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山港街道一般指本詞條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火炬開發區”),又稱中山港街道,隸屬於廣東省中山市,地處中山市東偏北部,北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橫門水道,東至橫門出海處,南至南朗街道,西至東區街道,北隔橫門水道與民眾街道相望。轄區總面積7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常住人口28.99萬人,戶籍人口11.23萬人。

南宋,屬永樂鄉。1995年1月,中山港管理委員會改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截至2021年10月,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轄7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康樂大道31號。2021年9月8日,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2021年12月1日,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生物醫藥)入選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廣東省首批特色產業園名單。

2020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79億元,比上年增長2.7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別名:中山港街道、火炬開發區
  • 行政區劃代碼:442000003
  • 行政區類別國家級開發區(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地理位置中山市東偏北部
  • 面積:90 km
  • 下轄地區:7個社區
  • 政府駐地:康樂大道31號
  • 電話區號:0760
  • 郵政編碼:52843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人口數量:28.99 萬(截至2020年末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沙邊遺址張惠長故居
  • 車牌代碼:粵T
  • 地區生產總值:404.79 億元(2020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名稱來歷,民俗文化,文物古蹟,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南宋,屬永樂鄉。
明、清,屬得能都。
民國時期,屬第四區。
1949年10月30日,張家邊成立第四區。
1952年6月,改稱上四區。
1953年3月,成立張家邊區。
1957年3月,設區為鄉,分設張家邊鄉和濠頭鄉。
1958年9~11月,改張家邊鄉和濠頭鄉為張家邊公社和燎原公社。
1959年4月,分設張家邊公社和南朗公社。
1961年1月,成立張家邊公社管轄張家邊、南朗、翠亨。
1962年6月,張家邊區管轄濠頭、張家邊、西椏、小隱4個小公社。
1963年,合併為張家邊公社。
1966年8月,成立紅旗公社。
1983年11月,成立張家邊區公所。
1985年11月,設張家邊鎮政府。同年12月劃入中山市城區,成立張家邊區辦事處。
1990年10月,成立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1990年12月,成立中山港區辦事處籌備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1年,正式成立中山港區辦事處。
1991年3月,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3年1月,原張家邊區、中山港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併為中山港區,屬市政府派出機構,中山港區黨委、管委會領導班子由市委、市政府任命。設立中共中山港區委員會和中山港區管理委員會。
1995年1月,中山港管理委員會改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轄7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康樂大道31號。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區劃詳情
張家邊社區
博凱社區
聯富社區
六和社區
城東社區
海濱社區
中山港社區
——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山港街道地圖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中山市東偏北部,北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橫門水道,東至橫門出海處,南至南朗街道,西至東區街道,北隔橫門水道與民眾街道相望。轄區總面積70平方千米。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地形地貌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地形分為山丘和平原兩大類,地勢由西南向東傾斜,南部為丘陵地帶。主要山脈有馬鞍山、大常山、煙管山、飛鵝山、大王頭山、百稔嶂山。境內最高峰百稔嶂山位於區南部神涌村,海拔277.9米;最低點大王山位於街道東部二洲村,海拔42米。

氣候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低緯,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太陽高變角大,陽光輻射量豐富,常年氣溫較高;瀕臨珠江口,夏季風、颱風帶來大量雨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因此,形成光熱充足,雨量充沛,乾濕分明,災害較頻的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較高,歷年平均為21.8℃,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7月最高,達28.4℃,極端最高氣溫達36.7℃,極端最低氣溫-1.3℃。氣溫的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最高22.6℃,最低為21.2℃;年最大降雨量2784.2毫米,最小降雨量1336.2毫米(1989年),2004年8月29日降雨量高達294.4毫米。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水文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轄區河網交錯,有河涌15條,總長66.0千米。

自然災害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霜凍、低溫陰雨、寒露風和暴雨等。颱風災害年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6~9月。1955~2011年,對全區有影響的颱風128個。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64年9月5日,強颱風正面襲擊張家邊,陣風12級,降雨211.5毫米,村內外成澤國,道路交通癱瘓,舊會堂和許多民居吹倒,張家邊國小有11間課室倒塌,造成10人喪生、數十人受傷或被大水沖走。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鄉村

