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杓鷸

中杓鷸

中杓鷸(學名:Numenius phaeopus):體重315-475克,體長384-455毫米。中型涉禽,眉紋色淺,具黑色頂紋,基部淡褐色或肉色,嘴黑色、細長而向下彎曲呈弧狀;頭、頸淡褐色具黑色縱紋;頭頂具乳黃色中央冠紋,頭兩側具黑色側冠紋,眉紋皮黃色。背黑褐色具皮黃色和白色斑紋。下體淡褐色,胸具黑褐色縱紋,兩脅具黑褐色橫斑。飛翔時可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細長而向下彎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腳藍灰色或青灰色。

棲息於北極和近北極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帶,通常在離林線不遠的沼澤、苔原、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有時也出現在無樹大平原。通常結小至大群,常與其他涉禽混群。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蟹、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西伯利亞東部和北美北部,越冬於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馬達加斯加和太平洋中島嶼以及南美洲。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身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中杓鷸頭頂暗褐色。中央冠紋和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緣淡色,具細窄的黑色中央紋;下背和腰白色,微綴有黑色橫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橫斑;飛羽黑色,初級飛羽內側具鋸齒狀白色橫斑;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內側初級飛羽與次級飛羽具白色橫斑。頦、喉白色。頸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縱紋。身體兩側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腹中部白色。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胸具更多皮黃色,微具細窄縱紋,肩和三級飛羽皮黃色斑更顯著。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細長而向下彎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腳藍灰色或青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315-355克,♀320-475克;體長♂400-430毫米,♀384-455毫米;嘴峰♂76-83毫米,♀78-88毫米;翅♂215-236毫米,♀226-245毫米;尾♂85-104毫米,♀83-125毫米;跗蹠♂53-59毫米,♀55-64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身環境

夏季棲息於北極和近北極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帶,通常在離林線不遠的沼澤、苔原、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有時也出現在無樹大平原。非繁殖期則多出現在沿海沙灘、海濱岩石、河口、沙洲、內陸草原、濕地、湖泊、沼澤、水塘、河流、農田等各類生境中,甚至出現在公園草地和高爾夫球場草地上。

生活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台灣和海南島部分為冬候鳥。春季以4-5月,秋季以9-10月遷經中國。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和覓食,但在遷徙時和在棲息地則集成大群。行走時步履輕盈,步伐大而緩慢,也常在樹上棲息,特別是當無適當的棲息位置時。常將朝下彎曲的嘴插入泥地探覓食物。飛行時兩翅煽動較快,飛行有力。
常分散單獨覓食,個體間並有保衛覓食地的行為。通常直接啄食,有時也邊走邊將彎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蟹、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貝寧、百慕達、不丹、玻利維亞、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蒲隆地、維德角、高棉、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賽普勒斯、捷克的、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哈薩克斯坦、肯亞、吉里巴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尼泊爾、荷蘭、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聖巴泰勒米、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和辛巴威。
遊蕩:阿富汗、布吉納法索、格瑞那達、約旦、列支敦斯登、斯洛維尼亞、塔吉克斯坦和維京群島。
中杓鷸分布圖中杓鷸分布圖

中國

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廣東、福建、香港、海南島、台灣和蘭嶼。其中部分在海南島和台灣越冬,其它地方均為旅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繁殖於北極凍原森林帶和泰加森林地帶,有時也繁殖於無樹平原。通常營巢於湖泊、河流岸邊及其附近沼澤濕地上。巢多置於離水域不遠的土丘或草叢下面乾燥地上。巢甚簡陋,主要為地上的淺坑,內再墊以苔蘚、草莖和樹葉即成。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的形狀為長卵圓形,顏色為藍綠色或橄欖褐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2-65毫米×36-44毫米,平均59毫米×41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4天。

亞種分化

中杓鷸(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中杓鷸中部亞種
Numenius phaeopus alboaxillaris
Lowe, 1921
2
中杓鷸北美亞種
Numenius phaeopus hudsonicus
Latham, 1790
3
中杓鷸指名亞種
Numenius phaeopus phaeopus
Linnaeus, 1758
4
中杓鷸東部亞種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