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邊緣論,一譯“中心與外圍論”。“世界體系分析”理論的一部分。20 世紀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開始在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及比較教育學家中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心-邊緣論
- 別名:中心與外圍論
中心-邊緣論,一譯“中心與外圍論”。“世界體系分析”理論的一部分。20 世紀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開始在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及比較教育學家中流行。
中心-邊緣論,一譯“中心與外圍論”。“世界體系分析”理論的一部分。20 世紀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開始在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及比較教育學家中流行。主要指西歐、美國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中心)與亞非大陸及拉丁美洲...
中心-邊緣理論,即“核心邊緣理論”。關於城市空間相互作用和擴散的理論。以核心和邊緣作為基本的空間結構要素,核心區是社會地域組織的一個次系統,能產生和吸引大量的創新;邊緣區則是另一個次系統,與核心區相互依存,其發展方向主要取決於核心區。兩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空間系統。在空間系統發展過程中,核心區通過...
一是前工業化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產值比重小於10%,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小。城鎮發展速度慢,各自成獨立的中心狀態。區際之間經濟聯繫不緊密,城鎮的產生和發展速度慢,城鎮等級系統不完整。二是工業化初期階段:城市開始形成,工業產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間,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
核心–邊緣論,解釋區域空間演變模式的理論。主要是從發達與欠發達地區之間關係的角度闡述自由市場經濟中空間結構演變的理論。是美國地理學家J.弗里德曼在瑞典經濟學家G.繆爾達爾和美國經濟學家A.O.赫希曼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解釋 認為在一個地區中,一個或幾個區位的初始增長中心會持續吸引勞動力、資本和商品的流入...
中心與邊緣現象 中心與邊緣現象(phenomenon of center and periphery)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定義 依附理論運用於比較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觀點之一。認為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大學在國際知識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而開發中國家的高校處於“邊緣”。出處 《教育學名詞》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