自然資源

橫門水道:橫門水道上接小欖、雞鴉、石岐水道,在港口鎮大南尾匯流而成。因此水道流向為橫向,出口處象橫開的口,故稱橫門。出口處的小島稱橫門島,水道稱橫門水道。水道向東流經民眾、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等3個鎮區的邊界,至橫門島馬鞍則分南、北兩支分流入珠江口。由大南尾至馬鞍頭河段長12千米,馬鞍頭至爛山河段(北支)長3千米,馬鞍頭至橫門口河段(南支)長3千米,總長19.87千米。流經本區河面平均寬500米,低潮時水深3.5~6米,設一等航標,可航行1000~3000噸位輪駁船,是江門、廣州、梧州等地區通往中山和港澳地區的主要航道之一。中山港坐落在橫門水道兩岸,是區農田主要排灌河,排灌面積7800畝。汛期最大流量8220立方米/秒,在西北的石岐水道的東端河口,築有東河口水閘,淨寬160米,為中山市最大的排水灌溉、防洪防潮水閘。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古樹逢春
地下水源: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部,原鵝盆墩地面,昔日是狗坎田有1眼溫泉,泉深1.2米,直徑0.5米,泉面不斷有氣泡冒出,水溫燙手,達70℃。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水鄉

人口

截至2020年末,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常住人口28.99萬人,戶籍人口11.23萬人。

經濟

2020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79億元,比上年增長2.74%。

交通運輸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交通發達的珠江口,廣珠高速公路京珠高速沿海高速江中高速公路建設中的廣珠輕軌、中山至香港的海運交通相互交匯,距離深圳機場僅需1個小時,距珠海機場約半小時,形成了現代發達的交通體系。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科技新城
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和廣珠鐵路在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設有站點。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20年末,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公辦中學2所、國小11所,民辦學校6所,在校中小學生3.64萬人;幼稚園40所,在園幼兒1.23萬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20年末,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公共圖書館12座,展覽館(博物館)3座(含私營)。

醫療衛生

截至2020年末,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公立醫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衛生技術人員1112人,病床820張。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轄區內有天然港口——中山港,東出珠江口,直通伶仃洋,同香港隔海相望。因中山港港口名而得名。

