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布局
劉勝墓坐西朝東,開鑿山岩做墓室。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部分,整個墓室完全是模擬墓主生前所居宮殿建築。在墓道盡頭,南北各有耳室一間,穿過寬敞的中室進入後室,全長51.7米,最寬處32.5米,最高6.8米,
墓道長20餘米。南耳室為車馬房,內葬裝飾華麗的馬車6輛,馬12匹。北耳室內藏糧食、魚肉類、滿缸的美酒以及各式各樣的飲食用具。中室最為寬敞,方形,長15米、寬12米,兩座宴會用的木質帷帳(已朽爛倒塌)十分精美,這是供死者靈魂飲酒作樂的廳堂。中堂的西端有後門一道,門扉上有銅質鍍金獸面銜環一對,打開石門即進入後室,內又分主次兩室,主室長約5米、寬4米,由石板砌成,四壁塗紅色,室北正中有漢白玉棺床,上置劉勝棺槨。整座墓內有排水系統,溝溝相通,最後流入滲井內避免了水浸損害。
墓穴結構
劉勝夫婦墓系鑿山為陵的大型崖墓。
南北並列,墓門相距約120米。劉勝墓東西全長51.7米,南北寬37.5米,最高處6.8米,容積約2700立方米。竇綰墓東西長49.7米,南北寬65米,最高處7.9米,容積達3000立方米。兩墓形制和結構大體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南
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部分組成。後室分為門道﹑主室和側室三部分。洞室頂部作拱形或穹窿頂,壁作弧形,墓內有排水設施。中室和後室之間設有石門。劉勝墓的甬道﹑耳室和中室﹐竇綰墓的中室,建有瓦頂木構房屋。劉勝墓墓道口以土坯封門,竇綰墓以磚封門,中間澆鑄鐵水。
陪葬品
兩墓內隨葬品6000多件(套﹑副),品種齊全,放置有序。以陶器數量最多,銅器次之,還有鐵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和紡織品等類。劉勝墓南
耳室和甬道象徵車馬房,放置車﹑馬;北耳室象徵
倉庫和磨房,放置盛貯糧食﹑魚肉及炊飲的各種陶器﹑石磨和推磨牲口;中室象徵廳堂,放置大量銅器﹑陶器﹑鐵器﹑金銀器等生活用器;後室象徵內室,放置棺槨及貴重物品。竇綰墓隨葬品布置情況與劉勝墓相似。特別重要的是第一次發現了兩件完整的“金縷玉衣”和鑲玉漆棺。“玉衣”全部由長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等玉片拼合,玉片各角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加工編綴。玉衣分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竇綰玉衣全長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劉勝的髹漆棺槨已朽。竇綰用鑲玉漆棺,棺內壁鑲滿琢磨光滑的玉板192塊,外壁塗漆,並用玉璧裝飾。棺蓋和棺的兩側壁各鑲 2行玉璧,每行4塊,棺的兩頭各鑲1塊大玉璧,共26塊。
隨葬品中的銅器造型優美,裝飾華麗,鑄工精湛。其中很多銘刻“中山內府”,如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錯金銀鳥篆文壺、鎏金銀蟠龍紋壺﹑鎏金銀鑲嵌乳釘紋壺﹑騎獸人物博山爐和各種燈具等,都是難得的藝術瑰寶(見滿城漢墓青銅器),劉勝隨身的佩劍經檢驗是經過多次反覆鍛打﹑表面經滲碳﹑刃部淬火處理而成的,屬於百鍊鋼工藝的早期產品,是中國古代煉鋼術的傑出成就。
出土文物
墓內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尤以“金縷玉衣”“
錯金博山爐”聞名海內外。有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漆器、陶器、絲織品和大型真車馬、小型偶車馬及五銖錢等。其中最為精美的是銅器,如鎏金銀鑲嵌乳釘紋壺、鎏金銀蟠龍紋壺、
錯金銀鳥篆文壺、錯金博山爐、鎏金“長信宮”燈、錯金嵌綠松石朱雀銜環杯等,均屬漢代青銅工藝之精華。在鐵器中,有低碳鋼、中碳鋼、“百鍊鋼”製品和固體脫碳鋼製器。另外還出土了用於針灸的金、銀醫針 和用於計時的銅漏壺等。
金縷玉衣
劉勝和
竇綰均以“金縷玉衣”作為殮服。劉勝的玉衣由2498片玉 片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竇綰的玉衣由2160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約700克。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
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與金縷玉衣等一同出土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據考證,長信宮是漢景帝時皇太后竇氏(景帝之母,劉勝之祖母)居住的宮殿,此燈原是宮中之物,由竇氏送給她心愛的孫兒的。燈的整體形象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宮女身體中空,頭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她左手托燈座,右手提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即以手袖作為排煙燼的虹吸管,兩者結合得渾然一體,處理得十分自然。燈的結構也很精巧,燈座、燈盤和燈罩都是可以拆卸的,圓形燈盤可以轉動,兩塊瓦狀的罩板能夠開合,因而能任意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亮度的強弱大小。點燈後,虹吸裝置使蠟燭燃燒時的煙燼通過宮女的手臂納入體中,從而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潔。燈座可以盛水,這便能使吸入宮女體內的煙燼溶於水中。這件銅燈不僅體現出卓越的設計匠意,把實用功能、淨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結合成一體,也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煉技術。在裝飾上採用通體鎏金,燦然發光,顯得富麗華美,讓人過目難忘。
宮燈概述
通體鎏金,燈體是一位跽坐掌燈、優雅恬靜的宮女。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
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
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據考證,此燈原為西漢
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歸
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後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於本族裔親
竇綰。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
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鎏金銀蟠龍紋銅壺
壺通體用鎏金、鎏銀工藝裝飾。全壺金銀相間,黃白互映,異常華麗。壺底銘文顯示此壺是主司膳食的官用來盛酒的器物。鎏金銀蟠龍紋銅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59.5厘米、腹徑37厘米,重16.25公斤,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侈口、束頸、鼓腹、圈足,腹部一對鋪首銜環。壺通體用鎏金、鎏銀工藝裝飾。口部和圈足飾鎏銀捲雲紋帶,頸部飾金銀相間的三角紋帶,腹部飾四條獨首雙身的金龍相互翻卷蟠繞,並綴以金色捲雲紋。鋪首鎏金。蓋面飾三隻鎏金夔鳳,蓋緣飾鎏銀捲雲紋,蓋豎三鎏銀雲形鈕,捲雲紐鎏銀。紋飾金銀相映,
富麗堂皇。壺內壁髹朱漆一層。壺底銘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並重二鈞八斤十兩,第一”等字,鐫刻潦草不規整。
其他相關
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的王族墓區,除劉勝夫婦墓外,還有18座陪葬墓,分布於陵山南坡,皆以長方巨石疊砌,上圓下方,每邊長15米,高4~7米,下有豎穴洞室。其中一座墓出土銘刻“食官容五斗重七斤九兩”的銅鼎和其他銅器等。據《史記‧五宗世家》記載,劉勝“有子百二十餘人”,這些陪葬墓應是劉勝未能就封的子孫及其家族的墓。
滿城漢墓發掘後已原地封存,禁止開山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