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貨幣論

中性貨幣論是一種資產階級貨幣理論。它認為貨幣數量變動對於產出、就業等經濟變數無實質性影響。“中性”是指貨幣對實物經濟的影響而言的。“中性貨幣論”的理論淵源是早期的“貨幣數量學說”,而後者又是薩伊定律的理論再現。薩伊定律認為“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賣就是為了買。也就是說,貨幣在交換中只起瞬間的媒介作用,它本身並無效用,只能用以購買具有直接效用的商品,所以,賣出的商品從邏輯上講,並無將其長期保存的必要,必須立即支出,購買其他具有直接效用的商品,以滿足消費或生產的需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性貨幣論
  • 出處:《財經大辭典》
  • 類別:資產階級貨幣理論
這樣,貨幣除了轉瞬即逝的媒介作用以外,對實際經濟並不發生什麼影響,貨幣不過是反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公式 (M · V=T·P=GNP) 中的一個乘數因子 (其中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M表示貨幣數量,T表示實際總產出,P表示一般物價水平)。在V、T一定的情況下,M·V=T·P就構成了早期貨幣數量論的方程式,其含義是: 在V一定、T不變的情況下,流通中貨幣數量M的增減只影響一般物價水平P,而對實際產出和就業沒什麼影響。“中性貨幣論”是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貨幣理論。19世紀末,瑞典經濟學家威克塞爾以其著名的“累積過程理論”,將貨幣引入一般經濟分析之中,打破了“貨幣中性論”和傳統的“二分法”,最先探討了貨幣影響實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到了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進一步將貨幣引入經濟生活,抨擊了“貨幣面紗觀”,將貨幣經濟和實際經濟融為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