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原子中的鬼粒子

中微子:原子中的鬼粒子

《中微子:原子中的鬼粒子》是一部2005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微子:原子中的鬼粒子
  • 類型:紀錄片
  • 製片地區:美國
  • 片長:52 分鐘
  • 上映時間:2005年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770625 
劇情簡介,

劇情簡介

中微子被稱作原子中的鬼粒子ghost particle。這是 Feynman 發現的。
Neutrino中微子:核反應和超新星爆發中產生的一種粒子,比原子更基本,質量很小或沒有質量,幾乎不與物質發生作用;中微子不帶電荷,運動速度達到(如果其質量為零)或接近光速(如果其具有質量)。
τ子(陶子)中微子Tau neutrino 近代物理學研究認為,物質的最小構成單位不是原子和分子,而是被稱為夸克和輕子的更小粒子,它們的尺寸不足原子的十億分之一。目前已知的夸克和輕子各有6種,所有物質都是由這12種基本粒子組成的。這也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主要內容。
夸克包括下、上、奇異、粲、底、頂6種。輕子也有6種,即電子、電子中微子、μ子(繆子)、μ子中微子、 τ子(陶子)和τ子中微子。此前,科學家們陸續通過實驗檢測到了除τ子中微子外的其它11種基本粒子,但卻一直沒有發現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原子核在衰變前後的能量不一致。瑞士物理學家泡利對此提出假設,有種新粒子“竊走了”能量。後來的發現證明泡利的假設是正確的,物理學家費米遂將這種微小的中性粒子稱為中微子。中微子無處不在,以光速飛奔,卻又幾乎不與周圍的物質作用。在自然界裡,中微子產生於太陽內的放射性衰變過程,或者宇宙射線中,它可以揭示宇宙質量及浩瀚太空中各種星體的許多奧秘。
1982年,美國費米實驗室科學家用實驗支持了τ 子中微子存在的假設。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證實τ子中微子是標準模型中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中微子,但他們無法找到直接證據。
1994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生維多里奧·保羅內和費米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布雷南·倫德博格提出了“τ 子中微子直接觀測器”的構想,並得到了費米國家實驗室的支持。直接觀測器於1996年建造完成。從1997年開始,美、日、希、韓的54名科學家用它探測 τ子中微子,歷時三年終於找到它存在的證據。
中微子的發現,對於人類揭開物質構成之謎以及探求宇宙天體奧秘等都有重要意義。但此次發現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並不意味著粒子物理學篇章的完成。研究人員正在探索中微子是否有質量,其結果就有可能影響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並使人們對宇宙的演化、構成等有更深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