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10號衛星

中星10號衛星

中星10號衛星是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第10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研製,2008年開始實施這顆衛星發射計畫,耗時三年。

“中星10號”衛星是一顆用於廣播和通信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是基於中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生產的第5顆衛星。該衛星設計壽命13.5年,裝載30個C頻段和16個Ku頻段轉發器,具有大容量、高可靠、長壽命等技術特點,將滿足中國及西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用戶的通信、廣播電視、數據傳輸、數字寬頻多媒體等業務的套用需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星10號衛星
  • 研製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公司
  • 穩定方式:三軸穩定
  • 發射時間:2011年6月21日零時13分
  • 轉發器數量:C波30個,Ku波16個
  • 設計壽命:15年
  • 運營商: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
  • 性    質:廣播衛星
  • 經    度:110.5°E
  • 極化方式:正交雙線極化
發射,運載工具,技術突破,意義,

發射

2011年6月21日0時1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中星10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星箭在發射場進行對接、檢測星箭在發射場進行對接、檢測
“中星10號”衛星發射升空約26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星箭分離,衛星成功近入近地點高度為207公里、遠地點高度為42225公里、軌道傾角為26.3度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運載工具

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38次航天飛行

技術突破

“中星10號”衛星突破了大功率太陽帆板驅動的大功率傳輸、首次大面積套用三結砷化鎵、改進蓄電池組設計等多項技術難題,並開創國際合作新模式,推動中國通信衛星的整星研製技術、團隊管理能力和國際合作水平邁上新台階。”是中國首次採用中方衛星研製平台和外方有效載荷進行合作的衛星,公用研製平台為東四平台,有效載荷為法國提供。
“中星10號”衛星是基於“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簡稱東四平台)的第5顆發射衛星,相對於前4發星,其轉發器路數最多、發射重量最大、功率要求最高。
“中星10號”衛星的功率傳輸需求大於11千瓦,必須對原來的大功率太陽帆板驅動(SADM)設計進行修改才能滿足功率傳輸需求,作為整星關鍵件,SADM關乎衛星安全,研製團隊決定採用國際合作方式進行研製,有效解決了SADM的大功率傳輸難題;由於三結砷化鎵電池片的光電轉化效率高,能保證太陽翼的輸出功率更大,從而滿足整星的功率需求,研製團隊突破相關工藝設計,首次在東四平台研製的通信衛星上成功大面積使用三結砷化鎵。
由於通信艙要運到法國去裝載有效載荷,“中星10號”研製團隊通過詳細力學分析,對通信艙的保持架加強、包裝箱合理減震等採取專門措施,最終確保通信艙運輸安全並在中法之間交接順暢。研製團隊還通過採用分區布局技術、改進蓄電池組設計等進一步提升東四平台能力,解決通信艙布局、熱控和大功率供電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創新國際合作方面,“中星10號”是中國首次採用中方衛星研製平台和外方有效載荷進行合作的衛星,公用研製平台為東四平台,有效載荷為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公司提供。
由於首次採用全新國際合作研製模式,為確保有效載荷與平台的接口匹配性,中法雙方設計師進行大量溝通協調工作,並聯合開展多項匹配試驗以確保接口匹配。“這次合作,不僅讓我們充分了解了國外衛星研製管理理念和方法、習慣,也讓法方對中國衛星研製實力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後續合作打下了基礎。”
2011年6月21日凌晨,“大功率、高可靠、長壽命”通信廣播衛星“中星10號”在西昌順利升空,28日傍晚成功定點。

意義

中星10號衛星將接替中星5B衛星工作,滿足中國及亞太地區用戶的廣播電視、數據傳輸、數字寬頻多媒體的套用需求。作為中星5B的接替星,中星10號衛星的各項性能均優於中星5B,具有大容量、廣覆蓋、強功率、高可靠、長壽命等特點。對確保國家信息傳輸安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中星10號衛星能繼續承擔政府和企業的重要通信傳輸業務,其成功發射和運營在政治經濟上都有重要意義。衛星廣播通信業務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保障體系之一,尤其是在應急狀態下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星10號衛星裝載30個C頻段和16個Ku頻段轉發器,覆蓋範圍更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