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催眠術

中庸催眠術

《中庸催眠術》從集體催眠術的技術入手,分析了《中庸》其邏輯建模的方式,對比於龍樹大師因明學邏輯形態的格式,來試圖比較出孔子‘中道思想’,與龍樹佛教中道思想的差異性。闡釋千年華語環境之下,兩個不同文化體系下的諸多概念共用,又各為邏輯內涵的地域文化奇觀。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庸催眠術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19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 作者:昌迦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801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庸催眠術》從集體催眠術的技術入手,分析了《中庸》其邏輯建模的方式,對比於龍樹大師因明學邏輯形態的格式,來試圖比較出孔子“中道思想”,與龍樹佛教中道思想的差異性。闡釋千年華語環境之下,兩個不同文化體系下的諸多概念共用,又各為邏輯內涵的地域文化奇觀。由於本書是對《中庸》一書全文的逐句點評,所以昌迦禪師將重點對孔子中庸思想,做邏輯與概念的分析,與以往人類已有的邏輯成就做現代判斷。

作者簡介

昌迦法師,1964年出生於上海,俗姓蘇上海劉氏子,祖籍廣西是壯族後代。曾學習於丁立人私人畫室。20世紀80年代末投師於四十七代臨濟宗比丘密參禪師,得其禪宗法脈。長期敢力於傳統文化研究,2010年於九州出版社出版《論語鏡像》一書。

圖書目錄

一、引言
——巫術中的集體催眠術
二、序文
孔子與龍樹
三、焦點中庸
1.悖論的開端
2.“小世界”悖論式
3.“柏拉圖一蘇格拉底”悖論式
4.二進制衝突的精神與物質
5.“孔丘悖因”
6.“拓撲環帶”悖論式
7.“雙重夢”悖論式
8.偽娘理論
9.以柯伐柯
10.“蠕蟲與橡皮筋”悖論式
11.“無窮倒退”悖論式
12“理髮師”悖論式
13.巫誠
14.加權配天
四、總結
五、附一
《中庸》全篇註解
六、附二
涉及本文的射影幾何焦點透視學補充
後記