民俗文化

中山城區東面東鄉(今火炬區)一帶的濠頭、陂頭、白廟、元山、起灣、土巷、鰲溪、大嶺、陵崗、張家邊等鄉村,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民謠——東鄉民謠。它一般是村民在田間勞動、男女傾訴感情、女子出嫁、陪嫁和村民表達生活感受時傳唱的歌謠。它的主要內容是反映東鄉一帶農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感受,歌詞與東鄉的地理環境、人物風景、風情習俗和生活際遇等息息相關。民謠歌詞飽含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具有濃厚的嶺南民間文學色彩。但是,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日漸年事已高或逐漸離世,年輕一代缺乏繼承的熱情,東鄉民歌已經處於瀕危狀態。
東鄉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話或東鄉話傳唱,有敘事歌、嘆情歌、風俗歌、送別歌、陪嫁歌、哭喪歌等多種類型。其中敘事歌有《拆蔗寮》《水仙花》《傻佬嘆五更》等;嘆情歌有《望夫歸》《三爺盡孝》等;風俗歌有《一個花碗打開十三邊》《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別歌有《送軍歌》等。哭喪歌有《百歲燈》《女作哭》《買水歌》等。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東鄉村民都用自己的民歌表達心中的情感。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東鄉民歌手李玉燕演唱
濠頭舞龍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民國初期已流傳至今。濠頭人將舞龍稱做“耍龍”。濠頭“耍龍”的特點就是大,屬於“重龍”,僅龍頭就重35公斤,全長41米,龍分四大部分,龍珠、龍頭、龍身、龍尾,而在龍身的周邊布有龍爪。按習俗,濠頭金龍是在每年的佛旦節,即農曆四月初八晚上進行,首先為金龍塵垢,點睛。金龍在舞動時,是由龍珠帶動引起龍頭左右擺動。金龍在進柵門時,先向左點三下頭,然後向右點三下頭,最後向中間點三下頭,然後便開始做出各種陣式。在每一次的藝術展演中,都會由70多個濠頭的小伙子同時舞動巨龍。他們的重頭戲是“雙龍爪珠”,這是濠頭民間藝術隊的一個重要標緻——濠頭金龍。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獅龍表演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濠頭飄色作為其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濠頭飄色最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與其他民間藝術並存和沿襲。濠頭由於元明時期大量南海、番禺、順德、新會等地氏族遷徙而至,人口不斷地增多,其民間藝術也相互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過去的飄色有“信子”、“出會景”等稱謂。據現有地方史料佐證,濠頭飄色巡遊活動沿襲至清朝晚期是最鼎盛的。以往的飄色巡遊,多在春秋祭祠時,以及重大的神誕日而搞的社火活動中出現,到清朝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每隔三年舉辦一次盛大的飄色巡遊活動。濠頭飄色,主要由色櫃(或稱色板、色箱)、色芯、色腳、色梗、色槓等組成。傳統的飄色色櫃,多用人抬著行進。以色彩艷麗、色芯嬌俏、講究力學、色梗幼細、造型大方、裝置奇妙、內容含蓄、形態典雅、玲瓏飄逸而名揚海內外。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飄色
江尾頭村農曆五月初八放彩炮,是江尾頭村民間文化傳統。在數百年前,因為村民的農田水稻受蝗蟲、水災侵害。有一位經商的村民,生意失敗了,來到江尾頭村龍母廟求拜,回家之後生意果然好轉,得知龍母娘娘神通廣大,這位村民樂助資金酬謝神恩。村里老年者為紀念龍母娘娘五月初八誕辰,組織村內善男信女購買禮品(如金戒指、家私、布匹等物件)酬謝神恩,燃放彩炮。凡幸運拿到炮膽的村民,一年內樣樣順利,心想事成。幾百年來,江尾頭村五月初八龍母誕燃放彩炮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江尾頭村龍母廟彩炮
濠頭木龍,濠頭木龍別具一格,龍分三截,有雄雌之分,體格之大為眾木龍之首,木龍全身金黃,鰭翠綠,鼻前兩條長須上掛彩球,唇下朱紅鬍子一尺來長。按照習俗,濠頭木龍舞是在每年四月初七晚上11點左右進行,之前要為木龍洗去塵垢、點睛,這樣才能為村裡帶來大豐收。舞龍地點就在北極殿前的坪子上進行。每年四月初七晚上,無疑是濠頭村最熱鬧的時候,濠頭村全村人都會聚集在北極殿前的坪子上翹首期待木龍的出現,將坪子圍個水泄不通。晚來的村民只得在人牆之外聽聽鑼鼓聲。濠頭木龍曾作為重頭戲出現於2002年的慈善萬人行中,還角逐過“山花獎”等民間藝術獎項。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濠頭木龍
開發區民間藝術團由威風鑼鼓隊、民間武術隊、8支龍獅隊、金龍隊、木龍隊、太極功夫隊、東鄉民歌隊、曲藝隊、器樂隊、幼兒體操隊、健身舞隊、等多個隊伍聯合組成,擁有近700人的強大陣容。民間文藝團內的各隊伍平時訓練刻苦,藝術造詣不斷提升,經常受邀參加中山市、開發區及其他地區各類大小型活動,受到各界的讚賞。如民間武術隊、龍獅隊參加海內外的比賽、表演活動;太極功夫隊參加市萬人行活動;威風鑼鼓隊參加電展會開幕式迎賓表演等。

文物古蹟

大環華陀廟宮花遺址,位於宮花村,屬沙丘遺址。其遺物散布範圍約1000平方米。該遺址所採集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陶器兩類。石器有石錛、石網墜、石祖等。陶器類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器形有高頸敞口、敞口折沿罐等,陶器花紋有繩紋、曲折紋、素麵、米字紋、小方格紋等。屬於新石器晚期、戰國時期至漢代的文化遺址。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大環華陀廟
水洲山炮台,位於沙邊村的水洲山上,建於清代鹹豐四年(1854年)。水洲山高24.71米,全山面積約8000平方米。炮台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圓形,正中設有3間室做駐兵用,四周共有13個炮位,原有鐵炮5支(已失)。炮台用夯土牆修築,土牆高4米,厚0.9米。1990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水洲山炮台

