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31

中棉所31

中棉所31(KC—2)是用中棉所16和轉Bt基因種質系110雜交,經連續加代和系統選育而成的,適合麥棉套種的中早熟抗蟲棉品種。1996—1997年參加全國抗蟲棉區試,1997年參加全國抗蟲棉生產試驗,1998年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棉所31
  • 作物類別棉花品種
  • 品種特性:轉Bt基因中早熟棉
  • 省級審定:(98)冀品審字第1號
基本信息,特徵特性,抗病蟲性,纖維品質,產量表現,適應性和適宜地區,栽培要點,

基本信息

育種者:郭香墨李根源劉海濤張永山付勇、強愛娣、趙禹
適應性和適宜地區:適宜黃河流域麥棉套種和河北省南部春播種植

特徵特性

中棉所31生育期117天左右,與中棉所17相當。植株塔形,根系發達,莖稈堅韌,抗倒性強。葉片中等,葉色深綠,花呈乳白色。鈴卵圓形,吐絮暢,色澤潔白,易收摘,果枝著生節位5—6節,株高70厘米,果枝9—12個,單株結鈴8—15個,鈴重5.3克,衣分37.6%,子指10.5克,衣指6.4克,霜前花率90.2%。

抗病蟲性

對三、四代棉鈴蟲抗性較強,是中棉所31的重要優點之一,一般可節約農藥投資80%。1997年全國抗蟲棉區試河北試點,中棉所31在少治蟲條件下,頂尖受害率2%,蕾鈴受害率8%;常規治蟲條件下,頂尖受害率2%,蕾鈴受害率1.1%。1996年全國抗蟲棉區試結果,常規治蟲條件下,中棉所31頂尖受害率3.89%,蕾鈴受害率8.35%;少治蟲條件下,頂尖受害率5.8%,蕾鈴受害率9.75%。
兼抗枯萎病和黃萎病。國家區域試驗指定檢測單位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對該品種抗病性檢測結果,枯萎病病情指數4.3,黃萎病病情指數7.7。

纖維品質

1997年河北省生產試驗纖維品質測試結果,2.5%跨長28.7毫米,比強度22.5cN/tex,纖維整齊度47.3%—48.6%,麥克隆值4.1。另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996—1997年測試結果,2.5%跨長28.5毫米,比強度21.8cN/tex,麥克隆值4.6。

產量表現

1996—1997年全國夏棉區試兩年結果平均,少治蟲條件下皮棉產量每公頃618.3千克,比中棉所16增產23.34%;常規治蟲條件下,皮棉產量每公頃669.6千克,比中棉所16增產0.4%。
1997年河北生產試驗中,皮棉產量每公頃769.5千克,比對照中棉所16增產15.3%,霜前皮棉產量每公頃667.5千克,比中棉所16增產8.9%,居參試品種之首。生產示範中,皮棉產量高達每公頃1446千克。

適應性和適宜地區

適宜黃河流域麥棉套種和河北省南部春播種植。

栽培要點

中棉所31播期以5月1—10日為宜,密度以每公頃6.75萬—8.25萬株為宜。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苗期以促為主,以水促肥,可適當噴施葉面肥,使現蕾前植株達到常規棉的生長水平。花鈴期增施氮、磷肥,及時澆水,防止早衰。及時去除老葉防止下部爛鈴。根據棉田長勢,在花期適當施用縮節安。棉鈴蟲防治要根據田間蟲情,一般二代不需要防治,三、四代要適當進行化學防治。其他蟲害防治與常規棉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