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黃憲(獻,號敬齋)到
安南國加封陳日暄,回國途中在海上遇到風暴,官船隨波逐浪飄到長洲,黃憲辭官到長洲開村,並在村中建有一間侯王廟,廟中除供奉神像外,還供奉木雕龍頭、龍身、龍尾,作龍圖騰崇拜,於每年的農曆四月八均在廟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轉龍。
明清時期,醉龍開始興盛。
據《
香山縣誌》(乾隆志)記載:“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於廟,曰轉龍頭。是日裡人奉祠,鑼鼓旗幟,歌唱過城市,曰迎神,家以錢米施之,或裝為神龍,歌舞數日而罷。”
另據《香山縣誌》(道光志)記載:“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諸神廟雕飾木龍,細民金鼓旗幟,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轉龍。”
1951年後,醉龍開始沉寂。
1996年,藝人開始發掘整理醉龍的有關內容。
舞蹈特色
主要流程
舞醉龍的儀式一般在每年四月八浴佛節的前一天晚開始作準備,這一天,長洲村各廟宇誦經浴佛至黃昏後,在子夜時分,村民到各廟宇進香酬神,習武之人進香祭祀後,將供奉在神像前的木龍抬出,擺放在廟前的神案上拜祀。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長者率眾主持“開光點睛”儀式。長者一邊口念咒語,一邊手持用清水浸泡的柚子葉水,從龍頭到龍眼、龍舌、龍角、龍身、龍尾依次為龍開光。拜祀後手舉木龍行三拜九叩之禮,鞭炮齊鳴,舞木龍者在手持長柄三股鐵叉,德高望重武師率領下,從廟前一番舞蹈後,旋即入廟在神像前繞拜桌三圈祭祀,稱之為轉龍。
醉龍內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請龍、三拜九叩、喝酒、席間舞龍、灌酒、巡遊。原先舞醉龍者是拜祀過程中隨意舞龍頭、龍尾,稱為轉龍,後發展成為四月八民間藝術巡遊項目。在巡遊途中,舞龍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則又強灌,如不肯飲,則含酒噴之,務必使舞龍者醉之。
醉龍的形式是在鑼鼓擊樂伴奏下,舞龍者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兩人為一組,根據情況可分四、六、八、十組不等。另外,數名捧酒罈的壯漢,不時上前給舞龍人噴灌酒以助威助興,務使舞龍人一直保持醉意而舞,以表達對神龍的虔誠祭祀和舞出矯健翻飛的神韻。其舞法獨具特色,龍頭與龍尾不必連線,採用南拳馬步和對打招式的組合形式,兩人相對而舞。基本動作有:“游龍醉步”“麒麟步”“起步蹬躍”“騰雲躍海”“左右旋跳”“高擎低穿”“前後絞蹲”等。醉龍的動態強調昂首威嚴與蹣跚醉態。步法動作有踉、蹬、躍、旋、蹲、插、剪、鉤、撐、扳、蓋、壓、抓等。要求是:身正眼明,落膊肘沉;馬步紮實,臂活腰靈;拳掌有力,寸度準穩。動作變化與銜接的規律是:龍頭高則龍尾低;龍頭左,則龍尾右。醉龍根據舞龍人的情緒與舞步動作的變化,司鼓靈活掌握,擊出抑、揚、頓、挫和快慢,主要是渲染與烘托場面和氣氛。
整個醉龍活動結束後,將神龍道具送回鄉祠、神廟或漁行,由專人保管,待第二年活動前,再修飾、漆髹一新備用。
基本套路
1、臥龍探水,爺馬歸槽,主要是開始時拜祭的動作。
甲、乙二人面相對,站“四千馬”(以下;準備動作均同此)。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攀低穿”第一至四拍動作;第五~六拍,向右轉一圈;第七~八拍,甲左腿稍屈膝向後抬起,右手“托龍頭”向右前下方伸出,左手“托掌”,身左擰。乙右轉四分之一圈,右腳旁邁成右“旁弓步”深蹲,右手“提龍尾”橫於胸前。左手“托龍尾”,身前俯,二人對視。
2、左顧右盼,跪地穿龍,舞蹈開始後,表現祈求風調雨順的訴求。
第一~六拍,同“臥龍探水,帶馬歸槽”第一至六拍;第七~八拍,甲右腳旁邁成右“旁弓步”,右手“提龍頭”高舉,左手“按掌”從胸前推出,眼俯視乙。乙右轉四分之一圈,俯身成左“跪蹲”,左手“提龍尾”,雙手於胸前互繞一圈,隨即左手向有前送出成“托龍尾”,右手托左肘,眼斜視甲;第九~十拍 做第一至八拍的對稱動作。
3、麒麟步走,升龍頭,表現舞者獨占鰲頭的決心。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雙手“托提龍頭”“托龍尾”;第五~六拍 甲做“左右旋跳”第三、四拍的動作。乙動作對稱;第七~八拍,甲左腳旁邁成左“旁弓步”,做“高擎低穿”第七、八拍動作。乙左轉一圈左腳旁邁成左“旁弓步”,右手“提龍尾”於“按掌”位,左手“托掌”。二人對視。
