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榫

中榫

中榫是古代建築大木作結構中的一種榫卯結構,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線方式。凸出部分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或叫榫眼、榫槽)。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榫
  • 釋義:凹凸部分相互結合的連線方式
  • 功能:使兩部分結構能嚴密扣合
  • 領域:古建築大木作結構
分類,套用,作用,技術要求,

分類

幾十種不同的“榫卯”,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複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套用

建築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墊板、桁檁(桁架檁條)、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在中國建築中,原則上採取榫卯連線的方式,必要時也會用鐵釘。
家具
中國家具把各個部件連線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套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作用

榫卯被稱作紅木家具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線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家具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長短榫是在腿上部鑿出長短不同的兩個榫頭,與面上的卯眼相接,因兩榫頭高低不同,可以使連線更加穩固。長短榫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夾頭榫、抱肩榫、掛榫都會使用長短榫與面連線。長短榫是面板與線材連線中常見的榫卯結構。
楔釘榫是連線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常見於圈椅的扶手、圓形幾面、圓形拖泥等部位。楔釘榫是常見的線材連線結構。
燕尾榫是一種平板木材的直角連線節點,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為防止受拉力時脫開,榫頭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製家具中十分常見,常見於面板垂直拼接處。
抱肩榫是有束腰結構家具中常用的榫卯結構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並在斜肩向內鑿出三角形卯眼,相應的牙條亦作45°斜肩,並留出三角形榫頭,兩相扣接,嚴絲合縫。
穿帶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見。將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即為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
粽角榫多用於四面平家具中,常見於三根方材格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粽子角的格角,每個轉角結合都形成六個45°格角斜線。在製作時,三根料的榫卯比較集中,為了牢固,一方面開長短榫頭,採用避榫製作,另一方面應考慮用料適當粗碩些,以免影響結構的強度。
夾頭榫是連線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案形結體家具的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開長口,夾住牙條和牙頭,並在上部使用長短榫與案面結合。

技術要求

傳統榫卯結構技術要求:榫頭厚度小於榫眼寬度0.1-0.2mm,當榫頭厚度大於榫眼寬度時,由於擠壓引起膠液流失從而降低膠合強度,裝配時也容易使榫眼開裂。榫頭寬度比榫眼長度大0.5-1mm,硬材為0.5mm,軟材為1mm。榫頭長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並大於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直角榫頭的厚度:單榫接近於方才厚度的0.4-0.5,雙榫的總厚度也需接近此數值。榫頭端頭常做倒角處理以方便插入榫眼,若部件的橫截面超過40mm×40mm時宜採用雙榫。榫結合採用基孔制,榫頭厚度應調整到與方型套鑽相符的尺寸,常用的厚度有6mm、8mm、9.5mm、12mm、13mm、15mm等規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