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禪院

中峰禪院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松谿縣舊縣鄉,院俗名留洋寺,據舊縣誌記載,始建於唐景福元年,即公元892年,可謂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峰禪院
  • 地點:福建省南平市松谿縣舊縣鄉
  • 時間:公元892年
  • 俗名:留洋寺
中峰禪院的來歷,禪院保存現狀,

中峰禪院的來歷

故老相傳,當年鄉民聚眾獵虎山中,有神僧騎虎而出,遂請法師修建道場。今寺旁大石尚遺有虎跡,人稱伏虎壇。歲月悠悠,最初的院址已無可考,到宋時有李氏兄弟發起捐資興建,之後又歷經興廢,現存規模是清康熙年間重建時規劃的。抗戰期間,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創建的“漳湖師範”暫避戰亂,曾在此辦學5個月之久。文革浩劫大部分的建築被毀,僅存大雄寶殿及邊廊部分。1983年,禪院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給予開放後,才又興建了現在的幾座大殿。
中峰禪院中峰禪院
中峰禪院名稱的由來已不可考。或是“環塗皆山也”,我獨居其中,因地勢而得名。又有人云,其名和禪院對面樹木蔥蘢,形如金鐘倒扣的鐘峰有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遠山霧竹疊翠,溪澗流水潺潺,田疇上紫雲英正值花事,從林中間或有翠鳥鳴幽。“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山門兩側的對聯道盡了中峰禪院的唐詩意境。當我們迷惑於“潮”字的含義時,山風過處,松竹搖曳之聲果然如驚濤入耳,令人心曠神怡。

禪院保存現狀

走進寺內,窄長的甬道和高聳的山門,成了俗界和佛界的分界線。沿著中軸線,天王殿、韋馱殿、蓮池、大雄寶殿、觀音殿依次排列,對稱有致,而左近則是地藏王殿和新建的鐘樓。
“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轉入後院,更是一番風景。桃紅李白,修竹滴翠,而長勢正旺的菜園則體現了“農禪並重”的宗旨。據長老介紹,這裡原是禪院的庫房和練武場。縣誌記載舊時禪院規模很大,圍牆內的占地就近五十畝,共有殿堂、方丈樓等建築群落36幢,僧舍客房近百間以上,實為閩浙邊境最大的禪院。雖幾經興廢,沿著古老的圍牆探跡,依然可見禪院昔日鼎盛時期的風采。
佛地覽勝,快意事有二。一是領略殿堂樓閣的建築風格,二是觀賞歷代集留的珍貴文物。
最能體現古代建築風采的,當數終日芳香充盈,明燈長燃,梵音悅耳的大雄寶殿,這也是禪院的重心所
在。現存的寶殿為清康熙五十年所建,為正方形純木結構,四柱頂梁,斗拱舒托,飛檐畫棟,氣勢雄偉。有趣的是屋頂斗拱之間,雕刻著四個人像,二個素麵,二個黑臉,各朝一方。凝是四方力士,拱護著大殿和西方佛主。而新建的牌坊式三門琉璃履頂,彩繪金雕,鉤檐斗角,正中額以佛家箴言,其金碧輝煌和大雄寶殿的古樸疑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禪院各建築上多飾鳳鳥魚龍,其中以形態各異的龍居多,這既體現了民族的圖騰崇拜,又體現了佛家八部天龍的傳說。
禪院內有頗多的文物可供觀瞻。這鏽蝕厚重的鐵罄,其聲音仍然鏗鏘悅耳;這古樸大方的水缸,其花紋依然清晰可辯,只是這塊不知出自何時的古碑,其字跡已被時光所侵蝕,透出了歷史的蒼涼,而禪院中保存的清代住持和知縣題留的三塊橫匾,皆為書家難得的上品之作。
步出寺門,四周景點多多,盡可使人飽覽一番。
寺前伏虎壇的兩塊碩大的圓石,傳說為金雞蛋所化,雖石上布滿鑿孔,兀自頑固不化。
寺後寺側數棵參天古樹下,清光緒年間興建的祖師塔陵和歷代禪師塔墓坐落其間。
沿後山幽靜的山路迂迴而上,白鶴仙閣巍然屹立於千仞高山之顛,
“碧溪橋畔留古蹟,雲徑卷舒本無心。”由山門向西南順溪而下,宋淳佑年間的石拱橋靜臥於參天古木之下。站在古橋之上,聽潺潺流水,沐浩浩山風,真是一件不可言傳的樂事。拾階緩步而下,有“達泉”、“於菟嶺”、“虎溪”、“石壁源”等摩崖石刻,字皆二尺見方,筆勢凌厲奔放。更有攏米岩、流米岩、牛背石等景點,不一而足。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春日晴好天氣,到此間靜看自然造化,一敞郁集胸懷,何嘗不是一件賞心樂事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