4、橫掃千軍,靈貓捕鼠,表現在舞者在捕魚時與風浪搏鬥的敏捷。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躍”;第三~四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動作;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動作;第七~八拍,甲左腳旁邁成“四平馬”,雙手“托提龍頭”於右腰旁,眼平視乙。乙右腳旁邁成右“旁弓步”,上身右傾,右手“提龍尾”向右乾伸,左手按右下臂,眼斜視甲。
5、大展紅旗,車身迴旋,表現村民在習武時互相切磋技藝的情形。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左右旋跳”;第五~六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的動作;第七~八拍,甲做“橫掃千軍,靈貓捕鼠”第七至八拍動作。乙做“四平馬”,左手“托龍尾”旁抬,右手“托掌”。二人對視。
6、龍躍左右升(低),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擎低穿”,舞者在切磋技藝之後來一次比武的動作。
第一至四拍動作;第五~八拍,甲做“高擎低穿”第五至八拍動作。乙腳的動作同甲,上身向左前俯,右手“托龍尾”伸於左前,左手於“提襟”位“按掌”。二人對視。
7、霸王別姬,進步起形,表現在搏擊風浪後取得勝利的喜悅。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動作兩次,雙手“托提龍頭”“托龍尾”;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動作;第七~八拍,前空地,擺上大碗酒、大塊肉、九大簋,以招待村中父老鄉親,晚宴上,尤其是魚欄行的搬運工人,席地而坐,盡情痛飲。平日搬搬抬抬右“踏步全蹲”。甲右手“提龍頭”向前平伸,左手握龍體末端。乙左手“按掌”於右肩前,右手“托龍尾”從左臂下向前穿出。
8、金龍現爪,拐步起形,慶祝勞作之後五穀豐登的歡樂。
第一~六拍,同“霸王別姬,進步起形”第一至六拍動作;第七~八拍,甲右“前吸腿”,左手“提龍頭”高擎,右手五指彎曲呈爪狀從胸前向前推出。乙左腳旁邁順勢身轉向左,雙腿深蹲右膝跪地,上身向左前傾,右手“按掌”,左手“托龍尾”上舉。
9、迴旋身法,前後倒剖。以游龍的方式反映出團團圓圓的喜慶。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游龍醉步”;第三~四拍,同“橫掃千軍,靈貓捕鼠”第五至六拍動作;第五~六拍,同“橫掃千軍,靈貓捕鼠”第七至八拍動作;第七~八拍,二人各自做第五至六拍的對稱動作。
10、白鶴企田基,弓步箭手。一整套舞步的達致高潮的部分。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躍”;第三~四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動作;第五~六拍,二人側身相對。甲右“前吸腿”,右手“提龍頭”高舉,左手拉開至“山膀”位,俯視乙。乙左腳旁邁左“旁弓步”,左手“托掌”,右手“提龍尾”向右前平伸出,斜視甲;第七~八拍,做第五至六拍的對稱動作。
醉龍舞常用隊形圖案有:雙龍出海、橫∞字形、之字形、四角方形、梅花形。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套路動作只是一般的醉龍舞動作,如果舞者即興發揮,則無嚴格的節拍規定,表演時只要甲、乙二人默契配合,就能舞出神韻。
器具樂器
醉龍舞主要的器具分為:木雕龍頭、龍尾、龍身、酒埕、打擊樂、鑼鈸等。
1、木雕龍頭:古代木龍主要以當地的樟木為材料,或以其他雜木,由當地的木匠經過原木開料、刨鑿、雕刻、插角、打磨、上豬料、上彩、描金而成。雕好的木龍要彩繪出黑眼、紅嘴、白牙、綠鰭,紅身、金鱗的色彩。然後擇吉日請法師開光,供奉於廟宇。從現存的明代木龍和清代木龍遺物來測定,木龍殘長88—90厘米;通高約28厘米;龍角長15厘米;手工雕刻鱗片;龍身厚8厘米;龍身脊背視有三角型龍鰭;龍身通高15厘米。龍的造型以各個時代的造型為主。龍頭張嘴,上齶朝天,龍眼直視而突出,龍角三丫六角斜插在龍眼後腦上。龍尾造型隨龍身,刻有龍鱗、脊鰭,龍尾有圓形和三角形之分,通常約60厘米,與龍身合為一體但分開舞動。古代木龍有三種形制:一是一截木料雕成,長90厘米左右,包括龍頭、龍身、龍尾;二是兩截龍,用兩截木料雕成,龍頭長88厘米,龍身長60厘米;三是三截龍,用三截木料雕成,龍頭長83厘米,龍身長57厘米,龍尾長60厘米。
2、酒埕為日常盛酒的陶壇,分大、中、小三種:大的通高40厘米,腹徑40厘米,圓口無流,口徑10厘米;中埕通高25厘米,腹徑20厘米,圓口有流,口徑10厘米;小壇通高20厘米,腹徑18厘米,圓口無流,口徑5厘米。舞醉龍時,多用中壇和大壇。
3、打擊樂器主要是獅鼓,獅鼓用木製成,多為杉木,用彎刨拋光,用火加熱成彎板,用木釘鉚接,上黑色漆油,彩繪花卉圖案,再用兩道竹篾環加固,鼓面為牛皮單面製成,獅鼓通高60厘米,鼓面直徑58厘米。
