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館

中書館

中書館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元坑村,是中國現代足球發源地。1866年,瑞士巴色教會在元坑村建立教堂後,於1873年在這裡創辦了一間初等學校——中書館(現稱萃文中學),傳播近現代西方文化,同時把在歐洲剛剛興起的足球運動帶到中國。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主要貢獻,

地理位置

中書館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歷史文化悠久,前身是清同治時期的瑞士巴色教所建立的教堂,聲譽崇高。享有崇高的聲譽。她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沿革,經歷了艱難滄桑的時代變遷,發展成了今天初具規模的全日制完全中學。

歷史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瑞士巴色教會在元坑村建教堂後,選擇了一個風景宜人、環境幽靜的山坡,創辦了一間初等學校。這就是萃文中學的前身。
清同治十二年,教會創建了中書館(中學),課程開設文學(包括德文、經史、八股試帖、詩詞)、科學(包括物理、化學、數學、測量、幾何、三角)、哲學神學、體操、音樂等六科。光緒二年(1876),中書館增設師範班,培訓師資以適應教會增辦國小的需要。當年負笈前來求學者,遍及東江、梅江客屬十數縣和東莞惠陽寶安等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中書館遷於紫金縣古竹。民國十三年(1924),教會復辦中學,定名為元坑初級中學。至民國十六年停辦。
時光易逝,中書館後來改名為萃文中學,校址也從元坑村的小山上遷至紅旗村黃牛山背。如今,萃文中學依舊延續著中書館良好的教學傳統,其中影響後世最為深遠的當屬傳教士在此開設的體育課程,他們帶來的現代足球的遊戲規則,影響了整個粵東地區。中國大陸足球發源地
據1947年出版的《五華縣誌》記載,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這裡(長布元坑教會)創辦中書院,成為東、梅兩江第一所中學。當年的中書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有3棟占地達3000多平方米的歐式建築校舍。中書院在左邊山腰處修建了一條寬3米、長400米的環山跑道,在右邊山窩處開闢了一個草坪足球場,在球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踢足球,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當時在元坑中學就讀的魏錦新、江愛其、魏靈聖、李偉容、李華瑞、李其美、李興橫、李法春等成為中國內地第一批踢足球的球員。從此,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元坑村就成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梅州五華也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鄉。

主要貢獻

中國現代足球發源地
正式現代足球是有許多英國人合力提出並實踐和加以推廣的! 球傳入香港之後,又通過外國傳教士進
入中國內地興辦教會學校,率先教授足球運動,據1947年出版的《五華縣誌》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國巴色教會開辦了元坑中書館(中學),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使中國人第一次成為了踢足球的主角;中國最早出現足球傳授的年份是1873年,比天津上海廈門都早。同時嚴格意義上講,應該是由中國人自己從事現代足球運動的最早時間算起為準,而不應是外國侵略軍和傳教士。由此來看,現代足球於1873年傳入梅州五華縣長布鎮元坑村的最新考證,確定了現代足球在中國內地的發祥地和起源時間。
將足球運動帶入中國內地的兩位歷史性人物終於出場了,他們就是巴色會的傳教士畢安、邊得志。
色會是基督教新教差會,1815年9月25日成立於瑞士北部德語區的巴塞爾市,屬路德宗德國教會。出自當今瑞士網球天王費德勒家鄉巴塞爾的巴色會,是較早開展涉華活動的基督教教會,1847年開始向中國派遣傳教士,主要傳教區域在廣東客家地區。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力拒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境內“妖言惑眾”。巴色會的傳教多次被清政府驅逐,傳教士還曾被土匪打劫,幾乎性命不保,只能在香港傳教。結果在香港吸收了多名廣東五華長布籍的中國教徒張復興、徐復光、曾興等,這也是為何巴色會把五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傳教點的原因所在,然後通過他們返回家鄉傳教,終於漸成氣候,率先在五華成立教會。之後為了更好吸引當地民眾入教,巴色會的傳教士開辦學校,教授足球,終於讓足球運動重返中國。
為了增加中國學生對傳教士們的好感,巴色會把精通體育技藝,特別善踢足球的邊得志也派遣返回元坑。當時元坑中學的教室、校舍等歐式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上和山腰;該校針對山坡陡峭的地勢,從校園左側起修建一條3米寬的400米環山跑道;在山腳下的山坳里,有三面環山的草坪操場。在操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由邊得志教學生踢足球。有記載:“有時下課鐘聲方歇,球場上已騰起一片打球爭奪喧鬧之聲,故足球技術水準,一般都造詣甚高,而體格強健,則是普遍現象。”
更為難得的是,元坑中學也因此培育出了魏錦新、江愛其、魏靈聖、李偉容、李華瑞、李其美、李興橫、李法春等中國內地的第一批足球運動員,之後更是成為了足球運動在梅州地區傳播的火種。
由於把足球運動引入中學教育之中,頓時元坑中學聲名鵲起,不僅是五華本縣學子蜂擁而至,東、梅兩江各縣和東莞、惠陽、寶安等基督教教徒的子女,也紛紛前來負笈求學。1876年,元坑中學因此增設師範班,培訓師資以適應教會興辦中國小的需要。元坑一時也成為了巴色會在東、梅兩江的中心,人文薈萃之地。難怪當地人說起元坑無不驕傲,甚至稱華僑從海外寄信回家鄉,信封上只寫“中國元坑”,信件就可以準確無誤投到。
130多年前元坑中學的規模和氣勢,從之後易名為萃文中學的校歌中,就可略見一斑:
“巍峨浩蕩萃中,莊嚴璀璨萃中,建立在山半,圖式仿歐風,翠挹琴江,秀鐘石馬,如醒獅猛虎的蹲踞,有俯視一世之雄。這園地真是教育墾區,任何紅桃白李都可移來種,不分南北,不分西東,又是嶄新學府。三民為其綱,五育為中心,生活趣味濃。看看巍峨浩蕩莊嚴璀璨可敬可愛的我們萃中,文明種播四方,校譽垂無窮。”
對於中國足球而言,邊得志這位德國傳教士堪稱是足球運動傳入中國內地的開山洋鼻祖。曾實地到元坑考察足球發祥地的前中國足壇副主席董良田就感慨地說:“此情此景讓人傷感,我更加體會到為什麼中國足球上不去。我們缺乏對根源文化的重視,竟然連現代足球在內地的發源地都沒有妥善保護,談何發展?我們此行,可以說就是為中國足球‘祭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