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為
國家級環境發展中心,中心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先進的科研手段,以其為環保部提供的高水平技術支持和為社會提供的優質高效服務,以其“中日環境合作的平台、國際環境交流的平台、對社會開放交流與培訓的平台”的重要地位,在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心是利用日本政府無償援助資金105億
日元和中國政府資金6630萬元合作建設的國家重點環境保護項目,於1996年5月5日建成投入使用,建築面積達24414平方米。中心擁有一流的環境分析測試儀器、收集處理環境信息的
計算機系統、防治大氣水質廢棄物污染的模擬實驗裝置、開展宣傳教育的音像製作與培訓設施等。中心還是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環境保護中心的重要組成單位,在地區環境合作和國際交流中發揮視窗、
橋樑和紐帶作用,是開展國內外環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的重要場所。
中心正順應國家環境發展的潮流、邁著堅實有力的步伐走向未來,為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與
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促進國際間的環境合作,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貢獻著愈來愈大的力量。
組織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下設6個部(實驗室)、1個研究所、1個辦公室、5個職能處(室):環境信息部、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部、環境技術交流與公共教育部、公害防治技術部、
環境監測技術部、開放實驗室;環境保護部
標準樣品研究所;環境保護部中日合作項目辦公室;辦公室(黨辦)、人事處、財務處、科技處、國際合作處。
機構
辦公室
作為協助中心主任及領導班子開展工作的
中樞管理機構,辦公室主要職責包括:組織協調中心全面的事務性工作,並作為各機構同中心領導進行事務聯繫以及中心同環保系統其他機構和單位進行業務聯繫的主要傳輸通道;督辦中心各項工作和環保部交付的各項任務的落實;負責中心的
公文管理和處理工作;擬定中心的重要工作計畫和方案;管理中心政務信息工作和辦公信息化平台工作。
人事處
作為環境發展中心人員管理的主管機構,人事處管理中心的人事、勞資、教育培訓、離退休等項工作,管理職工的錄用、調配、考核、晉升、任免和獎懲工作,組織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審和聘任,辦理中心
法人和各單位
獨立法人證書、機構編碼證書的年檢、變更等。
財務處
建立並管理環境發展中心的賬戶和財務檔案,負責事業費、科研攻關費、基建費、外資項目費及橫向創收經費的管理和核算工作,編制財務預決算,建立核算體系,進行稅務登記、財政登記工作,對中心所屬各部門和單位的
財務實施統一管理。
國際合作處
管理環境發展中心的外事工作,編制並組織實施中心外事、科技工作年度計畫,辦理重要外事活動、國際合作協定的申報,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國際合作活動,特別是對日的環保交流與合作,包括環保日貸項目及技術援助項目的日常協調管理;承擔環保法規和標準、環保部對外政策檔案和宣傳資料的翻譯任務;負責科技計畫的立項、組織申報和成果驗收的技術管理工作,負責科技成果的篩選、評價與推廣。
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內設綜合室、環境戰略與理論研究室、環境經濟與管理政策研究室、環境法規與體制改革研究室、國際環境政策研究所。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是為中國環境保護巨觀決策提供支持的國家級環境政策研究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緊緊圍繞環境保護部的戰略部署及重點工作,開展環境戰略、環境政策、環境法律法規等全局性、綜合性問題的研究,為環境保護領域重大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宣傳教育中心
內設綜合室、宣傳室、教育室、培訓室、音像室等部門和《世界環境》雜誌
編輯部。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是環境保護部面向各界進行宣傳教育和能力培訓的技術支持單位,開展面向公眾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負責全國綠色創建表彰及管理工作,對地方環保宣教中心能力建設提供技術指導,協助環保部開展幹部培訓以及各類專業技術培訓,攝製環保音像專題片。
信息中心
內設綜合室、套用室、網站室、網路室、技術室等部門和《中國環境管理》雜誌編輯部。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是環境保護部信息化工作和電子政務建設的技術管理與支持單位,主要承擔著環境保護部電子政務綜合平台管理與運行、重點業務套用建設與維護等職責,為環境保護部的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環境信息技術支持和服務。
環境分析測試中心
內設綜合業務室、分析測試技術研究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室和二 英污染控制研究室。
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作為科技部所屬的國家分析測試中心和環境保護部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技術支持單位,主要任務是配合環境保護部的管理工作開展環境分析測試新技術的研究,進行各種污染物分析技術培訓,承擔污染糾紛的仲裁性分析測試任務,面向社會提供環境分析測試和監測服務。
標準樣品研究所
內設綜合業務室、氣體樣品研製室、無機樣品研製室和有機樣品研製室。
作為我國環境保護系統唯一專門從事環境標準樣品研製、生產和套用服務的事業機構,環境保護部標準樣品研究所主要負責研究環境污染物計量標準、研製國家環境標準樣品、建設國家環境標準樣品體系,為全國環境保護及相關實驗室提供環境標準樣品以及能力驗證和臭氧校準等計量標準技術服務。
固體廢物管理中心
內設綜合業務室、廢物進口登記管理室、管理技術室。
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管理中心是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管理工作的技術支持單位。協助環境保護部擬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法規、規章和管理制度並進行廢物進口審核和相關監督管理,建立和管理全國固體廢物管理資料庫和信息系統,監督管理全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運行工作,指導省級固廢中心的工作,開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技術交流、培訓和諮詢工作。
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中心
內設綜合部、工業一部、工業二部、技術諮詢部、規劃部、生態部、研發部。
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中心為環境保護部環境管理提供環境影響評價領域的技術支持服務,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理論體系與技術方法研究,面向社會開展綜合環境保護諮詢。
環境認證中心
內設綜合部、市場部、
審核(檢查)部、CDM(氣候變化)部、技術部、研發部(低碳產品認證推廣小組)、培訓和人力資源部、綠色採購推進辦公室、督查室,下設華東、華南、東北、西南和福建等5個直屬辦事處。