主要分支
長洲醉龍舞
又稱柴龍舞、木龍舞、舞龍船頭、舞醉龍等,始於宋代,起初主要是村民在四月八浴佛節時,諸神廟雕飾木龍,村民在拜祭時,將廟中的木龍抬出,醉舞中衢,以逐疫。此舞蹈主要是以家族傳教而傳承,主要以三拜九叩的形式來展示洪拳武術。該舞蹈以家傳為主。
張溪舞醉龍
張溪歷史上逢四月八舞醉龍,當地習慣稱為轉龍、舞龍船頭等。每年四月七日晚在當地的十五座廟拜祀,飯後醉酒舞龍船頭,然後一直到周邊的員峰、南下、老安山、沙崗、槎橋、岐頭、北山等地舞醉龍及舞獅和武術表演。張溪舞醉龍源於清,盛於民國,特別是在民國34年(1945年)抗日勝利期間沿襲至1950年較為盛行。木龍實為插在龍舟的頭部和尾部。較為重和大,必須要有武術功底才能舞動。
沙溪舞醉龍
沙溪舞醉龍主要在象角和聖獅一帶。時間在四月八浴佛節期間,當地人稱為舞柴龍、舞木龍、洗街(意為逐疫)等。平時將木龍供奉在關的廟裡,木龍分為二節:龍頭通長86厘米;厚10厘米;寬13厘米;龍尾通長81厘米;通高18厘米;厚9厘米。舞醉龍要抽籤來定人選。初七晚到廟宇酬神後,喝酒舞醉龍,到村內沿街舞動以逐疫。另在開船到廣西運貨時,為祈福,村人也要舞木龍。此俗沿襲到20世紀50年代沉寂。
大涌舞醉龍
大涌鎮舞醉龍主要分布在南文村、青崗村、疊石村等自然村。按舊俗在四月初七晚酬神時,以花炮墜地之地選出青少年舞醉龍。初八日到各村巡遊舞醉龍。分為龍頭、龍尾二節。沿襲到1951年沉寂。
濠頭舞醉龍
習慣上濠頭村每年四月八舞醉龍,當地人稱為耍龍船頭。於初七晚到北極殿酬神後,飲“金花酒”,取木龍行三拜九叩之禮後,邊喝酒邊到各村巡遊至初八。
澳門舞醉龍
澳門原屬中山,清初大量中山籍人遷居到澳門聚居,同時將醉龍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帶到澳門。其醉龍舞蹈沿襲長洲村的醉龍習俗,主要流行於各大魚欄行。發展到民國期間,將木雕龍角改為三丫六角的鹿角。活動時間在農曆四月八浴佛節,套路為傳統套路。
流行地區
醉龍源於中山
西區的長洲村,並從長洲輻射到
石岐張溪、沙溪、大涌、火炬開發區濠頭等地。除此以外,它還經由早年從長洲等地移民澳門的中山籍邑民傳到澳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醉龍融會了武術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自古以來深受中山當地民眾歡迎,影響及於周邊地區。中山醉龍的表現形式新奇獨特,具體形態豐富細膩,別具風格,是中國傳統龍文化和酒文化的巧妙融合,舞蹈藝術和民間武術的統一,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承狀態
由於城市化的影響和
外來文化衝擊,加上醉龍的主要傳承人年事己高,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瀕臨滅絕,中山醉龍面臨著生存危機,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物簡介
黃金漸,男,1964年生於廣東省中山市。2015年,被
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舞·醉龍)項目中山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是中山長洲黃氏醉龍舞第六代傳人。家族淵源薰陶和自幼嚴格訓練,使得黃金漸的醉龍舞基本功紮實,關公踢四門、老樹盤根、挽龍三拜、三星賀龍、退步尋龍、金雞獨立、臥龍探青、雪花蓋頂、翻天覆地、飲酒高龍等套路動作流暢自然,不僅融合了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還運用醉拳的套路,結合醒獅的舞步表演,突出酒醉後舞龍的形態,能夠充分體現了醉龍舞“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神形兼備的特色。
保護措施
2005年,西區長洲醉龍隊重建。
截至2016年,黃金漸累計授徒百餘人,每年培訓學生超過兩千人次,其中黃杜全、張坤樂、何偉棋等徒弟,已完整掌握醉龍舞的技藝要點,並能參與醉龍舞演出。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醉龍)項目保護單位中山市西區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檔案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中山市西區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檔案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4年2月24日,醉龍參加廣東的元宵節巡遊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