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的分葉過多,可分4 葉甚至於5-6葉以上,若5 葉者超過0.05時,又稱為中性粒細胞的核右移。是由於造血物質缺乏,使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或造血功能減退所致。主要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和套用抗代謝藥物治療後,感染的恢復期,也可出現一過性核右移現象。

基本介紹

  • 名稱: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 所屬分類:血
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症狀,

正常值

白細胞自動計數儀:(2-7)×10^9/L (2000-7000/mm3)。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例增加  (1) 可能是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癰疽、癤腫等。也可能是全身感染包括肺炎、敗血症、化膿性扁桃體炎、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濕熱、急性闌尾炎、白喉、急性膽囊炎等。  (2) 可能是鉛、汞、安眠藥、洋地黃類、安替比林、砷中毒、蟲毒、異種蛋白吸收。也可能是代謝性的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妊娠中毒症等。  (3) 血液病如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4) 組織壞死:心肌梗死、壞疽、新生物壞死、燒傷等。  (5) 其他如腦出血、腦腫瘤、手術後、庫欣綜合徵、黏液性水腫、惡性腫瘤、惡病質等也可造成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例。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例減小  (1) 重症感染如重症敗血症、粟粒性結核等。  (2) 傷寒、副傷寒、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體感染、原蟲病(瘧原蟲、黑熱病、原蟲感染)等特殊感染。  (3) 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貧血、白細胞減少性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血液病。  (4) 有機溶酶、抗腫瘤藥物、抗甲狀腺藥物、抗痙攣藥物、磺胺類藥物、酚噻嗪類、氯黴素、合黴素等的藥物影響。  (5) 放射線照射:放射病等。  (6) 系統性紅斑狼瘡、斑替(Banti)綜合徵、肝硬化、費耳替(Felty)綜合徵等也可造成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比例。  (7) 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細胞減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家族性良性嗜酸性細胞減少症等。  (8) 其他還可能是惡病質、血液透析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懷疑患有血液病、感染的人群。有炎症表現的人群。

注意事項

不適宜人群:患有白血病的人群,血小板缺乏的人群。  檢查前禁忌:禁止吸菸,注意休息。  檢查時要求:無特殊要求。

檢查過程

抽血檢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目。

相關疾病

巨幼細胞性貧血

相關症狀

急性貧血,慢性貧血,貧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