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是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可的國家級綜合性認證機構,為社會提供環境標誌產品、有機產品、環境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職業安全健康體系、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認證、培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項目)的獨立審核。
會議中心
會議中心(北京蘭溪賓館)是環境發展中心為促進環保事業、實施國際技術合作和開展國際交流而投資建成的一座三星級飯店。賓館在為環保系統服務的同時,面向社會為國內外賓客服務。賓館擁有客房96套,設有多種規格的會議室、報告廳和餐廳,可對外提供會議及培訓方面的支持與服務。
物業公司
物業公司作為保證中心工作安全、正常運行的後勤機構,承擔著中心後勤保障和辦公大樓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業務
環境戰略研究;
環境政策體系研究;
環境管理政策研究;
環境經濟政策研究;
環境外交政策研究;
《環境科學動態》出版;
相關培訓與諮詢服務。
成果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政策體系研究(2007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大氣顆粒物碳質組分測定與單顆粒分析表征(2007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
環境遙感監測軟體平台與業務運行示範(2007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綜合信息平台開發研究(2005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研究(2005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中東部生態調查與評估(2004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二惡英排放規律及其控制對策研究(2004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
20種新國家環境標準樣品的研製(2003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沙塵暴與黃沙對北京地區大氣顆粒物影響研究(2003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2003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模擬裝置系統設計和建設(2001年國家科技成果獎)
有害廢物分析測試方法和標準物質研究(1998年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歷史
1988年8月,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10周年,時任
日本首相竹下登與時任中國總理
李鵬商定由日本政府提供一筆無償資金援助中國的環境保護項目,合作建設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1992年5月8 日,舉行了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奠基典禮,正式開工建設。
1992.5~1996.5,建設期間的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1996年5月5日,中日友好環保中心舉行落成典禮。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日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中國環境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中心綜合能力的提升過程中,中日環境技術合作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中心員工的自主努力是重要的內因。從1992-2006年,中日環境技術合作先後分三個階段,歷時近十四年。
第一階段專項技術合作(1992-1995年)的目的是給正處建設中的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培養技術人才和提供技術準備。3名日本常駐專家、11名日本短期專家獻身技術合作,開展了以人才培訓為主的合作活動12項,派遣了24名技術人員赴日進修,接受了價值7500萬日元的援助器材。合作期間,中日雙方本著邊建設邊科研的思路,共同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如沙塵暴前期研究工作等。第一階段技術合作為中日中心儲備了人才,彌補了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的不足部分,為中心的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專項技術合作(1996-2000年)及後續合作項目(2001-2002年)是以促進中日中心在各領域形成能力、發揮作用為特點。在此期間,日本派遣長期專家20名,短期專家52人次,提供了價值1.25億日元的援助器材,中日中心派遣30名進修生赴日學習,合作開展的項目74項,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後續合作項目重點是沙塵暴與黃沙問題的合作研究和二惡英的測定技術開展合作研究。通過第二階段專項技術合作,中心各部門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獨自進行的科研及活動總計175項。同時,作為中日環境合作的視窗,中日中心在政府間合作和民間合作活動中也日益活躍,在“100個城市環境信息網路系統建設”和“中日合作環境示範城市建設”兩個項目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階段專項技術合作(2002-2006年)及後續合作項目(2006-2008年)的目的是繼續加強中日中心能力建設,並在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合作。JICA為第三階段技術合作共派遣了長期專家16名,短期專家123人次,提供了價值1億3629萬日元的器材。通過中日中心派遣的赴日進修生達到76名。雙方的重點合作分為兩大領域,一是環境政策,包括循環經濟等6項內容;二是技術轉讓支援領域,包括二惡英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分析技術、固體廢棄物再資源化、酸雨監測能力、地方環保局長崗位培訓等內容。通過第三階段專項技術合作,提高了中日中心在重點領域的研究能力,並逐步形成了一些國內領先的優勢領域。
中心配套設施齊全,儀器設備先進,擁有各種研究、實驗設備3000多台件,有一流的環境分析測試儀器,聯接全國的環境信息網路系統和環境管理套用計算機系統,防治大氣、水質、廢棄物污染的模擬實驗裝置,開展宣傳教育的音像製作與培訓設施。
在人才隊伍方面,中心總體上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的科研與管理技術隊伍。中心在編工作人員有271人,其中:高級職稱72人、中級職稱79人,
博士20人、
碩士65人、具有大學學歷140人(含大專),綜合性科學研究和管理服務隊伍的力量和素質不斷得到充實和提高。
在業務方面,中心在環境戰略與政策、環境宣傳教育、環境信息、環境分析測試、環境標準樣品研發等方面都形成了優勢領域,共同構成了中心在國內的優勢地位,某些方面在國際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
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心收穫了累累
碩果,支持了政府部門環境管理職能的發揮,推動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促進了企業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對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