城關、東西湖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周邊區域的協調發展。

節約高效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最佳化城鄉空間格局,構建城市開發實體邊界,引導城市集聚發展、集約用地。

規劃範圍

生態城北抵漢江、南至馬鞍山及後官湖生態綠楔、西達鳳凰山產業園、東接三環線,總面積39平方公里。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2016-2030年,其中近期至2020年。

規劃定位

開發中國家應對環境保護問題的可持續發展示範區;我國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宜居新城典範;具有國際知名度和高吸引力,承載高附加值和知識經濟的大武漢增長極;中法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規劃目標

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將生態城打造為創新產業之城、協調發展之城、環保低碳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諧共享之城。

城市規模

至2030年,生態城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7平方公里,規劃總人口20萬。

空間結構

生態城規劃空間結構為“一軸、一心、多廊、多組團”。
一軸即新天大道空間拓展軸。依託新天大道、軌道4號線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打造生態城東西向空間拓展主要軸線,主要的城市功能和建設用地集中在該軸線上。一心即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依託什湖及周邊濕地,打造生態城生物多樣性核心區,確保預留足量的生態空間。多廊即多條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廊道。為保證南北向的生態聯繫和景觀的滲透性,結合香河、高羅河等水系和城市主要道路,打造以南北向為主的多條生態廊道,確保什湖與後官湖、漢江、馬鞍山等生態要素的連通,構建區域整體生態框架。多組團即多個功能混合的產城融合組團。基於既有的生態框架,採取組團式發展模式,沿新天大道空間拓展軸布局六個產城融合的組團,組團內部以混合用地為主,強調功能的混合。

產業類型

生態城應形成以發展高端服務業為支柱、以汽車整車製造與智慧型裝備研發為基礎、以生態示範型產業為補充的產業體系。其中高端服務業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研發、低碳生態技術、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生命健康、商務金融等。汽車整車製造與智慧型裝備研發主要包括汽車整車製造、新能源汽車研發、智慧型裝備研發等。生態示範型產業主要包括生態示範農業觀光示範、農業種植等。

空間區劃管制

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緩衝區及城鎮建設區三類空間區劃管制區。

生態保護紅線區

指需要嚴格保護的區域,以自然山體、水體及濕地為主,主要包括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區、馬鞍山生物多樣性核心區及重要的生態廊道,面積11.2平方公里。

生態緩衝區

指位於生態保護紅線區外,具有一定的生態保護價值,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的區域,面積10.8平方公里。

城鎮建設區

包括適宜開發區和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區域,總面積17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漢蔡高速以南,應依據規划進行合理開發。

生態保護

生態系統主要由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區、馬鞍山生物多樣性核心區、生態廊道、生態農業區組成。

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區

主要是將什湖周邊的水體進行水網連通,構建新型河道和溝渠系統,改造坡岸結構,修復坡岸生態系統,從而達到坡岸穩固、防滲、植生和攔截營養的目的。

馬鞍山生物多樣性核心區

包括馬鞍山山體本體線周圍50至300米內設立為山體保護區。減少外圍人為活動對自然山體的干擾,重點加強山體的保護和管理,加強農業用地保護和管理,對裸露地、採石破壞區域進行植被恢復,在坡度較大地段種植生態效益林,防止水土流失;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保護性開發森林旅遊資源,引導觀光旅遊業健康發展。

生態廊道

指生態城南北聯繫的生態廊道,是什湖生物多樣性核心區及馬鞍山生物多樣性核心區、後官湖的重要生態連線,且能有效控制城市增長。

生態農業區

作為分隔集中建設區的綠色基底,充分滲透綠地、農田、水體等自然因子。

文化發展

強調文化融合,將法國文化中最典型的優雅、自由、浪漫與本地域的知音文化相結合,創造獨特的文化氛圍;明確鮮明的文化主題,自然山水文化、地方歷史文化、法國文化三個文化主題相互支撐、影響,共同構成生態城的文化發展主題;完善各級文化設施,構建點面結合的多層級網路狀生態城文化服務設施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功能完善和特色鮮明的文化核心區,構建布局合理、滿足不同需求的社區文化設施網路;創立文化藝術品牌,創立文化產品與文化產業品牌,結合三大文化主題,樹立文化形象代表。

城市綜合交通

依託“新漢陽站(武漢西站)”,以“一鐵三軌四快”為構架,形成遠程輻射全國,近程輻射天河機場、主城區及周邊區域的快速、安全、高效的對外交通系統。

鐵路

生態城內預留蘭福高鐵,並在生態城附近設新漢陽站。

道路

形成由漢蔡快速路、新天大道、龍陽湖南路西延線及三環線、快活嶺路、四環線、知音湖大道組成的“三橫四縱”對外骨架路網。

軌道

形成“三線六站”軌道線網,軌道4(蔡甸線)、11、17號線對接新漢陽站,是生態城的主要對外公共運輸走廊。

對外樞紐

以新漢陽站為主體,形成武漢西部地區的綜合客運樞紐,近距離為生態城服務,通過軌道17號線,實現生態城與天河機場的高效聯接,形成“高鐵+航空”聯運體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