後記

此書的主體內容,乃是刻意為忠實還原古漢語原貌的《中庸》譯本研讀,並在原文和譯文之下,去逐條加以點評和總結,進而所集成的文稿。因明學邏輯的運用和判斷議論,由於加入了比較獨特的焦點式邏輯這么一個數學新理論,它可讓東方邏輯與西方邏輯統一起來。所以對《中庸》的分析,此書擁有著比較充分的議論工具。這應該感謝龍樹大師倡導的大乘理義一一“空”的建立,以及它在中國大地二千年的哲學傳播,“空”在哲學上建立的意圖就是為了以般若智宋分析一切。從此,我們不再會只是簡單地相信那些,用華麗的辭藻所堆砌起來的古文,而是單刀直人原文邏輯“古人的胸膛”。見證佛陀本懷,與見識孔子的真實心理,在邏輯與概念所構成的符號文本上,因明學都是共通可用的。在個人言行對比佛陀言教上禪宗稱之“印證”,而在對外部某人某學說上的觀察,則稱之為“勘驗”,我此書勘驗了《中庸》。
世人都以為凡宗教皆是唯心主義的模式,但另有一種也被稱之“宗教”的教育,它的基本原理卻不是唯心主義的,這就是佛教。佛教中,有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約束條款。
佛教理論哪些原理是不唯心的呢?首先是“三法印”這條,它從根本上體現了非唯心主義的判教觀,佛教的判教觀念決定了什麼主義才符合於佛教。這“三法印”有三條: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靜涅槃。
首先是“諸法無我”,它翻譯過來就是說,符合佛法的一切觀念,都不會是以個人意志為真理,真理沒“我”與他的區別。這條是講真實的“法”——法則,是具普被眾生的共性,所以其中不存在“我”的主觀性,也不存在唯心的“我”態。由於“無我法”的提出,沒有了“我態”的觀念,觀察必然是要求客觀和實證的。即然生命中實行的觀念是否定“我態”的,那么生命意識上已明了:這個生命之外的“我”,是心理上的一個不具真實性的假相。它沒有實體、也沒有繼承於肉體之外的“靈魂”性,靈魂之類可去繼承“我”的特徵,在佛法的法則中被永遠的剔除了。所以,佛法在“三法印”的鑑別中,不承認靈魂、鬼神、仙妖、上帝和閻王,以及讓這些子烏虛有的東西們,所可以居住的天堂和地獄,托於他們而立的所謂“法則”,也皆歸於舊文化的灰燼。“諸法無我”把脫離了物質條件的,所謂的“精神的靈魂性”首先給否決掉了。諸法無我,是立足於“法”和“我”兩端做出議論的一個判例。“既有法,何有我”,所以真正的佛法指出,追求靈魂上不滅的“我態”,乃是一個人類的大妄想。認識到了這點,才是佛法的真理體會者。
第二條是“諸行無常”。直譯是指:人類觀察行為所得的結果是多種多樣的,“常”是形容所觀察到的一種恆定態。這是強調了人類心理的主觀經驗,會幹涉到觀察行為所得到的結果,各個主觀心理會對物質的描述產生不同的作用。這條法印的提出,為上面的“諸法無我”提供了理論依據。主觀心理的“我態”,是個“無常”的心理現象,而非實有靈魂的繼承者。“無常”一詞,準確地勾勒出了佛教反對唯心主義靈魂觀的關鍵字。
第三條是“寂靜涅槃”。這條法印是指出了真正佛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給人類提供無有爭議的共識。“寂靜”一詞,體現了真理被實踐後的認同。“涅槃”是指修行者成就的傳統歸宿,它不關涉到“死亡之後”,死亡之後要繼續的“我”永遠只是個無根的妄念。所以並不是生命之外的事,而是在生與死之間的生命過程內,一個真理法則的印證和共識。這條也是支持前兩條法印的基礎,是有關佛法“目的論”的範疇約束。直譯為:當生命用它的生命區間來印證了真理後,所得的結果即無言的喜悅。
三法印中,“諸法無我”主張了唯物主義的人生觀;“諸行無常”承認心理行為對人類觀念的反作用力,這是佛教世界觀的總結;“寂靜涅槃”是佛教的方法論,它明確指出了議論真理之目的,是為了在生命間本然共識的體驗中,達成了生命無言的喜悅,而不是其她。
這三條之所以稱為“法印”,是因為它是認可某一理論或實踐,是否達到與佛理相統一,所必需經過考量的一個最重要的信用“印證”,用其去考量法印的俱存否,是鑑定個人思想的必要工具。不論你的名頭多大,智慧多高,在理解佛典和佛法上,若不能順利通過三法印的挑剔,即是修行的不到位。這種傳統的看法,已是千百年來佛教的各宗派,所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則。事實也是如此,對修行人言論和文章正確與否的研判,判教規則的“三法印”給了人們一個最為可靠的理論省視工具。
有人問,大乘佛典有不少涉及了天堂地獄鬼神的確鑿字句,難道佛陀本人的言教不符合“三法印”嗎?其實,大家只識經文表面的字句,不知佛陀的大乘經典里,更有著“三諦”來讓我們把握。天堂地獄鬼神字眼的層面,只是歸在“假諦”的性質上,它並不是“真諦”法理。假諦是為真諦服務的邏輯設定,假諦是邏輯學上最簡單的一種表達方式,文學上稱之為寓言的比喻法。假諦內容的邏輯命題確定就是“假”的,沒人會認為寓言便是真實的,它只是一個假設。所以,假的命題所涉的內容物,如那鬼神天堂和地獄,都一併歸於“非真”的。
佛教以明言擁有著寓言的“假諦”,而成為其“非有神論”的理論證明。這種對經典應持的辯證態度,稱之為“道諦”的中道觀念。而“三法印”實際上就是歸屬於“道諦”的,真假諦上的修持者應當行於道諦。行於道諦、以“三法印”為鑑別的手段,揭示了人們在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重視到寓言內在的無神論特徵,以及寓言假諦與理論真諦間有機的哲學關係。
簡而言之,假諦內部所述的因果邏輯,是“非真”的;而真諦內部所揭示的因果,則是“非假”的。所以“三法印”要求人們在言行把握上如得魚而忘筌,做到棄“非真”收穫到“非假”。又如剝筍去殼的袒露真心,真諦人手而鬼神自無。因此,念讀擁有豐富比喻內涵的大乘經典,“三法印”是自鑒與他鑒所必需經過的“道”!不能經過三法印勘驗的神神叨叨言行,無論他名頭多大,無有是處。
承認傳統佛教辯證唯物主義的約束條款,這個“三法印”對我們修行人的指導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覺而覺他的能力。
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來觀察真理與否,是佛教傳統里很好的學術習慣。事物的變化依緣的變動,也有各類的表達,變化是無常多樣的。人們所總結出的事物法則,是不以個人“我”的意志改變的。真理乃是普被觀察的可證共許。達到雙方主客觀的心服口服後,就必然會回歸於身心的寂靜。寂靜了才是我們一期辯證修學的涅槃結局,才是修行之路的一個完美結束。
應該感謝百年前德國的哥德巴赫先生和他的“哥德巴赫素數猜想”,他的猜想題讓我發現了新的邏輯議論結構——經典射影幾何學平行線匯於焦點上的質數議論,對它的數論發現和邏輯學套用,讓我能夠很方便地統一分析那些精粗不一的邏輯形態。而過去,我不曾見到有這么一個簡潔的方式,起碼在佛教因明學上是不曾有過。我不敢專美於我所獨知,也許對大家有用,供給大家分享。感恩本師佛陀的同時,也感謝我的恩師密參大和尚,是他親手引我人了佛門,並親自指點了我對素數猜想方向的因明學課題。感謝我的另一位師父,雲居山大茅蓬的首座和尚傳來禪師,是他親自領眾為我們做出坐長香的示範榜樣,他那嚴厲的規矩訓誡讓我永生不忘卻。我還要感謝我在社會上的朋友們,其中有學習佛法的眾佛弟子、過去軍校的同窗兄弟、上海書畫界的朋友們,是他們為我的修行和研究提供了清淨的修行生活條件和切實的物質基礎。於此,我一併的以普利之心表示誠摯的回向。
釋昌迦2011年4月16日寫於海上靜七茅蓬西窗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