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193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323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2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7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07.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7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0萬元,占總收入47.32%;畜牧業收入123萬元,占總收入的38.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88頭,肉牛14頭,肉羊260頭);林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 4.73%;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63%;工資性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8.52%。農民人均純收入2251元,農民收入以 一、二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60人(占勞動力的7.6%),在省內務工51人,到省外務工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2008年主要產業銷售收入19.7萬元,主要銷售往縣內。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331 戶,共鄉村人口 1194 人,其中男性 621人,女性573 人。其中農業人口1194人,勞動力789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 族1194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080人;享受低保 14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37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
村務公開
該村2007年換髮、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1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90.7畝。
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 0.4萬元,固定資產總額20,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政、村務、事宜。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5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3 人,在校學生128人,距離鎮中學1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4 人,其中小學生128 人,中學生46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基礎設施較差,醫療條件不夠完善。2、文化教育落後。3、環境惡劣,飲水用電都存在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大力發展退耕還林,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力爭扶持2到3戶養殖專業戶。發展勞務經濟,到“十一五”期末使農民收入有所提升。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9個,黨員總數56人,黨員中男黨員44人,女黨員12人。 團員50人。
新農村建設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
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
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