風景名勝

中山火炬開發區有得能湖公園、華佗山公園.珊洲生態園、沙邊碉樓、廚邦醬油文化博物館等旅遊景點。
得能湖公園,火炬開發區中心城區康樂大道側,坐落著一占地240畝的得能湖公園。公園因人工開挖的得能湖而得名。湖的正面是牌樓,湖邊周圍綠樹婆娑,左右兩側建有涼亭和走廊,石雕十二生肖排例在涼亭邊,湖中修建兩座五曲橋。得能湖公園一年四季免費向市民開放,湖內培育了冬荷、中山紅台、逸仙蓮等十幾個荷花品種。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得能湖公園
華佗山公園,位於火炬開發區大環村內的華佗山公園,是中山市極其珍貴的文物和勝景,因始建於1902年、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華佗廟而命名。該公園是2010年火炬開發區文化工程、民生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經過1年多時間的建設,一期工程已正式向市民開放。公園以“華佗廟”為核心,以“外科鼻祖”華佗為歷史文脈,沿山而上,華佗像、藥香園、浮雕牆、山頂八角塔等眾多景點,集聚了自然生態、綠色環保、中醫理療、康體運動、休閒養生五大中心功能。占地38.05公頃,海拔116.65米,登山徑既有樓梯,也有坡度比較平緩的環山馬路,可滿足耐力不一的市民的需求。園內四季常青、花無斷時、底蘊深厚、清新雅致,宛如世外桃源。其中,位於公園山腰處的華佗廟是公園的中心景區,始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面積94平方米,為硬山式頂、一進三間式布局。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港街道)
華佗山公園

著名人物

呂文成(1898—1981),廣東音樂演奏家、作曲家。生於張家邊大環村。
李凡夫(1906—1990年),原名鄭錫祥,濠頭村人。出生於窮苦華僑工人家庭。1990年病逝於北京。
孫康(又名孫一藝、孫映雪、孫藝文),生於1906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沙邊村人,1986年離休,1996年病逝於廣州,享年89歲,是副省級幹部。
蔡北華(1913—1996年),中山市張家邊村人。1935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6年2月病逝於上海,享年83歲。
張惠長,火炬區大環村人,字錦成,1889年生。1980年病逝於台灣,享年91歲。
歐陽可亮,祖籍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嶺村,1918年5月23日出生於北京,1992年5月1日去世於東京,享年74歲。
陳茂垣,火炬區蓢尾村人,1898年生,病故於1987年。
高衛國,男,中山市浪網人,生於1947年6月,中共黨員。
鐘丘,男,江西省人,生於1957年9月,中共黨員。火炬區醫院五官科副主任。
梁森,男,張家邊人,生於1950年3月,原任張家邊醫療站站長,後任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鎮村醫療一體化辦公室副主任,中共黨員。
陳倩梅,女,張家邊人,中國工商銀行中山分行張家邊支行行長,中共黨員。
朱燦標,火炬開發區水稻專業朱燦標同志,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地赴京參加表彰大會。
李俊駒、鄧新、謝碩文李文彬李三元等5名旅港澳鄉親對中山市的建設作出較大貢獻,光榮成為中山市榮譽市民。
李練江,1990年8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部在北京召開了“火炬計畫十周年經驗交流會”,中山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李練江獲“火炬先進個人”稱號。
左忠文,中山廣盛運動器材有限公司員工左忠文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詹道可,工業開發總公司招商辦主任詹道可被評為2000年度中山市“十傑市民”。
孫仲明(1945—),祖籍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沙邊村。於20世紀30年代(青年時期)僑居南美洲特立尼下和多巴哥(俗稱千里達)。曾任千里達財政部長兼旅遊部長。
劉百安,中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小引村人。二十世紀50年代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曾在舊金山華裔警察局工作,從警員到警官、大隊長,1990年擔任警察局副局長,後升任警察局局長要職。劉百安於1998年10月隨美國舊金山長布朗率領的訪華團訪問中國。其間,他與布朗市長一行曾到小引村尋根問祖。

榮譽稱號

2021年9月8日,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2月1日,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生物醫藥)入選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廣東省首批特色產業園名單。
2023年7月,入選2023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榜單。
2023年7月,入選賽迪“2023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100。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